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甲午之七·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甲午|清军

 柳恒 2016-04-07

8月下旬,叶志超率领牙山败兵到达平壤,经历牙山一战,叶志超所率败兵最多不到2000人,日军进攻平壤前叶志超认为“后路空虚”又抽出1500名盛军“回扎肃州”,这样驻守平壤军队实际人数只剩11000人左右。

而日军方面,经过统计可以得知,当时日本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19600多人, 进攻平壤的日军分为四部分,兵力为16000多人。兵力远超过平壤的清军。

平壤的清军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四大军到平壤后,清廷电令各军继续南进。叶志超的回电就明确指出“非有劲旅三万人,前后布置周密,难操胜券”。

事实也与叶志超的电报吻合,平壤一战,左宝贵殉国,清军战败夜奔回国。

国内作战也未好转:辽东山东作战清军依旧以寡击众

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战火燃向中国境内。但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走出兵力不足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数量优势日军的怪圈。

平壤战败后,清廷紧急调遣老将宋庆组织鸭绿江防线。一时间,以九连城为中心的鸭绿江地区汇集了大量清朝军队。

这些部队计有宋庆、马玉昆的毅军9营,依克唐阿的镇边军13营,恒额的黑龙江齐字练军6营,聂士成的芦榆防军6营,吕本元、孙显寅的盛军18营,刘盛休铭军12营,江自康的仁字营5营,耿凤鸣、丰升阿奉军13营,共计80余营,员额达28000余人。

但鸭绿江防线面对的日军也非平壤可比了。

日军在鸭绿江前线动用了两个师团组成的第一军,总兵力达到3万人。而相比之下,鸭绿江防线上的清军,虽然员额有28000余人,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足,实际的兵力只有20000左右,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二。

鸭绿江防线毫无疑问很快陷落。

此后日军进犯大连、旅顺,清军望风而逃,各种影响因素之外,守军兵力不及日军也是重要原因。直到日军深入辽东,占据海城,威胁辽阳之后,陆续聚集的清军才开始在数量上超过日军。

辽东战场如此,山东战场也是相同的问题。

为消灭威海的北洋水师,日军组织了“山东作战军”,在山东荣成登陆。日军“山东作战军”计有两个师团。1895年1月21日起的4天时间内,日军在山东共登陆34600余人。

而与此同时,山东半岛驻防的全部清军只有45营22200余人,并且分别听命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原本就已经单弱的兵力再次分散。

在日军攻克威海卫的作战中,始终面对的也只有直接守卫威海卫隶属北洋的巩字军、绥字军和北洋护军16营7、8000人,而山东巡抚李秉衡部三十余营始终停在烟台以东,没有一营一队前往救援。北洋水师就在陆军这样极度的寡不敌众中全军覆灭。

清军已经从全国调兵 但改变战场兵力的对比效果并不显著

当我们审视清军的作战序列时,就可以发现,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部队。

如果说出征朝鲜的各军,是由原先驻扎在东北和直隶这些靠近战区的作战部队的话,随着战争越深入,清廷调动部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辽东战场上已经投入了湘军,以及河南,山东,山西各地抽调的部队。战火蔓延到山东时,不仅从临近的两淮、江南调动了军队,就连原在西南一隅的贵州练勇也已经增援到了山东前线。

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清军在战场上每每兵力不足,只能以少打多的状况。与战前拥兵百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状况,我们下一期重读甲午来进行解读。

甲午战前恐怕没有人会对清朝陆军战胜日本抱有怀疑,百万兵员的清军就是用人海淹也淹死日军了。但现实确实讽刺而残酷的:调动了全国范围内兵员的清军却每每要在作战中以寡击众与数量优势的日军作战。这样事实的出现,直接为甲午战争清朝陆军的战败写下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注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