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香缕缕沁心扉访古琴新秀叶婷婷

 书法初步 2016-04-07




叶婷婷,古琴新秀,出生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河南郑州市,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跟随姑姑学习古筝,2006年开始跟随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赵家珍教授学习古琴演奏,并于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继续师从于赵家珍教授至今。

所获奖项:

2007年,荷花杯古琴大赛优秀表演奖

第一届美国“飞扬世界杯”中国民族器乐国际大赛银奖

2009年参与赵家珍老师师生音乐会

2010年8月参与赵家珍老师“琴韵水墨——古琴大师赵家珍经典琴曲视听音乐会” 



华音:目前,您在学校文化课成绩怎样?是否会因为学习专业课而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呢?您认为古琴这门艺术是否会比其它民族器乐专业更需要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呢?在文化课的科目中,对哪门比较感兴趣呢?是否热衷于历史及中国古典文学呢?

叶婷婷:我认为自己的文化课成绩还是较为不错的,每一科成绩都比较平均,稍显不足的就是我的英语成绩,不过我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希望可以弥补我的弱项,做到全面发展。

    我并不会因为专业课的学习而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可能有的人会觉得练琴势必会减少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每周都会为自己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计划,将练琴时间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合理的分配出来,避免发生冲突,我很喜欢这种制定计划的方法,因为这会让我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当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也会考虑到自身的状态,将学习文化课与练琴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毕竟我还是一名学生,学习文化课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我会尽可能将这二者协调,避免发生厚此薄彼的现象。

    如您所说,古琴艺术要比其他民族器乐专业更需要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的专业课老师赵家珍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古琴自古就是文人的音乐,从它的结构及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它高超的技巧以及真挚的的情感,而是在于心,静和自然、天人合一才是古琴的归宿”。那么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相比其他民族乐器,我认为古琴作为雅乐应该是更加高雅,更加博大精深的。如何让这一门艺术得到更好的诠释,我认为一方面离不开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另一方面,要想更好地将曲中之韵表达出来,演奏者自身也是需要有深厚的内功的,这里谈到的内功,我们可以理解为演奏者自身具有的文化素质与内涵,当然,这些内涵也一定要转化成演奏者对于古琴曲谱的理解,才能真正达到运化自如的目的。

    我喜欢的科目更偏向于文科,因为文科与古琴这个专业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历史、语文。学习古琴,文史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经典作品,如《阳关三叠》、《秋风词》,都是人们有感而发,充满感情的,在演奏时,如果无法了解作品诞生年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学造诣的话,我们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作品中的感情。可以这么说,文史知识是学习古琴的基础,赵家珍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多读历史与古典诗词方面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典故,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我们对于古典文献与艺术作品的鉴赏感悟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古琴艺术之路上走的更远。

华音:您认为您的性格是否与古琴的品格相互融合呢?您觉得什么样的性格适合操琴呢?我们常听操琴之人道:琴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这样的吗?那么您认为古琴是依靠着什么去改变人性格与道德观念呢?

叶婷婷:我认为我的性格与古琴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古琴的品格我们刚刚谈到过,它作为一种雅乐,真正意义在于心,静和自然、天人合一才是它的归宿。换言之,它是用来修身养性的,而“静”往往也是它带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古琴就如同生长在绝谷中的雏菊般,它的品格高雅,超然物外,它所带给人的更是深层次的、更容易触及人们心灵的。而我自己的性格是属于动中有静这一类型,有的时候还会有一点傲气。在平日,我会更喜欢独立思考,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特别是在我弹琴的时候,我会将自己置身在一个安静、空旷的房间中,不允许任何人的打扰,把自己放空。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与古琴相似且相互融合的地方吧。

   我觉得操琴很像打太极,都是以静为主,由静生动的,它就像是平静的大海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则风起云涌。我觉得古代隐士身上所有的性格与气质,应该比较适合操琴,这些隐士看起来超脱于世俗之间,摒弃了浮躁与张扬,但是内心又能够清楚透彻地了解周遭的事物。我觉得操琴就是这样,静下心来,将所有杂念清楚,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件乐器或一种音乐风格是可以代表一个阶段的人或是民族所具有的基本素养。而古琴的特点恰恰就是沉稳、修身养性,因为它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为依托的,因此当人们在接触、了解古琴的同时,人们也就在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底蕴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了解古琴的本身也就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修养,但它与历史、语文教科书又有一定不同,它在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将其展现形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让人更加易于了解。这就又回到我们刚才谈到的关于古琴与历史、古代文学经典三者之间的联系。因此,我认为古琴凭借着作品中饱满的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性格与道德观念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的品格应该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发生变化的。

华音:2006年,您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演奏家、教育家赵家珍老师习琴至今,那么在与赵家珍老师学习之前,是与哪位老师学习的古琴呢?这位老师是如何发现您在古琴上的艺术天赋呢?国内有众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学者,乃至大师,而赵家珍老师又是散发着怎样的魅力与情操,使您愿意与她学习呢?

叶婷婷: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学习古琴,而是跟随我的姑姑学习古筝,我的姑姑可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在学习过程中,姑姑认为我的性格与气质,更加适合演奏古琴,而刚好她又是赵家珍老师的学生,因此,她就向赵家珍老师推荐了我,就这样,我拜入赵家珍老师门下,跟随她开始学习古琴演奏。

    赵家珍老师是一位极具智慧且淡定从容的老师。在生活上,她将我们这些学生都看做是她自己的孩子,用心照顾,非常体贴。冬天天气寒冷,赵家珍老师担心我们的身体,就亲自买了热水袋送给我们,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在专业上,她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因材施教。在她的眼中,学生对于她来说,只有特点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赵家珍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独特,上课之前她会先为我们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对其有一个大致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奏。演奏过程中,赵家珍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够跟着旋律走,她还会跟着琴声哼唱,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旋律,找到感觉。赵家珍老师无论是生活方面或是学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能够跟随她学习,也让我感觉非常幸运与骄傲。

华音:家人对您学琴的态度是怎样的?她们会经常聆听您的琴声吗?起初他们在聆听您演奏时与现在相比,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吗?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和您讨论关于古琴的一些杂谈吗?

叶婷婷:家人一直都是非常支持我学琴的。我的父亲年轻时,也很喜欢民族乐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最初学习古筝,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与熏陶。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与父亲进行交流,他的一些建议对我的学习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了能够让我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继续学习古琴,我的父母放弃了手中的工作,与我一起从老家到北京上课,他们一直在我学习古琴的道路上陪伴着我,给我鼓励,无论何时何地,父母都是我坚强的后盾,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道一声:“您们辛苦了!”

    父母一直都是我最忠实的听众。每当我弹琴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一旁陪着我。与起初不同的是,最开始学琴的时候,他们只是单纯的聆听,而现在,父母会坐在我的身边时,会用心体会我的琴声,并及时给我一些反馈,比如刚才这段哪里好,哪里还需要改正。

    相对来讲,我与父亲之间交流的更多一些。我们知道,要想真正了解曲谱的真谛是需要文史知识作支撑的,但是我的阅历有限,掌握的文史知识比较少,有的时候对于曲谱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典故无法理解。当我出现这样的困惑时,父亲总会为我细心的讲解。我在学习《樵歌》这首作品时,就遇到过此类的困难。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为樵夫作曲,更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弹奏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情感。父亲了解情况后,为我讲解了曲谱中“樵夫”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告诉我古时的樵夫大多为避世的隐士,在山中隐居,平日以打柴为生,他们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牵绊,具有一种高贵的情操。在他的耐心讲解下,我对于《樵歌》有了重新的认识,演奏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除此之外,父亲也会适时的为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我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

华音:您认为古琴的基础在于?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富文化底蕴色彩的乐器之一,在当代,其实发展并不乐观,不仅学习的古琴艺术的人少、师资少,并且作品也是十分匮乏,而在您看来,古琴艺术的忧患之处在于?为什么当代作曲家不愿意为古琴写作品呢?为此,您的老师赵家珍先生在复兴与发展古琴艺术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请您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叶婷婷:我认为学习古琴的基础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于操琴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只有当操琴者的内心,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并且能够很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时,才能为学习古琴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是自身的一种积累,这种积累不仅包括对于文学、历史知识的吸收补充,也包括技巧上的学习与巩固。

    一直以来,古琴的发展都是令人堪忧的,它发展缓慢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国人对于古琴产生的一种误解。大家一谈到古琴,可能第一印象会是沉闷,第二印象就是无聊。其实古琴带给大家的并不是这些,但由于种种的不理解,国人对于古琴慢慢的就有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次,我认为现在的媒体对于古琴的普及、宣传做的太少。如果媒体能够为古琴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的话,即便国人对此有误解,我相信这样的误解也会逐步减少的。但是很可惜,无论是纸媒、网媒还是电视媒体,他们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歌手与流行音乐身上,对于民族音乐都很少提及,更不用提古琴了。一些纸媒很大程度都是在报道时下的音乐流行趋势,很少涉及古琴这样一个民族器乐;电视媒体虽然有音乐频道,但是其中仍然夹杂着很多别的元素,对于古琴介绍的很少,使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网媒来说,也是如此。即便是以民族音乐为主的华音网对于古琴的介绍也不是太多,当然华音网在同行中已经是做的很不错了的,我真心的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网站向人们介绍古琴这样一门民族艺术,让大家能够真正的了解古琴,并喜欢上这样一门艺术。最后,国人现在对于西洋乐器的热衷远远大于民族乐器,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人们渐渐忘记了同样具有无限魅力的民族音乐,古琴也就随之消沉。

    在我看来,其原因还是在于还是不了解,他们不了解古琴这样一特殊的民族文化,盲目的追求国际化与世界化。我也曾经问过作曲系的一些同学,他们给我的理由是“太民族的一般都不行”。 但是他们忘了一点,自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来不会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一说存在。现在大多是职业或是专业作曲家更偏向于技巧上的处理,如和声一类,或是一门心思扎在了对于西洋电子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中,对于民族音乐置之不理。对于古琴来说,大多数名曲都是出自演奏家之手,很少有作曲家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我想这与他们不了解古琴,不了解民族音乐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老师出版过多张专辑,有《古琴名家-赵家珍》、《古琴大师赵家珍-诗之古韵》、《琴逸》、《琴思》、《赵家珍古琴独奏精选》、《丝路掠影》、《琴箫佛曲》、《风入松》、《琴》等等。其中专辑《琴》曾在美国入围第10届美国独立音乐奖的重要奖项-世界音乐奖,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了古琴的魅力。现在,在美国,不仅有朗朗的专辑,也有赵家珍老师的专辑,在她的不断探索下,古琴等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上,赵家珍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提倡开放的教学思想,勇于将心中的想法展现给大家,更加鼓励她的学生发散思维,在这样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赵家珍老师培养了一批批的学生。总之,赵家珍老师倾尽毕生之力,为的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

华音:作为一名古琴演奏专业的学生,您是否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西洋古典音乐呢?哪位古典音乐作曲家对您的影响较大呢?古琴也是否可以诠释西洋十二音体系呢?它是否能与其西洋钢琴、小提琴等乐器配合的时候,显现出较强的融合力?

叶婷婷:我比较喜欢歌剧与长笛。之所以喜欢歌剧是因为它是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每一部歌剧都是一部浓缩的戏剧,观看时不仅有趣,更能了解作品所出的文化氛围,且很多歌剧的音乐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典音乐,我非喜欢这一类的音乐。而喜欢长笛是因为长笛被称为管乐中的小提琴,它的音色朴实动听,有一种田园的感觉,能让人心境平和。

    对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我都比较感兴趣,虽然这些音乐都带有作曲家的个人感情色彩与特点,但我欣赏音乐时,更多是在于音乐本身,不会将注意力过多的投注在作曲家的身上。

    古琴也可以诠释西洋十二音体系。从演奏方面来说,古琴虽然注重于感情的表达,但也不会轻视音律的准确性。古琴的音准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古琴的音有的时候要比钢琴的音要多。

    如您所说,古琴确能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配合。赵家珍老师在2001年与2002年举办了世界名家名琴名曲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赵家珍老师与外国著名小提琴家同台演绎,将古琴与小提琴完美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认可。后来,她又与青年小提琴大师吕思清在紫禁城上演了一场最精彩的“对话”,种种事实都说明柔美的古琴是可以与国内外任何一种乐器相融合的。

华音:西洋古典音乐中的题材大多涉及人性、宗教、命运等元素,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题材大多来自于民间,取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因此会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文化差异局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呢?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民族的众多乐器中,唯独古琴这件神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十分厚重,它不仅是在民族音乐文化中,且乃至国学文化中都是一件永远绽放的瑰宝,您认为古琴与其它民族乐器最本质的不同在于?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了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在您理解上,为什么嵇康会认为古琴的品德最高尚呢?

叶婷婷:我不同意“文化差异局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这个观点。首先,从文化上来看,我一直认为不同国家都有不同国家的文化,都会有不同展现形式的魅力存在,这是无法比较的。其次,任何音乐都应该是来自于口耳相传,取自人们的饮食起居的,无论是宗教也好,命运也罢,这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式与特点,只可能是因为理念不同,作曲家在创造的时候有所侧重而已。

    在我看来,古琴最本质的不同应该在于古琴所具有的文化与意境。从表现来说,古琴更适合来表现一种静态与境界,而非一种田园般的景象,它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不似其他民族乐器一般直观生动的体现,它更像一幅泼墨山水画,而非工笔画。

    自古琴产生以来,其发展的最高峰应该是在孔子时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于孔子时代所提倡的礼教、德性与古琴的特点一致。古琴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心灵的洗涤以及文化积累所产生的魅力,这也是它被认为是雅乐的原因之一,因此嵇康才会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评价。

华音:您认为对于音乐家来说,什么因素最有利于音乐家将自己的价值与贡献发挥到极致呢?您多次参与国内外多次演出与比赛,在自己的这些经历中,您认为大陆的文化环境、文化运作与中国的香港、台湾或其它国家相比,处于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呢?是否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运作相比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叶婷婷:最有利于音乐家将自己的价值与贡献发挥到极致的因素,我认为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无论是学习古琴,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其态度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成为经典。可能每个人学习古琴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其他方面的需求,更有甚者将古琴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以此换取物质奖励。也许这些人获得了短期且表层的成功,享受到了安逸的生活,不再向更深层次、精神方向的成功前进了,但是这样的成功,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它所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些抱有徒有其表的追求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立不住的,他们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淘汰。只有那些对于古琴真正抱有一颗热诚之心的人,真正将古琴看做生命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即便在现阶段,他们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融入到未来的演奏中,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深层次的意味。而且,我始终坚信,这样的人一定会迎来最美好的明天,真正的成功以及经典一定是属于他们,从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会被人们真正的认识与接受。

    中国周边的国家自古就受到了大中国思想的强烈影响。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非常注重礼教观念,它们的茶道、花道时时刻刻都在效仿中国。对于中国的国粹,特别是国学,它们都是极为重视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认知态度可能要比中国大陆要更加高涨一些。新加坡华乐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几年它一直是在走上坡路的,国内方面,香港中乐团、澳门国乐团也不断做出努力与创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相比而言,大陆受到流行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冲击,民族音乐仍然处于低谷,我们的民族音乐人们在不断寻找发展契机与趋势,希望将民族音乐重新推上一个高峰。另外,我觉得可能在于经营理念与社会观念的不同,现在国内的音乐市场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商业化,我相信,只要将这方面的不利因素消解掉,我们的民族音乐一定会有重新振作的一天的。

    客观的说,差距是比较大的。从文化环境与认知态度上来说,国外更加重视、尊重文化与经典,国人却并不太过重视,仅将其看成是一种职业,比较务实的对待,甚至会轻视。从文化运作上来看,国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将文化变成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从而推广出去,而大多数国人却仍然纠结于蝇头小利中,目光比较短浅,他们不善于、也不习惯进行一系列长远的规划。

华音:用一种花来形容古琴与您的性格吧?

叶婷婷:若要用一种花来形容古琴与我的性格,我认为是莲花。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这样评价莲花“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的这种高洁的品质一直都是我心向往之的,另一方面我更希望初露才华的我,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华音:对华音网站的寄语

叶婷婷:华音网站在宣传、普及民族音乐的进程中一直都起着领航者的作用。我希望,今后华音网站能够一如既往的关注民族音乐,向大家展示、推广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底蕴,让更多人喜欢上我们的国粹艺术,同时,也希望通过华音网的宣传与介绍,让玩音乐的人变得少一些,多一些真正懂得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尊重民族音乐的人。最后,希望华音网站越办越好。


文章转自华音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