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处添加文字 在此处添加文字 方克刚传略 (1885.6--1946.2) 方克刚,字筱川,民国时期湖南著名教育家,1885年6月生于平江县长 寿镇。幼时家境贫寒·,当学徒习商,工作之余,在舅父指导下,刻苦自学。家 境渐宽后,方不甘浮沉于市井,认为"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赴长 沙考入中路优级师范,毕业后在平江县立中学任教英文与地理两科。1910 年受谭延阎之命,选址长沙妙高峰,创办中路中学,公推贝允昕为校长。民 国成立后学校改名公立第一中学,1914年改为妙高峰中学,方被选任校长。 时值汤芗铭督湘,学校津贴减去四分之三,被迫改为私立,方及其父济川慷 慨抒资办学,得以度过难关。方在校三十余载,专心致志,治学有方,学校得 以发展壮大,声誉日增,进入全省前列。1926年方创设南轩图书馆,谭延阎 自广州寄书并题写馆名,该馆对社会开放,所藏书籍报刊甚富,是当时全国 闻名的民办·图书馆之一。 方克刚教育思想先进,勇于创新,办学颇具特色。他倡自学辅导法,力 避注入式教学,且不拘于旧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改实验。选在上世纪三 十年代中,即在高中开设选修课,1939年开办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行素中学 前身)o学校长期实施教训合一,要求全体教员管教又管导,并在聘约中强 调说明。"健身强国"是他办学的又一终身信条,在妙高峰的弹丸之地,建有 篮球场、网球场及小型田径场等,凡学生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故学生一 般体质较好,学校在省市体育赛事中亦有出色表现。 方本人系苦读成材,故对贫苦学生尤多关注,当年长沙市私校中以妙中 收费最低,与-某些贵族式中学相较,每期收费相距竞达20 30银元。学校 人才辈出,桃李满园,湖湘文教名流,如李仲珩(原名李达,美籍宇航专家,数 学物理博士)、皮名举(国立师范学院院长、留美学者)、王学膺(湖南社会科 学院院长、留日学者)、张人价(湖南省经济研究所所长)……等均曾获得学 校扶掖。妙中学生一般颇为俭朴,方以身作则,每月薪金仅50银元,而名老 教师则可达100 200银元。他曾因雪天去校摔伤致残,足跛不便,老年时购 一辆旧黄包车代步。 1921年方当选为湖南省教育会总务主任(即会长)后,为振兴湖南教育 事业坚持不懈,曾发起组织湖南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去省府力争,获得划 拨盐税附加作教育经费,并首次列入政府专项预算,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 保证。方在任期内还含辛茹苦地建立了教育会场、图书馆、博物馆、幻灯场 并请名流采湘讲学,还兼任二十余校董事(如明德中学董事、、幼幼学校董事 长等)。民国时期湖南中等学校教育优异,享誉全国。 方关注体育事业,曾发起组织华中运动会,并先后被选为全国体育协会 董事、华中体育协进会常务委员、远东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多次率湖南 代表团出征。 方也是湖南平民教育先驱者之一。1921年他与罗教铎、周方、何炳麟等 人向有关部门提交《湖南平民教育发起倡议书)及《实施大纲),后在长沙市 各区设立平民学校。妙中在妙高峰西侧山麓设立的民众学校,则一直办到 抗战迁址前。 方热心公益事业、爱国爱乡、心忧天下,曾被选任或聘任为国民会议代 表、国史馆顾问、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湘中汽车路委员会常务委员、水灾救 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省留学生考试委员会委员、湖南人民抗敌后援总会常务 委员等。抗战前夕,毛主席致函周谷城先生,曾特别提及方与程潜、李达(中 共一大代表)及顾颉刚等。 方自幼好学,国学富有根底,喜吟诗作联,先后出版有《血潮集》、《敝帚 录》、《民众三字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纪事诗》等,其中有的经各方引用,有 传世之势。 方克刚一生心力萃子教育,不乐仕进,先后谢绝谭延闺委任的澧州知 事,张治中委任的湘西行署主任等职。在妙中任职长达三十余年,严谨治 学,成绩卓著。1943年因疾病缠身辞校长职,改任董事长。1946年2月在长 沙病逝,终年61岁。 早期体育活动家--方克刚 方克刚 (生卒年月不详)字小川,湖南平江县人。任长沙妙高峰中学校长30余年,复兼公私立中学校董20余处。一贯办学认真,对体育极为重视。要求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体育锻炼重于德智之先。规定如体育不及格,健康水平太差者,一律不准升级。致使该校学业成绩和体育活动俱佳,每届全省中学会考,总是名列前茅,每次省会联校运动会,成绩突出。如有名的"杨峰"、"高四"、"九十"球队成立后,蝉联省会篮、排球赛冠军,一时名噪三湘,田径各项,亦不落后他校。 方克刚不但重视学校体育,而且特别关心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他是湖南体育运动大会和省会联校运动会组织者、创办人之一。曾担任湖南体育代表团的总领队,先后参加过华中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并兼负组织工作和评审工作。20年代发起成立湖南体育会,任主任。1925年出席全国体育协进会第一次董事会,选为董事。 方克刚素喜诗文,每届省、市、全国和华中运动会开、闭幕时,常著诗文记其盛况,这些诗词,曾刊登于报章、杂志,并收入自刊的《血潮集》、《扫帚集》、《小川诗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