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探秘

 汐钰文艺范 2016-04-07

一、地缘相接,多元汇聚(新石器至夏商)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交会。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海河流域以扇状水系的形成铺展在京津冀地区。

“两山并驱其中必有水,两水夹行其中必有山”。京津冀地域辽阔广大,自远古以来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就生活在这一地带,是北方草原民族南下的跳板,也是不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各族人民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内,他们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书写文明之初的多元文化。

 
 
 
 
 
 
 
 
 
 
 
 

二、慷慨燕赵,文化一脉(两周时期)

周王朝建立后,为保江山永固,分封王臣贵族到各地建立统治,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京津冀地区北有燕国、蓟国,南有邢国、赵国,中部有中山国;在燕国东边有商初建国的孤竹(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燕国北边有东胡。在不断争霸中,到了战国时期,京津冀地域形成了燕赵对峙的格局。燕国占领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为赵国的疆域;齐国占领河北东南部一小块。

活跃在燕赵大地上的各国也在秦一统天下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不断寻求强国之路,力图变革自新,上演了一幕幕国家兴亡的悲喜剧。山高水寒的生存环境,民族冲突的激烈,孕育出燕赵文化刚健、勇武豪放慷慨的特点,后人总结为“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志,名于国史者往往皆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成为燕赵地域最为明显的精神特质。

 
 
 
 
 
 
 

1.燕国长歌

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晏”、“匽”或“郾”,西汉以后文献始作“燕”。公元前11世纪,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建国,姬姓。燕国与北方的山戎不断争战,燕庄公时险因山戎的进攻亡国,借助齐国的力量才得以保全。燕昭王时,随着国力的强大,疆域也打为拓展,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商周文化特征,西周燕文化则保留了更多的殷商文化特点。

关于燕国的始封,《史记·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周世家》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shi4)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王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上都蓟城、中都城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燕上都:蓟城,位于北京城区西南广安门至和平门一带。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燕”都蓟城时说:“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唐诗所咏的“海畔云山拥蓟城”即指此。

燕中都:北宋《太平寰宇记》称:“幽州良乡县,在燕为中都。“考古发掘证明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古城。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燕下都的营建年代,据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保定郡志》记载:“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此说较为可信,对燕下都文化遗存的考察,与此记载也基本相符。

    城址中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民宅区,还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质生产农具、铁质武器、青铜器、铜制兵器、陶器,还有货币等战国时期文物。
 
 
 

在燕昭王的精心治理下,燕国逐步由弱变强。此时东胡也逐步强盛起来,开始袭扰燕国。公元前283年,燕昭王命秦开为将军,出击东胡,开拓疆域千余里。燕国为抗拒胡人侵扰,修筑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之后,又派秦开向东拓展,开拓疆土二千里。

燕昭王在攻破东胡、拓疆建郡后,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了燕赵文化,铁器迅速东传并广泛使用,燕、赵、魏等国铸币,燕、赵兵器,都在东北地区屡有发现,促进了辽东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

 
 
 
 
 
 

陈璋圆壶、方壶:公元前315年,齐国将领陈璋趁燕国内乱率师伐燕,攻破燕都,大胜,占领了燕国4年,并将劫掠的圆壶足底的原燕国铭文刮去,刻上了这次战事以夸耀战功,方壶的铭文与圆壶基本相同,也应是被陈璋虏获的燕国重器,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陈璋圆壶装饰极尽精巧奢华,同时使用了错金银、镶嵌、镂空等多种装饰工艺,系分批铸件再组装,被誉为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青铜礼器。 

 

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赵王亦以相国印授乐毅,其统帅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师伐齐,在济西之战大败齐军。之后乐毅独率燕军深入齐境,一举攻陷齐都临淄,占领齐国达6年之久,燕昭王洗刷了国耻。

乐毅伐齐的成功,不仅实现了燕昭王为燕国雪耻的愿望,而且燕国的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同时也确立了燕国在战国的“七雄“地位。

 
 
 
 
 
 
 
 

2.故国中山

公元前414年,一个在北方大山深处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民族——白狄鲜虞,建立起中山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心腹大患。后魏国乐羊、吴起统帅军队,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在战国各建霸业的局面中,中山这个夹在燕赵之间、东西只有500多里的国家,只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小国,然而却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3.胡服骑射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而立,始有赵国。赵敬侯于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据有今河北南部和山西北部等地。赵国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处,和游牧民族的不断争战,使赵国人深切体会到“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优长。华夏传统服装不便于骑马射箭,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经过十几年,崛起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同秦抗衡的强国,也是华夏族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国力强盛之后,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赵国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秦之畏天下者莫如赵”,曾持续40年攻赵。公元前222年,秦国骑兵最后追击到代郡,灭亡赵国。

《赵都赋》:且敞邑者,固灵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国也。南则有洪川巨渎,黄水浊河,发源积石,径拂太华,洒为九流,入于元波;其东则有天浪水府,百川是钟,包络坤维,连抟太蒙;其北则有陶林元坛,层冰冱寒;其西则有灵丘平圃,邪接昆仑;其近则有天井勾注,飞壶太行,璀错磥硌,属积连冈。龙首嵯峨以岪郁,羊坡仑崓妇以峐嵣。清漳发源,浊滏泊越,汤泉涫沸,洪波漂厉。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及至暮秋涉冬,朔风烈寒,猛豹鸷攫,鹰隼奋翰。国乃讲武,狩于清源,驾骛冥之骏驳,抗冲天之旌旃。北连昭余,南属滹沱,西盻大陵,东结缭河。然后嵠子放机,戈矛乱发,决班萌鬐,破文额,当手毙僵,应弦倒越。尔乃进中山名倡,襄国妖女,秋狄鞮妙音,邯郸才舞,六八骈罗,并奏迭举,体凌浮云,声哀激楚。其珍玩服物,则昆山美玉、元珠、曲环、轻绡、启缯、织纩、绨纨。其器用良马,则六弓四弩,绿沈、黄间、堂嵠、鱼肠、下令、角端、飞兔、奚斯、常鹂、紫燕,丰鬒角颅,龙身鹄颈,月如黄金,兰筋参精,迅蹑飞浮,轶响追声。若乃至季春无巳,辰火炽光,挺新赠往,袯于水阳,朱幕蔽野,彩帷连冈,妖冶呈饰,颜如春英。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三、北疆重镇,争雄天下(秦汉隋唐时期)

河北是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抗衡的战略要地,历来被中原王朝视为“天下根本”。秦时为北疆重地,设八郡进行管辖。汉武帝置十三刺史州,河北北部为幽州,南部为冀州,对河北以后的政治格局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东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与建立政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

唐代是河北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再加上“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而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安史之乱从范阳(即幽州)起兵,再次印证了京津冀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秦、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津地区行政建制:秦朝将右北平郡治迁到今蓟县(时称无终县)城关。西汉初年,今静海、大港、津南、西青属渤海郡的东平舒县和章武县管辖。海河以北分属于渔阳郡的泉州、雍奴二县和右北平郡的无终县管辖,无终县治在今蓟县城关。当时已经形成的以城关为中心、以邦均和别山为两大集镇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1.同姓封王

汉高祖刘邦鉴于异姓王的反叛,吸取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于公元前195年,封其第八子刘建为燕王,开始了刘姓王统治燕蓟的时代(公元前180年,吕后封其侄孙吕通为燕王,同年被杀)。

分封同姓王制,使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国家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造成封国实力过大,各封国几乎都有能力与中央朝廷对抗,燕赵区域的王侯围绕着权力斗争,不断易主。

 
 
 
 
 
 
 
 
 
 
 
 
 

2.民族融合

东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与建立政权,民族界限一次次受到冲击,民族混居的程度日益加深,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3.渔阳鼙鼓

唐平定东突厥及奚、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为便于统治,唐王朝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的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加之南北朝以来,自北而南的民族大融合更加迅猛地发展,北方民族统治者有了强烈的政治要求,幽州在军事上的地位就显得十分突出,故唐王朝便放任边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粟特人安禄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家,以至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且拥兵20万,在诸镇之中兵力最强。755年,安禄山反唐,唐诗称“渔阳鼙鼓动地来”,可见其势头之汹涌。此后,另一任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再次反唐,这两次叛乱长达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正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言:“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四、辽金建都,推进一体(宋辽金时期)

唐代的幽州,还是“东北之气始兴而未盛”的时代。“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丧失,包括河北在内的各个地区割据独立,契丹趁机崛起,河北与东北开始形成新兴势力崛起与发展的核心地区,以后的王朝皆由此而兴,并且都将河北视为控制全国的重心。

936年,石敬瑭为了称帝,把河北道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千百年来赖以防御的体系被打破,“河北一路盖天下之根本也,古者未失燕蓟之地……自石晋割燕蓟入契丹,无险可守,由是虏骑直出燕”,京津冀区域自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北京,开始作为一代之都,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宋、辽、金时期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行政建制:北宋时,河北南部属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辽国南京道、西京道东部、中京道西部。河北东路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三府,十一州: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河北西路辖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庆源府(赵县)四府,九州:相、浚、怀、卫、洛、深、磁、祁、保。金朝以中都城置中都路,范围与辽代的南京道大体一致。加上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以及西京路东部,北京路南部,与当代京津冀地区所辖区域相当,今海河在宋、辽时期为界河,以北属辽南京道析津府的武清县、香河县和渔阳县管辖,以南属北宋河北东路分设的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

1.宋辽对峙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938年,辽朝把幽州升为“南京”(后称“燕京”)成为五京之一的陪都,北京从此成为京津冀地区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

辽末金初,燕京就非常繁荣,“户口安堵,人物丰庶……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全面发展的地方经济,达到了北京历史上空前的高度。

 
 
 
 
 
 
 
 
 

2.中都气象

1115年,女真人简历金国;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1149年,时任丞相的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金熙宗,即位为皇帝(后来金世宗贬其为海陵王)。1153年,海陵王从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拉开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序幕。

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从这些描述中不难想象殿堂馆阁、亭台宫观的万千气象。

 
 
 
 
 
 
 
 
 
 
 
 
 
 
 
 
 
 
 
 
 
 
 
 
 
 
 
 
 
 

五、畿辅之城,协同发展(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奠都北京,京津冀地区成为“京畿”。元代,中书省下辖的大都路驻在大都城,今河北省的其他区域分属上都、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等路所辖。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津冀低于都划归京师,大都属于北直隶,加强了与周边地区数百年间军事、行政关系上的“一体化”,驻在京城的顺天府所辖地域与元代大都路相仿,北京因此亦称“京师顺天府”,清代以原“京师八府”所属区域与长城以北新设的承德府、口北三厅组成直隶省,京津冀地区彻底实现一体化。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成为畿辅重地,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开始兴起。

此时,北京成为全国的首都,京津冀地区跃升为大一统帝国的中枢区域。以都城为中心,京津冀崎岖的功能及其区域内的联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北京与天津、河北互需、互补、互利,开始了协同发展。

元明清时北京、河北、天津的行政建制: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管辖,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间路(河间)、永平路(卢龙)、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兴和路南部、大宁路部分地区等。

明代,北直隶、山西小部分地区,仍属中央直辖,辖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大名府(大名)、河间府(河间)、永平府(卢龙)、顺天府(北京)、宣府镇等。“直隶”即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明代的直隶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荷叶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为区别于直隶南京地区的南直隶,亦称北直隶,简称北直。清初该北直隶为直隶省,辖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大名府(大名)、河间府(河间)、永平府(卢龙)、顺天府(北京)、天津府、宣化府等。雍正八年起,直隶总督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现存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署。

    1644年,清朝建立。1652年,清政府将天津三卫合一,称天津卫。1725年(清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批准将天津卫改为天津州,旋又升为直隶州;1731年(清雍正九年),又批准将天津州升为府。天津府辖天津、静海、青县、沧州、南皮、盐山、庆云一州六县。过去设于河间府的海防同知也改属天津府。

1.天下中枢

元代确立了行省制度,即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河北等地称为“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从行政上把京津冀地区联系在一起;明代直隶的设立,从制度上保证了京津冀的一体;清代直隶地区对京师的保卫功能更加强化。元明清一统天下后,北京成为全国的中枢。

 
 
 
 
 
 
 
 
 
 
 
 
 
 
 
 
 
 
 
 
 
 
 
 
 
 
 
 
 
 
 
 
 
 
 
 
 
 
 
 
 
 
 
 
 
 
 

2.四方聚物

随着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北京城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众多的人口,需要数量可观的物资来保障其正常生活,漕运迅速发展起来,四方物品运往京城,这也促使了南北物资的交流、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相互融合。

 
 
 
 
 
 
 
 
 
 
 
 

六、风气初开,需求互补(清末至民国初)

    两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天津开埠和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从一个封闭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开发经济中心。伴随着清政府的改革,对交通、能源、原料等有了客观需求,一些工业的兴起,城市功能也相继转型,城市之间互需互补,进入非同质发展状态,新的首都经济圈形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