分享

【游学东直门医院之七】沈蔷: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如何打造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6-04-07


沈蔷 全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


【摘要】

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量化考核,并及时更新完善考核方案和考核指标,今年首次引入第三方暗访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家庭医生式服务激励机制,将团队配置、签约数量、签约服务履行情况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本文为沈蔷在3月29日“院长游学第四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活动上,为前来游学的院长所做的演讲。本人已审阅。】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分工协作工作。大家所在的位置是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可能名字有点绕,我们是管理全东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5年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9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基本公卫项目中医药服务试点地区。


2015年全区正式运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系统人员编制为1553人。实际在岗1242人,其中在编1056人,外聘及返聘人员186人。全区社区卫生机构诊疗门急诊服务量为225.42万人次。


正式运行的 7 个中心中,体育馆路和天坛中心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外、龙潭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部社区卫生改革试点区,基本建立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1
加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7个中心已建成并正常运行,和平里中心正在建设,安定门中心完成意向选址;规划建设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东四中心站、王家园中心站已建成并正常运行,东华门中心站通过卫生资源整合解决,交东中心站、宽街中心站已完成选址;规划建设的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有6个社区卫生站需要改扩建。


2、加强硬件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形象


2015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新医疗设备、康复设备、中医设备总计200余件,更新了部分办公设备,统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服装,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环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形象。


3、规范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修订并印制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绩效考核方案(2015版)》,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量化考核,并及时更新完善考核方案和考核指标,今年首次引入第三方暗访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家庭医生式服务激励机制,将团队配置、签约数量、签约服务履行情况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4、统一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


组织编制《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制度汇编》,修订《东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手册》,编印《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汇编》《临床检验相关行业标准汇编》《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检验工作制度》《检验及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丰富内涵和特色。规范统一全区社区卫生机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建设“健康小屋”和“生命蓝岛”。 


5、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品牌形象


坚持“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团结鼓劲、正面宣传”的工作宗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健康守门人》刊物等载体进行宣传展示;编制《蓬勃发展的东城社区卫生事业》宣传画册;参与市“健康守护在身边”社区卫生系列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年接受电台、电视台、主流报纸及网站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均20余次,有力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使用度与满意度。


2
蓬勃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

1、基本医疗服务


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服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技术。


2、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预防控制, 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3
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工作

1、突出服务特色,深入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


全区共组建220个全科团队,累计签约并管理居民41.32万人,平均每个团队签约1878人。全面推进以“信息化支撑、责任制管理、预约式服务”为特色的家庭医生式综合诊疗服务模式。


2、启动预防保健能力提升工程,改善预防保健服务环境


启动了预防保健能力提升工程,投入专项经费300余万元,为各个预防保健科改善服务环境,更新补充医疗设备,调整预防接种、儿童体检等服务流程,统一设计安装预防保健预约叫号信息系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3、加强健康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家庭保健员培养


2015年全区共建立居民个人电子健康690909份,电子化建档率76.25%;纳入管理高血压患者76375人,规范管理率达到了53.3%,血压达标率达到94.3%;纳入管理糖尿病患者29522人,规范管理率达到了61.3%,血糖达标率达到59.4%。开展并完成1045名家庭保健员培养。


4、弘扬中医药文化,创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

 

2010年-2014年制定《东城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建设标准》和《东城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考评细则》,完成187个社区创建工作。


5、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


2011年我区在全国首家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的概念。并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区政府“折子工程”。


拟打造以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中医药健康管理为内容,以中医药机构合作为途径,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提出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的目标。东城区从2011年-2014年完成了187个社区的创建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十二五”的建设目标。


4
社区卫生信息化优势领先

一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利用“全科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撑;三是拓展信息平台功能,创建了远程视频会诊中心;四是建立大屏幕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服务过程和效果的实时管理;五是移动医疗云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六是研发触摸式居民自助健康管理平台。


东城区社区卫生“云医疗”服务依托“智慧东城”信息平台和东城区社区卫生信息平台,运用远程无线通信技术,研发了健康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设计应用了便携式“移动医疗箱”,并实现了与东城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同步传输。通过携带便携式“移动医疗箱”,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老年公寓等场所,为社区居民进行身体常规健康参数采集。推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服务。


5


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


2006年-2016年,东直门医院与社区卫生风雨同舟十余载。东直门医院是最早和社区卫生服务签订分工合作协议的医院。


截止到2016年东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辖区15家二、三级医院签订了分工协作协议,实现了双向转诊、专家门诊、健康教育、培训带教、预约挂号、热线咨询、视频会诊等多种分工协作。积极推进信息互联互通,东直门医院已实现预约挂号功能,鼓楼中医医院及第六医院已实现化验检查互用功能。


2016年,共上转患者5918人,下转3234人。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讲座39场,为社区医务人员培训31场,协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2万余人,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1、统筹规划,加强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组织建设


搭建体系机制、建立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双向转诊、预约挂号、检查结果互认、就诊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便民利民;社区直通检验单应用方便快捷,2014年已实现东城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预约东直门医院的专家挂号的功能。


2、加强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员交流协作


派出卫生人才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直捷通路”的建立。


3、深化分工合作工作内涵


深入开展专家义诊、适宜技术培训、名师带徒、中医健康教育等工作,医院通过在社区举办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等,扩大医院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院长在线原创,版权归归院长在线和演讲者共同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