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_身高】巧用生长激素让孩子摆脱矮小

 women1413 2016-04-07
  “个头比同龄孩子矮不一定是矮小症,但却需要家长特别注意。”吴起说,及时来医院检查,即使不是矮小症,也可以通过生长激素促进孩子生长。

  什么是矮小症?就是儿童身高低于生长曲线图上的第3百分位或低于正常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而引起矮小症的原因包括遗传、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低下、抑郁、焦虑心理因素、生长发育期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性早熟、宫内发育迟缓等。“如果只是单纯的偏矮不需要治疗,但是矮小症属于疾病,除保证足够的营养、锻炼、睡眠,还需要药物治疗。”

  去年在《笑傲江湖》上亮相的贾云哲一度引发社会热议,曾经在《还珠格格3》中饰演紫薇儿子的他,已经18岁却只有1.1米的身高,且面容也似9岁孩子。导致贾云哲目前状况的原因是他曾经得颅内囊肿,囊肿压迫垂体,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如果经检查骨骺线还未闭合,是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的。”吴起说,近年来,市一院已经对100多例矮小症患者实施了生长激素注射治疗。

  吴起介绍,从出生开始,每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身高、偏矮身高以及矮小症患者身高都有参考标准。一般足月出生时身长50厘米,小于47厘米则提示有宫内生长迟缓;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第2年增长10厘米,第3年至青春期开始生长速度为每年平均5—7厘米,青春期每年增长8—12厘米,持续2—3年。如果比同龄孩子的标准身高矮4—5厘米的,属于偏矮;比同龄孩子矮了8—10厘米的,应考虑是否属于矮小症。

  对于矮小症的治疗,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孩子的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空间及潜力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药物促使生长效果越好。另外,矮小症的治疗费用跟患者的体重成正比,孩子的体重越重用药剂量就越大,3—12岁是矮小症治疗的黄金时间。

  家住微山的小魏在16岁那年来医院就诊,来医院以前,小魏有两年都没长个,已经16岁却只有不到150厘米,经检查,小魏患的是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在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后,半年就长了8厘米。后期停止治疗后,生长依旧缓慢。前段时间,已经22岁的小魏再次来到医院,经检查骨骺线还未闭合,可以使用生长激素。目前小魏已经接近170厘米了,治疗效果让他十分满意。

  “如果怀疑是矮小症,首先需要来医院进行一系列检查,排除肿瘤等其他原因,再进行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吴起说,有人担心生长激素有副作用,是因为对其不够了解。人体的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人工合成的生长素与人脑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完全一样,完全可以起到替代治疗的作用。“治疗时会按照生理剂量进行补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基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而且,每3个月医院会对孩子进行一次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警惕性早熟、糖尿病阻碍孩子生长

  “门诊上来看性早熟的病人逐年增多,现在每天都有五六例。生活条件好了,吃的越来越好,反而导致性早熟出现,可人们对它的危害还不够了解。”吴起说,发育成熟过早,使骨骼生长时间缩短,骨骺会过早闭合,而影响其最终身高。此外,患儿虽然性发育开始成熟,但其实际年龄,心理成熟程度却与此不相一致,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由于性早熟可产生与年龄不相符的性冲动,容易误入歧途而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性早熟呢?据了解,性早熟是儿科内分泌系统的常见发育异常,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发育的异常性疾病。导致性早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脑部有过某种病变,如结核性脑膜炎等后遗症,或是颅脑外伤;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性腺功能肿瘤、绒毛膜上皮癌等均可造成性早熟。此外,过多食用垃圾食品,肥胖等也可能导致性早熟。

  最近吴起接诊了一名女婴,才2岁乳房已经开始发育,经初步诊疗怀疑是肿瘤导致,已经入院治疗。“一旦发现性早熟要及时诊治,尤其是男孩子,因为他们有性早熟症状时伴有脑瘤的机会比女孩要高得多,决不能掉以轻心。”

  吴起介绍,性早熟按发病机制不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依赖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和非GnRH依赖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前者称中枢性性早熟或完全性性早熟,后者称外周性性早熟。此外,不完全性性早熟,如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现,有学者归入青春发育的变异类型。经过GnRH激发试验确诊后,采取相应治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吴起说,这种专科药物已上市使用30多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对生育更没影响。

  “平时给孩子洗澡时,注意孩子的性发育是否有异常,早发现早就诊,避免孩子成年矮身材。”吴起还提醒道,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或者身上有一股烂苹果的气味时,就得警惕是不是1型糖尿病了。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导致1型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病毒引起的。一旦得病,只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吴起说,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然而每天2到4次注射胰岛素、测8次血糖对家长和孩子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家长除了控制好孩子的饮食,多做运动外,也可以通过带胰岛素泵方便准确地给孩子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泵可以模拟胰腺的分泌功能,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将胰岛素持续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稳定,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吴起说,但由于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都买不起。“如果可以纳入医保,对于控制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会有很大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