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源探幽——南音名曲赏析(一)

 高山仙人掌 2016-04-07

曲源探幽——南音名曲赏析(一) 

   

  南音简介: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一个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一唱三叹,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详见:遗落的音符——南音)

  南音名曲赏析

  直入花园

  据考证,这是一首道教乐曲,属「尪姨歌」的一部分。「尪姨歌」原是闽南人迎尪姨习俗时,对所唱念仪式歌曲的称法。目前所知最完整的尪姨歌,为保存在南管指套中的一套道教樂曲「弟子坛前」,全套包含三首樂曲,第一首「弟子坛前」,牌调名题为尪姨歌;第二曲「请月姑」,也题作尪姨歌.第三首樂曲「直入花园」,则题为尪姨迭,迭即迭拍,为演唱速度加倍之意。这是南管樂曲中保存完整的民间宗教歌曲,整套曲的内容完全与民间「牵三姑」、「关尪姨」的习俗相符合。

    

   

  三千两金

  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起于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宋元古南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该舞蹈与音乐后来流入民间,广为传播,至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源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就是“拍胸舞”的源头。

  “三千两金”也是南音起手板的第五节,起手板本曲分为五节,首节“小蓬莱”,次节“均天奏”,三节“霓裳咏”,四节“花玉兰”,五节“绵搭絮”,即“三千两金”。全曲由舒缓的三撩拍以简洁的音符展现寂静的大地,蕴藏无限的生命力,二节起以高亢激昂的情绪,加上南管特殊的打法,呈现万物蓬勃景象,最后绵答絮在紧迭拍的节奏中,加上打击乐器,使整个曲子充满活泼欢乐的气氛。

  绵答絮(起手板第五乐章),是南管最常用的入门曲,属于南管谱(起手板)的最后一节,管门是五空管(以C和G为do),撩拍是紧迭即每四分音乐打一次拍板。由于此曲的风行也被用在南管戏的郑元和和李亚仙的戏码中,配上歌词(三千两金)。大多演奏采用上四管,但也有在此曲中加入下四管,虽然平常下四管都只用在嗳仔指的末尾撩拍较快的几节。

  三千两金的唱词:(C调,管门:五空管,滚门:紧三撩/绵答絮)

  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元和为乜一身来落泊,千辛万苦,朝思暮想,只都是咱为着风流即行来。十年窗前,十年守窗前勤苦读,三年一望,三年一望我爱卜京都去赴试,所望,所望求功名;去到苏州遇亚仙;因只上我贪恋伊新鲜,即将只许多钱银尽都花了一尽空。心念念,念念思想我有日返家乡,我厝爹妈那知,打骂一场来往不得,思量无计,姑将且忍住卑田院;今旦读书障无志,沿街沿巷,但得来求乞。李妈起侥心,甜言蜜语百般奉承钱银花了起毒心。记得当初,记得当初时遇亚仙,华容月貌,朱唇云鬓恰像许西施来再世,惹动,惹动割调人,只都是如醉痴;双人做卜天长地久。我谁想今旦来拆散,钱散银散盘缠空,我袂得去上京,今卜值时返去家乡,见我兄弟父母,一家通来再团圆。

  整首曲是表达郑元和流落苏州街头,自叹身世落泊的无奈。虽然整首曲调比较欢快,但在演唱时,却要唱出郑元和的那种无可奈何的落泊心情。就是在唱的时候不能太呆板,稍带一点哀怨。第一句“三千两金”的“千”是“2”音,但却要从“7”上滑经“1”才到“2”,在稍作停顿后,在“两”的“3”音,则要从“5”下滑到“3”。“金费去尽”四字采用“顿腔”,一顿一顿的唱出来,“今旦”是“3332”,唱成“3432”,最后“2”才唱“旦”,表达那种激愤的心情。“朝思暮想只都是咱”的“只都”一句,曲谱是“3332”,唱成“0532”,第二个音符的“5”唱“只”,最后的“2”唱“是”,采用“迟腔”。

  曲中的“务头”应是“627766|5”一句,分别是“十年守窗前”、“有日返家乡”和“记得当初时”三句,分别表达郑元和的三段经历,是全曲最高亢的部分。第一句“十年守窗前”是表达发愤苦读的期盼心情,第二句“有日返家乡”是表达思念家乡的苦盼心情,第三句“记得当初时”表达对亚仙的念念不忘的苦恋心情,无不刻画入微细腻,演唱时应该仔细体会和表达出来。

   

    元宵十五

  《陈三五娘》故事中五娘的唱段。

  五娘回忆自从元宵和陈三相见直到陈三发配崖州的爱情过程。曲调委婉,富有激情。表现五娘对陈三亲切的怀念和对林大的憎恶。

    

    

  荼蘼架

 《荼蘼架》故事:北宋,秀才郭华与卖胭脂女王月英于重阳节偶遇汴梁桥畔,自此一见钟情,郭华遂每日到胭脂铺借买胭脂,以寄情怀。郭华央媒说亲,遭王母坚拒。月英遂柬约郭华于元宵夜相国寺幽会,孰料当夜郭华却醉酒山门,不知天地。月英无奈,于临去时拔下金钗,留于郭怀,由此引发公案。时包拯为开封尹,感于两人情真,遂以玉成。《入山門》是“小梨園”傳統劇目《郭華》之一齣,乃“小梨园”流派“十八棚头”之一。郭華悟得“梅”乃“媒”之意,遂央媒求親,卻遭王母堅拒。月英遂約定元宵夜於相國寺幽會。誰料當夜郭卻醉倒山門,不知天地。月英無奈,於臨去時留下弓鞋金釵予郭華。戏中唱段“荼蘼架”、“暗想暗猜”、“趁赏花灯”、“告大人”均在弦管中广为流传,足见该剧脍炙人口。据《南戏新证》考,南戏《王月英月下留鞋》剧本已佚,《九宫正始》收有曲文六支,二支题《郭华》,四支题《留鞋》,俱注云“元传奇”。其中《留鞋》四支曲文,在梨园戏《郭华·买胭脂》一折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风月锦囊》中《摘汇奇妙全家锦囊郭华卷之十四》中[降黄龙]“有话难题”一曲,也与梨园戏的唱段相近。而郭华的“死因”,是其中重要情节,其他本子都是郭华吞半幅罗帕而死,惟梨园戏与莆仙戏是吞弓鞋而死。有把前面一段郭华买胭脂称《胭脂记》,后面一段月英留鞋的称《留鞋记》。

  管门:五空管C调

  滚门:双闺

  唱词:荼靡架日弄影,鳥鵲悲春,意故欲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啣泥歸,黃蜂娓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卜訴靠誰。肝腸百結,但得掠只目暗滴淚。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见伊人食得醉醺醺;挨来捒去,挨来共捒去,伊身都全然不醒来。贼于冤家无于心腹,误阮返来只处无兴又无彩。肌肤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扬子江中遇着风浪摇摆。鹊于桥会不于驾来,亲像牛郎织女银河阻隔在东西。恰亲像牛郎织女银河阻隔在许天台。

 《荼靡架》描寫的是【留鞋記】郭華與王月英的故事。郭華上京赴考,巧遇胭脂鋪的小姐王月英,兩人一見鍾情,忍不住相互表白愛意,並約定趁元宵賞燈,要私會相國府。不料郭華先赴友人宴會,至相國府時已酩酊大醉,月英和女婢用盡方法也叫不醒他,只得留下羅帕、弓鞋為記。《荼薇架》生動地唱出月英歸來後,因相思而恍惚成病的樣子。

    

    

  因送哥嫂

  《因送哥嫂》仍然是《陈三五娘》故事中陈三的唱段。陈三以身赔镜到五娘家为奴,但五娘不知是陈三,陈三到五娘房门口窥探,被五娘泼了一身水,连带益春也受埋怨。陈三因此病倒,益春私下去探望陈三,陈三向益春数说五娘的反复无常,但仍旧对五娘不变心。曲调热情高雅,亲切动人,充分表现陈三复杂的心理活动。

  管门:五空管,C调

  滚门:短相思,紧三撩

  曲词:

  因送哥嫂于卜去广南城,才到潮州,喜遇上元灯于月明。偶然灯下遇见阿娘有只绝群娉婷,见恁娇姿绝色女,于即会惹动我只一种相思。勉强送哥嫂于次早起程,一身为恁刈吊即会离别我胞兄。转回潮州骏马雕鞍,游遍街市;对恁楼前经过,往往来来,真是难解意马心猿。幸逢六月恁在楼上适兴,你掠荔枝掞落,卜来共我眼里偷情。我估叫,估叫恁有真心,我即故意打破宝镜,愿甘心于捧盆水,共恁扫厅堂,我一心望卜共恁喜会荔枝姻盟。谁知今于旦说是错手于无定,既然那是错手,罗帕夙世前于缘都是阿娘你今亲手绣成。你今日,今日那卜亏心,何卜骗我恁厝空行?相思一病定会送不汝幽冥,相思一病大半了会送不汝南幽冥。

  《因送哥嫂》全曲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半部分是从“因送哥嫂于卜去广南城”到“卜来共我眼里偷情”止;叙述遇见五娘的前因后果。旋律比较简单,是采用AB、A、A、A的结构;只是一种平铺直叙,少有技巧,数处迟腔。从“我估叫”开始到“会送不汝南幽冥”结束,叫“落倍”,是南音中一种特殊的旋律处理。一般只见于“短相思”。表现陈三的喜悲交集,是一种感情的大起大落。这个“落倍”也分两部分,从“我估叫”到“亲手绣成”一段;从“你今日”到“不汝南幽冥”一段,旋律结构差不多。故意打破宝镜,卖身为奴,为的是“喜会荔枝姻盟”,谁知“错手无定”,直至“相思一病”,还用“大半会送了性命”来吓唬益春。表现陈三恼而不气,怨而不怒的那种又恼又爱的情感,所以要唱得哀怨,又不形诸于色。这一点要掌握好。最后结尾有的版本不一样,作“相思病害一命定会送不汝了幽冥”。

  读音中要注意的有:“幸逢六月”的“逢”读bang;“扫厅堂”的“扫”读so。

  这首曲子的主要价值在于后面的“落倍”是我国古代乐理中“同均三宫”的最好例证。"同均三宫"即相同的七声音列,却可属于不同的三种音阶和调式。已故音乐学者黄翔鹏先生生前提出的“同均三宫”理论,从80年代诞生起,一直被中国音乐理论家们讨论到现在。其核心理论是:“中国乐学的基本理论中,均、宫、调是三层概念。均是统帅宫的,三宫就是同属一均的三种音阶,而分属三种调高(因此,中国音乐中经常出现借调记谱的现象,并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音阶中,宫又是统帅调的,每宫都可以出现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均、宫、调又各有自己的首音或主音,分别称为均主、音主和调头。在王耀华,留春曙【南音初探】中提到“同均三宫”的理论,说明南管音乐上,跨越两个或三个不同宫系的五声音阶。台湾文松老师认为此现象与洞箫有很大关系,文松曾在【南管曲牌大全】下集中,以一篇〔天籁之音、箫韵之华〕论南管音乐风格;认为南管音乐乃发挥箫之极致表现,尤以五空管更能代表,因此“南管,箫韵之华;五空管,南管之华也”。“同均三宫”理论也还在论争之中。从《因送哥嫂》看,曲子属C均(yùn),C宫正声音阶的八声,其中的#C(全〤)为“应声”;五声加上“应声”、“和”、“闰”共成八声。八声中包含同C均的三个宫系:C宫系、G宫系、D宫系。(1)从“估叫恁有真心”到“阿娘你今亲手绣成”是“五空管”,属C均C宫正声音阶;(2)“你今日”一句转成D调倍思管(又称‘落倍’),属C均D宫清商音阶;(3)从“今日那卜亏心”到“不汝南幽冥”又转回C调,属C均G宫下徵音阶。前面一段是一样的。这种现象是很特殊的,这里不再细说。至于“落倍”也有不同的说法。《因送哥嫂》的这种变调有两种表示法:一是采用转调,如C调转D调,最好标明前2=后1或类似的标法;二是加上#记号,不标转调。工〤谱就没有这种麻烦。

  从《因送哥嫂》的前后还引出好几首曲子,如《小妹听》、《小妹听说》、《年久月深》等,以及五娘也在病相思,如《绣孤鸾》、《值年六月》、《孤栖闷》等,就不一一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