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太极拳入门暨悖论

 为了明天的书管 2016-04-07

陈氏太极拳入门暨悖论

2013-12-10 05:07阅读:98
陈氏太极拳入门暨悖论X

陈氏太极拳入门暨悖论
李志全
在中国有多种多样的拳术,其中陈氏太极拳独树一帜、构思特异以其技击及健身效果而誉满拳坛。陈氏太极拳,中国字解释“拳”为:拳术,一种徒手的武术,在诸多拳术中以阴阳原理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道家导引术引入拳术中的称为太极拳。有些中国的拳术有近二千年历史,而阴阳原理的哲学思想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约三百多年前“太极拳”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奇葩。在中国现代民间的多种太极拳中只有陈氏太极拳保留了蹿蹦跳跃,震脚、发劲,强调螺旋缠绕,缠丝劲。跳架时快慢相间,刚柔相济。
近些年来,由于体育部门的努力,太极拳研究会,太极拳学习班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但随时可以看到打太极拳者不知“走内”,有的太极拳者追求健美,有的打拳者一味追求慢、柔。特别是有些“陈氏太极拳”大架变成外家拳,亳无“太极”意味。把太极操,太极舞,太极运动一律当成太极拳。实际上太极操,太极舞,太极运动对人体健康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各得其乐,不必争用太极拳之名。追求健美往往和武术相悖,武术动作往往不美。一味追求慢、柔对老年健身有很大好处,但拳是徒手的武术,武术是讲击技是研究攻防技术的。拳术的整个套路以格斗,实用为最终目标。
中国的拳术:一种徒手的武术。历来以孙子兵法为战略,战术思想。历来以踢、打、摔、拿、跌的技法作为手段。中国的各拳种都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中流传,其战略思想,战术手段各具特色。由于踢、打、拿、跌技法在实战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历来只作象征性练习,这就使花假手法有可乘之机。而前人苦心积累的有效经验也因实践不足而很难提高技击水平。目前中国某些拳种精英,去国外教学,外国人很精明,被请者往往是实战中的佼佼者,而非高等院校的拳术精英。是否会有这么一天?中国人要找回拳术的真谛要去国外寻根。
在中国诸拳术中,太极拳属内家拳。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外家拳的发展。太极拳许多招式来源于拳术的其它拳种,有的拳种已有千余年发展史。
现代意义的陈氏太极拳,源于陈王庭(1600-1680),自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创编至今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进程并演变出杨、武、吴、孙氏各流派。拳术发展一千余年为何陈氏太极拳后来居上,独树一帜,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把阴阳消长转换的哲学思想,把太极原理引入拳术中,第二把道家导引术引入拳术,第三把“用意”引入太极拳术,第四吸纳了中国拳术千余年招式的精华,第五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以及孙子兵法引入拳术。相对国计民生,拳为小术,然而陈氏太极拳能将如此多的中国文化有机的融于太极拳中,举世罕见。太极拳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称为“文化拳”。清皇帝乾隆曾说:“文有太极,武有八级”。
陈氏太极拳与其它拳术有许多不同之处,为练好太极拳要明了这些特点。
一: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陈氏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摧形。这里“力”指的是由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与此力相区别在太极拳中把以意导气产生的称为“劲”,这个劲大致有朋、履、挤、按、采、列、肘、靠八种劲。查一下字典其实劲也就是力,但是太极拳练的这个劲与力有很大区别,练拳时要求全身肌肉放松,以意念导引筋骨也要放松,松、沉、静。要求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只供站立。那么打拳的八种劲怎么来?“劲由心发”;太极拳的任何劲均由意念发出。通常拳术即徒手的武术,尚武即要用力,无师自通,而太极拳与常规相反,放松而不用力,用意念导引,其目的是产生更大的力—劲。内气不是指肺部吸进的空气也不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气,而是中医学的“元气”,“真气”,“中气”等物质的气简称为“中气”或“内气”。
用意是一种人体大脑支配的高级神精活动。用意包括有关练拳的各种想法,还包括意识形态和一切意念。想法只能想有限的一点,意念,意识形态包括下意识的很多理念,事物,想法等等。开始学拳时想着每一式如何起如何落,每次只能想一个局部的动作,一旦经过多次重复后变成意识形态存在脑中,以后每当作这一动作时就可似想非想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如“金刚捣碓”,由内到外,由开始到成势,前后有几十个动作,可有4—5个发劲,一旦意识形态已在脑中形成,只须想到“金刚捣碓”则几十个动作就会下意识的完成。这就是用意的过程,首先要想,不想不能学习,不想不能进步。经多次想变成个人意识形态,由想变成似想非想或基本不想,这时不经意的自然的打出正确姿势的太极拳,人进入自由王国,那时每次打完一趟拳会使全身非常舒畅。
这里用意的目的,在于通过长期用意,使身体内部那些平时不受大脑支配的神精系统,越来越多的参与太极拳的外部运动,从而调动全身的肌肉,筋骨共同参与力与能量的运作。
顺便提一下发劲:发劲与发力不同,发力是发肌肉爆发力。而发劲是内力摧迫,缠丝劲引起变形能的释放与肌肉爆发力的同时作用。(在“太极拳缠丝劲”中详述)。腰部的运动对于形成全身的缠丝劲及上下肢缠丝劲的连贯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太极拳的整劲无可替代。但是发劲不是“由腰脊而发”,太极拳的任何劲均由意念发出。陈氏太极拳的先师陈长兴,陈鑫在著述中多次指出:力由心发,拳由心发。这里的心,非指心脏而指“意”。不能什么重要,劲就由它所发。在现行的太极拳书中也可见“力由足发”之论。太极拳所说之朋…挤…靠八种劲全部都是由人体所发之主动力,若足用之于踢人或振脚很容易理解是由意念发出之人体之主动力。人踏足于地面其稳固程度直接影响八种劲的实施。但是由足传导,经过八种力施于敌方的是地球或地面的反作用力而非人体主动力,不能与八种劲力混为一谈。不能因足之重要性就断言“力由足发”,一定是力由心发,力由意发。
顺便提一下:手、肘、肩三节。有人说以意导之一节带动一节依次而动。故有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在陈氏太极拳小架中认为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乍看区别不大,其实不然,在陈氏拳中,手领,领到肘,肘领臂。根部肩关节摧,这摧:一靠关节的伸缩力,二靠上身转肩积蓄的缠丝变形能。故在陈氏拳中,动力有三节,一节在拳领,二节在肘领,三节在根摧。若以意导之一节带一节只有一节有动力。这里可以看出意念是高级神经活动,它可以同时督导手、肘及肩关节发力,因为神经系统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故肩(脊骨等)、手臂可同时发力。劲发八、九成停止摧迫,此时肩部停止、全身放松,因拳速最快,停下来时是一节带动一节依次减速而动,手指抖动。
跳架时经常重复的意念是:头部虚领顶劲,以使任督二脉畅通。全身松静,沉肩坠肘,含胸拨背,气沉丹田。开始阶段注意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学会反腹式呼吸后注意内三合,“心与意合,筋与骨合,气与力合”。这时心想打“掩手捶”则全身各处与掩手捶有关的意识形态立刻指挥全身各部立刻完成掩手捶动作。心想打掩手捶也可能是综合实战情况的决定,而瞬间的完成要靠意。平时若有何缺点:如八字脚。此时就应常有,曲膝虚圆裆,二脚平行的意念,以克服顽疾。心想在某一时刻只能局限于想一件事,而意,意念,意识形态,可以是许多事,是该事关联的群体。
上面简单的列了几个用意的情况,希望不要削弱了太极拳“意”的概念。实际上太极拳中的用“意”概括一句话就是:意念指挥动作,一切动作均由意念发出。太极拳动作很复杂,由内到外全身上下参与某一个动作只有用意才能达到。
二:中国道家导引术引入太极拳
道家炼丹受挫后,转入修炼“内丹”,导引术应时而生,至今大概有千余年历史了.导引术,主要也是用意念导引,导引“内气”在体内运行,如大周天,小周天等。导引术往往以呼吸(吐纳),声音、念咒,反观,内视暗示等辅助手段进行。流传于社会称为气功,是道家的主要养生术。现代气功有多种类型如:道教、佛教、儒家、医疗、硬气功、动气功等等。练者灵敏程度不一,理解程度不同及所练方法不同往往感觉各异。另外气功常被神化,或被居心叵测者利用,不时被掩去光辉。太极拳在拳式中使用导引术与气功有何异同?太极拳用意念导引内气蓄入丹田(这个丹田即是道家练成“内丹”保存的地方),一般以呼,吸辅助,这与气功是相同的。
太极拳使用导引术与气功不同点在于:1,气功是一种肢体静止;而内部运动的功法。而太极拳是一种,身体内部运动,摧迫肢体相应运动的功法。2,气功内气的运行速度很慢。小周天的自然流注要24小时(12时辰),个人打座运行小周天也需1个时辰(经络周天)。太极拳在跳架时,蓄劲内气导入丹田,发劲时内气由丹田导出,充于指端,有时不足一秒钟似意念周天。3,由于太极拳与气功在导引内气上速度的差异很大,故气功导引在某一局部感应强烈。太极拳每一动作都有全身经脉参加,只有麻胀、流通的感觉。4,太极拳导引术配合反腹式呼吸,在全身形成一个以丹田为中心的“气场”,太极拳调动内气是以“气场”速度传播,该速度与神精传导的速度相同。气功调动内气是一段,一段的。练太极拳导引内气时如不发劲,很慢,似气功导引。故拳师告诫“在气则滞”,故以意导气,又不能专注在导气上,专注在气上,催迫不捷,在内三合上做不到“气与力合”。5,气功导引以经络、血脉为主,太极拳导引以神经系统为主以经络、血脉为辅。太极拳导引全身系统,而气功导引局部。
由于太极拳引入导引术,而在太极拳快、慢这一对矛盾中,当慢到接近于静座时,太极拳导引术就与气功差不多了。太极拳本身在拳术动作上并不直接与经络发生关系,那为什么会疏通经络,对身体健康有巨大影响呢?太极拳要求跳架时头部虚领顶劲,当合劲时,沉肩坠肘,内气沿任脉蓄于丹田,当开时或发劲时,通过含胸拨背,内气经脊椎骨达于手肘,也就是开时经督脉达于上肢。在跳一趟拳架时这种开合有数百次,而经任脉到督脉的一个循环就是气功的一个小周天,每次循环虽不如气功小周天强烈,但次数极多。在开、合的同时二十四经脉也有内气流通。
太极拳跳架时全身放松,只有丹田总是实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腹部肌肉非常发达,以意念导引在呼气时经任脉而归丹田,在吸气时经督脉调出丹田,开始练习时,要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只要作到意守丹田即可。练外形较容易,练走内不易见效果,故而一开始就要练走内,总不练就总也不会。但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以免欲速则不达。
发劲时往往配合反腹式呼吸:即吸气收腹呼气凸腹同时发声。这也是由意念控制的腹部肌肉运动。前些时在电视广播上看到,某健康专家教导“吸口气,一直把它憋到小腹部”。这是传讹,千万别这么做,气沉丹田可不是把空气吞到肚里,它是一种意念,是你应随时扑捉的一种感觉。而腹式呼吸不论正、反也都不是呼吸运动,而是腹部的肌肉运动,提到呼吸只是一种参照物。任何腹式呼吸都是腹式运动而非呼吸运动。你只要动腹,而呼吸是被动的。你只要吸气收腹,呼气凸腹建立了条件反射后,你只要收腹、凸腹,吸、呼自然发生。
三:太极拳与阴阳学说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拳理的阐述,拳架的组成,运动规律等都包含着阴阳学说,没有阴阳学说也就没有太极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哲学思想。《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道,阴阳互用,天道所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个复杂的哲学思想。只能简述其要点:1,一对矛盾的事物,互相转化,相克,相依对立统一。2,不断变化。阳长,阴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3,“天道所藏”还有周而复始延续不断之意。若把太极拳与阴阳学说,一一说清楚基本不可能,只能举些例作为“抛砖”,大量的系统的要靠每个学拳的人思考作为“引玉”。太极拳就是由阴阳两大范畴构成的运动:
阴:吸蓄屈退落俯来入收化引柔静虚合降下右浊逆沉慢曲粘。
阳:呼发伸进起仰往出放打击刚动实开升上左清顺轻快直走。
上面取太极拳常用的二十多对阴阳。举例:拳有蓄有发,蓄是把内气蓄入丹田,全身收缩,速度缓慢,积蓄缠丝变形能,相对应的是发,发劲要快。陈氏太极拳要求蓄发结合,快慢相间,符合这一原理。又如:有虚必有实,腿的虚实很重要,分不清虚实往往造成双重,双重,即不利防守也不利于进攻。虚腿常包含步伐的转换,前进,后退以利防守。又包含腿法的蹬、踢、踩、跺、勾、扫等以利进攻。实腿常包含缠丝劲变形能释放,肌肉爆发力,形成由足及腿及腰直至手掌的支反力,支撑太极拳八种劲法,以利攻防。拳的灵活在于步,步法的灵活在于分清虚实。上述二十多对阴阳变化,相生相克在太极拳中都可以找出一系列的深刻含义。
在太极拳中一对阴阳消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及它们的变化是太极的根本。在所有的太极拳中,做为外形的手足运动都是圆形。当左手向左前方画圆,过了前顶点,再继续画则手开始向后,再画过了最左直径点,左手再划即是向右走。所以在太极拳的圆运动中总是体现着左中有右,前中有后。同样的你可以发现,右手的运动中也存在着右中有左,前中有后,后中有前。故拳师说:太极拳,手足运动无非一圆,圆有立元,平圆。
太极拳之做为“圆”运动现已是有目共睹,各派大都如此。而陈氏太极拳小架拳师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实践中很多打太极拳者并不明缠丝劲,其中有人拳打的很好。研究发现有人虽不明缠丝劲,但在某些局部的动作中已使用了缠丝劲。要想说明小架的缠丝劲很难。粗浅的打个比喻也许可以略窥缠丝劲之一斑。假设人就是一个“弹簧”,这个弹簧是拉簧,扭簧,压簧而且可以自己运中气。这个“弹簧”可以是手臂,下肢,躯干,全身。“弹簧”的太极拳运动对手足来说就是,“弹簧”本身绕空间某一定点的圆周运动,这就是上面提出的手足运动皆为一圆,同时腰、躯干、内部的丹田运动都是一圆。此时的“弹簧”太极运动就已很像太极了,但还缺一项,就是缠丝劲。对“弹簧”而言什么是缠丝劲,这缠丝劲就是“弹簧”沿本身轴线的轴向扭转。对人体而言这扭转是中气绕肢体轴线形成力螺旋而产生的。上面提到的圆转动可看成是“公转”而绕轴线的转动可以看成是“自转”。若把“弹簧”看成圆柱扭簧,轴线垂直地面,你向左拧,产生向右的恢复力(积蓄变形能),左拧的越大恢复力越大(变形能越大),这就是左中有右。人体的扭转比“弹簧”复杂的多,人体左手向左的轴向扭转,往往与向左前的圆周运动同时进行。当外形转向右前圆周运动的同时,由左缠而向右的劲也就转为向右缠的劲。这就是劲转化的阴阳消长。说了这么多只稍稍靠近一点缠丝劲本质,可见它比外形运动的阴阳消长,要复杂的多。要打好陈氏太极拳小架,须了解缠丝劲有关内容:见“太极拳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小架缠丝劲浅析”。天体运动有公转,自转,人体运动若只有“公转”而无自转终难成太极。缠丝劲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转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唯一方法。同时它在发劲前积蓄变形能,使发劲产生更大的威力及能量。另外缠丝劲对四肢产生的扭转,对疏通二十四经脉有重要作用。缠丝劲发生时,把血液、组织液挤出去并挤压经络,当释放缠丝劲或发劲后,血液、组织液回流并放松经络。曾见一老妪打某太极拳20多年练到下肢严重静脉曲涨而不敢再打拳,原因在于不会使用缠丝劲。
太极的另外解释:太极本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变卦成六十四卦。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1预备式2金刚捣碓。预备式,全身松静,一片混沌,无极无象。问:拳何不以无极命名而曰太极?答曰: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虽未运动,其阴阳开含之机已俱。进入金刚捣碓立刻分内、外,右、左。开、合,蓄、发。前、后,上、下,顺、逆。即刻有二十几个动作,四种发劲之可能。故拳只能以太极命名。
陈氏太极小架拳,跳架时,慢到极慢,柔到极柔。而对应发劲,快到极快,刚到极坚刚。故此拳不能以柔命名,也不能以刚命名,只能以太极命名。
太极拳,拳走圆弧,发劲时沿圆的切线方向发出,即分前、后两极。圆弧是由无限多点组成的任何点都可以发劲形成两极,因此太极拳发劲时理论上可有无穷多极,故该拳只能以太极命名。
太极拳的外形肢体动作都为圆形,无极可寻。陈氏太极小架的第一动与最后一动完全相同,起点与落点相重合,可以不留痕迹的反复运行。这些拳架的安排也使你感到它不愧为太极拳。
太极拳有很多特点与一般武术动作不同,故而学习太极拳要首先在理论上学些入门知识,以使事半功倍。总而言之太极拳虽为武术,但不尚用力,要用意不用力,要走内,要按太极阴阳消长指导一切动作。太极拳,所练的功夫往往与常人相反。打拳用劲不用力,与敌过招:不迎、不顶。你打来,我引进,舍己从人。你回牵,我攻送,隋曲就伸。说起来是一句话,作起来确非常困难,人的本能反应常常是你打来我迎上去,你牵引我挣脱。设想:你牵引,我随你去,当你牵到头无力时,我送你一把劲,是什么后果,你还能好好站在原地吗?可见练太极拳往往练全身的反应协调能力,其重点不在于练某一招一式上。
练太极拳往往不易见到成效,其原因在于:明师难求,不愿付出艰辛的体力,悟性有限。到底有否成效要看你是否有坚定的决心练拳,只要有决心既使练拳不成,锻炼身体足足有余,拳炼的好坏暂且不说起码应避免一些毛病的发生,有毛病难改。要注意虚领顶劲,松静,沉肩坠肘,含胸拨背,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外形上要尾闾中正,要屈膝,圆裆,千万不要尖裆。打拳千万注意不要八字脚,脚的放置应不丁不八,否则下肢缠丝劲难以运化。打拳不应懈待,或手足乱动。总之练拳之初要循规蹈矩,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不要产生毛病,数十年中几乎天天跳架练拳,一但有毛病因年深日久,就难改正。
四:太极拳悖论
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一旦生活富裕往往孳生骄奢淫逸,权贵对社会事物的看法也往往会与民间有较大差距。这太极拳近百年间被社会上层看重,为迎合上层中部分人的看法,太极拳逐渐向体操发展,有些太极拳早已丧失徒手武术的意义。按着中国语言就不再称为拳,最早的退化,如:某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八十五式中就已经从陈氏老架太极拳中去掉了窜蹦跳跃动作,但还保留了发劲,置于某势末尾,名曰棉里藏针,因可发劲,故保留些螺旋缠绕。在清朝满人以武力征服中原,尚武是肯定了的,但在那时太极徒手武术已经开始向安逸方向发展了。目前某氏太极拳大多被年老体弱的人所采纳。集体锻炼也难以用意走内。究其实际含意可称为太极操,太极操也很好只要能锻炼身体何必非叫太极拳。窜蹦跳跃,是武术动作中不可缺少的,在进攻、防守、追击时都可能用到。在现代体育运动中,有跳高、跳远要用爆发力,体育运动目的是锻炼身体而武术的目的是对敌方的攻、防,其副作用是身体健康。
在世界上还没有太极拳时就已经有拳了,后来有一种太极运动,符合了拳的特点与要求,于是就诞生了一种拳叫做陈氏太极拳。然后有人逐渐的把符合拳即徒手武术的动作去掉,慢慢的诞生了一种没有拳类特征的“太极拳”。
目前比较时髦的观点是养生。认为要蓄,蓄而不发,人的内气可以像蓄电池似的攒起来,人就可以长寿了,这种思想不但不能提高个人的寿命,而且其曼延也使太极拳难以沿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使某些太极拳术高明者误入歧途,把精力用于简化削减老祖宗留下这点遗产。从太极的观点来看,有蓄必有发,蓄发是一对阴阳消长的事物,只蓄不发,或多蓄少发,都不符合阴阳平衡的道理。外丹炼出毒物已无人再吃外丹,内丹是否靠蓄,靠养可以炼成尚无科学根据。而可以证明的是有蓄有发,阴阳平衡可以健康长寿。民间传说张三丰长寿活600年,实际连长命百岁都无可证实,或见八、九十岁仙风道骨而令人可信。关于发劲,只要你有劲可发,经常的发劲会对你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好处,是经常缓慢,蓄所无法达到的。前面说过,你缓慢也慢不过张三丰,因为他可慢到静座练气功,可走丹道周天,也只是延年益寿。而发劲:若一个75公斤体重的人,一个二起脚消耗600焦耳的能量,一个掩手捶约消耗不足200焦耳的能量。一个掩手捶发劲与不发劲,人体消耗的能量相差几十倍至100倍。发劲的结果,使神精系统发生一个冲击波,使血脉快速涌动,使各骨节拉开,这是只蓄而不发的人达不到的运动效果。发劲本身并不能将人体内部的生命物质发到体外去,这和你走路是一样的,相对于张三丰打座而言你走路就是发劲,如果你不想发劲,那就路也不要走。发劲只是人体多做些功,促进了新陈代谢,使你的身体各组织更健壮。你有劲而不使,你怕花力气,那同样你对健康也不可能不劳而获。我们这里所说的不包括肝硬化或其他疾患者,美国人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半小时走5公里以上者,一年里患心脏病的几率很小,如果一个人只能走几步或几十步,患心脏病的概率在一二个月内就很高。如果一个人只能躺在床上蓄劲,估计只能蓄半年。当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日减,最先感到的是窜蹦跳跃力不从心,肢体的发劲在其后,但是若只做棉里藏针式的发劲,估计只要还能打拳跳架就有可能。
评价一个太极拳:首先必须是拳,必须是一种徒手的武术,如果一个学过“拳”字的小孩都不认可是一种拳,就值得考虑一下,改为太极操,或太极舞。其次必须是引入意念及导引术的内家拳,最后必须符合太极原理。符合的越多越好,特别是在慢、快,蓄、发。等重要的矛盾方面,缺一就不是好太极拳。
今日偶见国际新闻中,日本5-6岁小孩穿上护甲、头盔比赛空手道,拳打脚踢,一、二分钟便见一人倒地,爬起来再打。试想当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超日本人时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将缺少一条,拳术,一种徒手的武术:打拳。
五:陈氏太极拳释疑
陈氏太极拳自9世陈王庭(1600-1680)创拳后,至11世分为二支,按现在的称呼为大架,小架。
(一):陈氏太极拳大架
大架主要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及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也称炮锤。传至17世陈发科(1888-1957)将老架一路,二路改进创编成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新架二路或陈氏太极拳新架炮捶。
陈氏太极拳是目前唯一保持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都有,老祖宗留下的拳术遗产保留最多的太极拳。在近代枪炮技术发达,战场上基本不靠拳术取胜的今天,在人类物质生活日渐丰盛而生活日趋安逸的今天,在世人争相化简去掉老祖宗留下的拳术遗产,以达养生长命百岁的今天,陈氏太极拳所保留的这些都是传承中国文化所必须作的,陈氏太极拳至目前仍然独树一帜。
对于年青力壮的人来说,养生是一种脱离艰苦奋斗的最好借口。对于有一定武术修养的拳师来说,养生是一种最时髦最容易,最安全的职业,不管有病没病先躺下来最安全,养生不养生一时半时还看不出来,对于那些敢于选择陈氏太极拳伴随自己一生的人,虽然要付出较多的艰辛收获也必多,养生在陈氏拳里只是一个不经意的随拳而来的结果。
二:陈氏太极拳小架
小架主要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及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也称炮锤。传至14世陈有本(17**年)将老架一路、二路改进,创编成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小架二路。后经陈鑫(1849-1929)陈春元,陈鸿烈,陈立宪创编形成现代陈氏太极拳小架。
陈氏太极拳小架,保持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窜蹦跳跃都有,相对于陈氏太极拳老架而言,小架拳的最大特点是开合适度,每一步,每一动(手、脚、肩、背、胯、膝)必有缠丝劲伴随,缠丝劲伴随拳架的始终是小架拳最大的进步,小架拳使陈氏太极拳臻于完善。
试举一例说明之。老架与大架一样,架式宽大,攻击力较强。如金刚捣碓:上左步,出右拳肘,出右膝时因左步大跨度健美,好看。当向前移裆时,左右脚不动,人体重心不能移到左脚支撑面里,故在向前移裆时不能产生缠丝劲,也不能积蓄带动右腿的变形能,积蓄不足固不能发劲,只有蹬一下右脚,先移裆将重心移到左脚支撑面里,然后抬右腿向前迈步,在这一过程中无法形成缠丝劲也无法积蓄变形能,所以停一下,然后动腰胯,以形成缠丝劲,完成金刚捣碓。可见此处不符合太极拳原理处有二:第一,每动必有阴有阳,左脚大步迈出阳刚十足后腿留在后面要靠自蹬而追前足。太极要求是左脚迈出适度,移裆使重心至左脚支撑面,形成缠丝劲,积蓄变形能。右腿没有向前早已形成向前之势,然后发劲,形成金刚三捣碓,因是简述这里只提及腰胯部之缠丝。第二,一个金刚捣碓,从出招到完成应是一气哈成,才能形成连绵不断之势,上右腿时形成断档,虽则形断意不断,终不如形意皆连,类似的情况在老架拳中还有。
为何缠丝劲的引入使太极拳臻于完善呢?太极拳的原理最基本的一条是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此才能阴阳互补。在太极拳术中外形动作皆为圆,外形动作的圆,可由身体的三节,手腿的三节,绕某一定点,或绕某一轴线作圆周运动,或划一段圆弧所造成。从运动学角度来看,这些圆周运动都不涉及肢体的变形。人体有多个支节,所划之圆也有立、平、斜之分,做为外形太极运动已很可观。但是人体的劲力,棚、捋、挤、按、採列肘靠的阴阳互相消长,不能在这些圆周运动中产生。要靠人体的另一种运动,即人体的定轴转动,也即是缠丝劲才能完成。这种定轴转动,涉及肢体的变形,对人体形成的主动力的转化起到阴阳互补的作用,而不直接涉及敌方人员。故一般长拳不使用,只有某些太极拳自觉的使用,或不自觉的局部使用。肢体的定轴,轴向扭转从身体外形往往不易发现且动作幅度一般很小,全都在外型的圆运动中发生通常不被人所注意,故而有无缠丝运动,及缠丝劲在拳架中应用的好坏是区别太极拳是否臻至完善的标准。
陈氏太极拳小架,每迈步必有缠丝劲,故可以作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里所说并非在一个拳架中有几个刚势再加上柔势,而是在每个拳式中,在每个开合中达到刚柔相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里指的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指的是劲力而非外形。故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与二路炮捶并无刚柔之别,只有招势上的区别,当小架一路打到一定程度任何二路炮捶的招势都可有机的融入一路中。只是要在一路拳打过上万遍以后才有可能。
鉴于缠丝劲的重要性,可找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仔细阅读。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陈氏太极拳书多为陈振雷先生所著,如“陈氏太极拳术”,“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出品的光碟: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在这些著作中由于对缠丝劲本质理解不足或由别人代写,对缠丝劲定义混乱,对初学者有害。比如:在“陈氏太极拳术”一本厚书中定义了:顺缠与逆缠,同时在陈氏老架一路太极拳影碟中,在缠丝劲练习方法中都有如下定义:两手外翻为顺缠,两手里合为逆缠。错误在于第一:两手外翻一种是右手姆指向右,左手姆指向左,另一种是右手姆指向左,左手姆指右都可使手掌外翻,而这两种外翻对缠丝劲来说刚好相反,第二:假定作者考虑不周只认上述第一种情况,即右手姆指向右,左手姆指向左为顺缠。而缠丝劲的实质是一种定轴转动,它的转向只有两种。一种是顺时针,一种是逆时针转动。左右两手有不同的轴线,陈正雷先生认为是顺缠的情况,对于右手是顺缠而对于左手确是逆缠。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把二个不同轴线的缠丝混为一谈。如此混乱的定义如何能说清楚全身复杂的缠丝情况。按道理说只要拳架正确是否定义顺逆并无大碍,但要说清楚顺、逆缠丝劲,自己先要弄清楚。
言至此有必要概述一下缠丝劲: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曰: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首先缠丝劲靠运中气在肢体中运行得到。其次当中气(例如)运行至右上肢沿骨缝,外达于肌肤由肩缠向手指,劲力作用于手臂。按现代力学的解释,其作用效果使物体变形,或沿力的方向产生位移。劲力沿手臂缠绕至指端,必然产生沿手臂螺旋缠绕的扭转直至手掌,于是手掌沿手臂轴线的转动,即代表了力的方向,这方向只有顺时针或逆时针两钟。(祥情见“太极拳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小架缠丝劲浅析”)第三:其劲,皆发于心(意念)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用现代科学解释为“气场”,数学中有场论。第四:肢、体受牵连相当于固定轴,绕轴线的扭转,在变形体力学中形成一定量的变形能,这变形能永远是阴中的阳,阳中的阴。这也就是缠丝劲促成刚柔相济的原因。
陈氏太极拳不论大架、小架、新架、一路还是二路,首式都是金刚捣碓(预备式除外),末式也是金刚捣碓(收式除外)。从金刚捣碓入门看缠丝劲。
小架:预备式已完成,全身各部按要求,两脚平行于肩同宽,裆圆虚,意念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调动丹田内气下行双腿,含胸拨背沿脊骨上行两臂,看似几股实为一股中气。1,两臂缓缓抬起,几于肩平。右手逆缠,左手顺缠。2,屈腿重心同时下降。3,腰向右划一小圈,右臀走后弧拧腰,右腿顺缠,蓄变形能,同时右手顺缠左手左逆由上向下划圈,合住劲。左肩转向右肩形成上身正缠并蓄变形能。4,双手过脐向左膝下方发劲。开劲。吸气收腹,发劲时开声吐气,凸腹。同时释放右腿变形能,上身逆缠释放变形能,丹田由长强至命门转向脐中、关元、气海、龙门,身体中节叠套。5,移裆使重心落入左脚支撑面内。6,腰部由右后向左前划圆,左臀走后弧,拧左腰形成左腰部蓄变形能,左腿逆缠。7,右臂逆缠,左臂顺缠向左前划圆回收时合住劲。右肩向左上身逆缠,左腿逆缠。8,双臂右顺,左逆可向右后方发一劲。9,若发一劲回原,若不发劲,将右脚以脚跟为轴,右左重心约三,七,并向右侧磨转约450角。10,同时释放左侧蓄劲变为右侧蓄劲。11,同时移裆将重心移至右脚支撑面内。12,抬左腿顺缠收回,逆缠向左前方铲出适度。13,释放右腿及上身顺缠变形能,可使右手发劲,顺缠击出。14,若不发劲可缓慢释放右侧蓄劲,移裆至左脚支撑面。15,腰由右后向左前在左前缠丝蓄能后,可由左手逆缠配合左蓄能向左前发劲。16,左臀外圆划至最后点,左腿逆缠积蓄变形能,合住劲。17,右腿抬起,顺缠收回,抬起向上,击向敌裆。18,右臂顺缠,由后下向前上击向敌下额或面部,同时释放左腿蓄劲及上身顺缠蓄劲。19,顺势出右肘击敌前胸。20,曲左膝略缠左胯,全身放松,调内气沿右腿逆缠而下震右脚,劲发7-9成。右手逆缠而下落于左掌心处。(震右脚时,全身再放松一次,特别松左胯,调内气摧迫脚加速,膝领大腿,胯部摧腿部。其打击力度决定于脚的末速度,而不在于是否把身体重量加上去,劲发7-9成,全身松下,这时震脚的反作用力最多只能传至胯部。在发劲中身体重心始终在同一位置。常见有人(名家)震脚,重心颤动,上下颠两下。似乎上身的力量已加到脚上去了,松活弹抖。如果震脚能使脑袋上下弹抖,若打个掩手捶能使脑袋左右弹抖,那么脑袋是不是过于劳累了)。
至此金刚捣碓完成,上面写了20条,有的一条中还有几动,如此也写不全,特别是内动,若完全写清楚也不可能。只是由此大致可以看出,缠丝伴随外形的所有动作,所谓大缠,小缠,左缠,右缠等等,只是外形动作而矣,究其本质为轴向转动,其方向为顺缠,逆缠。
由上可见对缠丝劲而言,往往手与足合时右手顺缠右足也顺缠,当由足缠向手肘往往左足逆缠,经脊柱缠向右手发劲时为顺缠。当迈步时往往膝先动,肘随腰动而达肘与膝合。对于肩与胯合,每次转胯,肩必与之同时转动,然后肩再转构成上体蓄劲,蓄能。
内三合在外动上表现不明显,心与意合外动表示不出来,比如:13动,释放右腿及上身顺缠之变形能,可使右手发劲,顺缠击出。究竟是否发劲击出,在对敌时要看时机是否对头,是否已引进落空,若敌已回撤,心想发劲此时即可按自己的意识形态将劲发出。筋与骨合,走筋骨要靠内功,要靠含胸拨背。气与力合,发劲时要靠反腹式呼吸实际上是腹式运动建立气场,调动力要靠神精系统,调动内气要靠气场,只有气场的传播速度才能赶上力的传播速度,才能作到气与力合。
此文以陈氏太极拳小架为基础,外人有许多以拳架为主的地方就难以看懂,主要是写给徒弟看,以使以前讲解不足处得一补充,若有师兄弟偶遇此文不当处希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