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曾经激动,至今难以忘怀

 绿城鹰 2016-04-07
 
 

 前几天因工作忙碌,加班加到了万家灯火时分,猛抬头办公室窗外已是霓虹闪烁,不远处的高楼大厦上树立着一块闪闪发光醒目的招牌“中影国际电影城”,不知几时又一座现代化的电影院落成了,看着不断发光变换的字体,勾起了我对看电影的回忆,对那段生活的怀念。

 生活在六十、七十年代荒凉戈壁部队大院的军人子女,他们远离市区,露天电影是除了春节之外最向往的事情了,早早的打听、早早的占位是我们大院半大男孩最喜欢做的事情。当我还只有五、六岁那时看电影是要挂布制的银幕,大院地处喀喇昆仑山脚下,戈壁沙漠的边缘,夜晚会突然刮起大风,风吹着银幕前凸后凹,画面严重变形,有时甚至会刮飞沙走石的沙尘暴,当然刮沙尘暴只有懊恼回家了,后来部队就在大操场的西面修了一个砖墙银幕,从此它也就成了我割舍不断的电影情节。

 每当晚上有电影的时候就会希望老师早点下课,妈妈早点做饭,当天色刚刚暗下来,就有小孩搬上小木凳去操场占位了,为了能占到好位子,斗嘴、动拳头也时有发生。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拎着小凳喊着“一、二、三、四”从各连队营房陆续来到操场,就听“放凳”、“坐下”,看见各连队“唰、唰”整齐如一的动作佩服不已,放映前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各连队拉歌,你唱罢我登场,此声未落彼声又起。一经“拉”上,战士们的情绪马上被“煽”起来,不消一个回合就能热血涌头。当你置身拉歌现场,此起彼伏的吼声,有板有眼的节奏,声嘶力竭的呐喊,就觉浑身血脉贲张,热血沸腾,你的情绪马上会被强烈的氛围所感染,你会情不自禁地、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个洪流,此时我也会大声为某个连队加油、助威,好不热闹。

 看露天电影的好处,首先是空气新鲜,绝对没有脚臭味,甲醛味,那时不论春夏秋冬,那儿几乎不下雨,可以说春天只要不刮沙尘暴,冬天只要不是正在下雪,即时地上有10厘米左右厚的雪也一样在操场上带着皮帽、穿着大头鞋、捂着皮大衣、露着小眼睛照看不误,可想而知那时电影的魅力是多么的巨大,第二视野开阔,仰望天空繁星点点,一条银河从天而过,电影无聊时也可以看看几个可知的星座,北斗星、织女星、牛郎星、启明星……,也经常可以看到流星从天空划过,当然也偶见流星雨,非常美丽,可是现在星星们都到哪儿去了,郁闷啊,现在晚上我已经不抬头看天空了。

 六十年代的电影几乎都是黑白片,但是那时的黑白战争片非常经典,演员很朴实,服装很真实,故事很感人,比起现在的同类影片,少了造作、少了夸张,少了油头粉面,至少我这么认为,在那个崇尚英雄、崇尚奉献、崇尚精神的年代,虽然银幕是黑白的,但是那股激情在我心中确是彩色的,他也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七十年代开始大量出产了彩色电影以及宽银幕电影,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美丽,画面更加精彩,由于文革的影响,有些影片被禁映了,能看到的国产影片数量有限,但进口的朝鲜电影、阿巴尼亚电影、罗马尼亚电影、越南电影也都蛮好看的哦,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那几年,许多五十、六十年代的影片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几场电影,真是过瘾啊,通过看故事片让我了解了祖国历史和发展,外国电影让我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新闻简报让我了解了国家大事。

那时在我们中间学电影台词、唱电影歌曲、玩打仗游戏都是一种时髦,每当一部电影刚刚放完,第二天就成了议论的话题,记住精彩的台词就成了炫耀的资本,不知这些台词你有印象吗?

    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儿女》

    向天空发射三颗信号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冰山上的来客》

    不见鬼子不挂弦。—《地雷战》

    请你们再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再坚持最后5分钟!张军长、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请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南征北战》

    高!实在是高!高家庄、马家河!—《地道战》

    甭说吃你几个破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交钱!-《小兵张嘎》

    我胡汉三又回来啦!—《闪闪的红星》

    一个小小的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平原游击队》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腊!《林海雪原》。
    ……。

    很多人都有一个笔记本用来传抄电影歌曲,画上简笔画,贴上小海报,那时的电影歌曲真好听,可以概括为“流行、经典、流传”。到现在仍经久不衰,“一条大河”唱了五十多年。
    一个战斗片放映之后,院子里的半大男孩就模仿进行游戏,正方头戴军帽配上杨树条自编的草帽,反方将杨树条撑在军帽里面一圈变成大盖帽扮成敌军官,军帽反戴就是小兵,玩具枪、木棒都成了武器,菜地、建房的砖跺、沙堆都是阵地,打得是不亦乐乎,灰头土面。

 那时放电影不像现在的电影院准时准点,那时大院放电影经常“跑片”,八十后、九十后没有听说过的词吧,所谓“跑片”就是几个部队大院轮流放一部影片的拷贝,靠汽车、摩托传送拷贝,如果那个单位放映机出了故障或汽车、摩托抛锚,那么就要等片,一说要等片,兴趣正浓的大伙一声叹息,但我们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可没闲着,夏天可以趁机到操场旁的果园爬过铁丝网摘几个苹果、梨、桃或旁边的菜地拔几个萝卜、摘几个黄瓜、西红柿充当夜宵,如果流行玩弹弓枪,一种用铁丝弯成手枪、王八盒子、左轮手枪用橡皮筋发射纸子弹的玩具,男孩之间利用“跑片”空闲互相开打,黑暗中被打的骂骂咧咧,开枪的就偷偷发笑。由于跑片放映时间延长或者放映样板戏、戏曲影片,每次电影散场时总有几个家伙扶着椅子仍在那里梦游。

 七九年底我从《冰山上的来客》古兰丹姆的故乡新疆叶城回到了《刘三姐》的故乡绿城广西南宁,虽然南宁有许多电影院,但我依旧喜欢到当时南宁唯一的一家露天电影院展览馆电影院花二角钱去看露天电影,邀上小伙伴,买上一包瓜子、花生,喝一杯爽口的凉茶,在被绿树环绕的露天电影场中,在皎洁的月光下,吹着凉风,不时还能听到几声蛙鸣虫叫,坐在水泥条凳上继续感受着那份看露天电影的快乐,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所电影院被拆除,露天电影就成了历史,成了我永远难忘的回忆,现在有时也花几十块钱进电影院看看所谓的“大片”,虽然画面比以前更清晰、声音比以前更震撼、座位比以前更舒服,瓜子、花生换成了美国爆米花,凉茶换成了可口可乐,但是比起看露天电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

                          2009年9月30日-广西南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