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质互彰赏用两悦

 wps0321 2016-04-07

文质互彰赏用两悦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赵光华

    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砚,是文人心中的图腾。犹淑女之好镜,侠士之爱剑。文人于砚,情有独钟。

    许是职业所系,弄笔之余,我亦喜蓄砚以自娱。端砚居群砚之首,蓄端自是第一要义。蓄端先要识端,否则,目无真赏,蓄之何用?

    识端匪易,真赏更难。坑口之辨,石品之分,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我曾览古籍以求自解,收效甚微。或语焉不详,难窥全豹;或虚词浮溢,不可捉摸。

    后与端砚泰斗刘演良先生结缘。读其书,闻其言,始有所悟。但仍心存疑窦,不识端砚“庐山真面”。真正令我茅塞顿开,识见升华,是与先生一次促膝长谈之后。

    戊子仲春,先生赴京参会,我邀其归途中莅临寒舍一叙。先生践诺,如约而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品茗赏砚之余,我首发一问:“唐宋以降,端砚一尊独大,盛名不衰,敢问先生,端砚何美?”

    问者唐突直发,答者妙语惊人。先生沉思有顷,以下语答我:

    “端砚之美,美在文质互彰;美在赏用两悦;美在天人和合;美在秀外慧中。具此四美,乐事备矣。”

    “何谓文质互彰,赏用两悦?”复问。答:“文者,石品。质者,质地。端石生于穷渊,质地娇嫩、滋润,与墨相亲,如鏊涂蜡,发墨功能非他石可匹。其天然石品,色彩绚丽,形态丰富。如青花、鱼脑、蕉白、石眼等,各具观赏之妙。这种文质互彰的奇特属性,给用者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令历代文人于摩挲玩赏中,诗情勃发,文思潮涌。使无数学子于研磨濡染中,寂寞自守,成就功名。”

    先生细陈:“文与质互为彰显,用与赏相融相悦,这是端砚的魅力所在。一者指石,一者指器,器即砚。端砚或方圆有度,规矩得法,或随石赋形,肖物得趣。追求‘用’与‘赏’相统一,古今皆然。你看,我们刚刚看过的那些唐箕形、宋抄手,轻便而不失庄重,简洁而充满张力,实用而又典雅。从造物的角度讲,真正达到了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认为唐宋砚简率无雕,这是庸人之见。古人云:‘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以器物的抽象造型为饰,以美石为主饰,以用为上,这正是古人的高明之处,也是砚之为砚的命脉所在。”

    “天人和合,不明所指,君请释疑。”

    答:“此指端砚制作的‘规’与‘范’。砚雕不是石雕、牙雕、木雕等架上陈设,而是兼具赏用功能的文房用器。端砚价值的高低,不在雕刻的繁与简,在于因材施艺,构思巧妙,让使用者舒适度和愉悦感得到满足。简言之,砚台的最高境界在于,天工人工,两臻其美。”

    “那么,秀外慧中又作何解?”再问。答:“秀外慧中,这是超越器物工具性层面,升为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一种抽象概括。比如观画,需解画外深意,比如听琴,当知弦外之音。欣赏端砚亦应透过表象,参悟内涵。如是,方可谓之真赏。”

    他进一步解析:“端砚温润而泽的质性,磨而不磷的品格,端方厚重的体貌,与儒家倡导的温厚刚直,体备用周的君子之德相合;悦目怡神的石品,与文人感物起兴的诗性情怀相应。可以说,正是这种质负玉德,品赋情趣,文质彬彬,秀外慧中的气度,才使端砚独享盛名,历久弥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夕阳西下,余霞满天,我对先生拊掌以谢:“美哉斯言,识端要旨,弟无疑矣。”

    端溪流水孕育出奇材美石,斧柯倩物也成就了一代国手。演良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与端石朝夕与共,结下不解之缘。石不能言,先生言之,石不成器,先生琢之。先生遇石,缘也。石遇先生,幸也。

    欣闻先生论端合集行将付梓,录此答问以飨诸君,或有裨益,善莫大焉。④6

    (该文为我国著名制砚艺术大师、端砚文化学者刘演良先生新著《端砚鉴别与收藏》序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