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2015:走向国际的中国科学大咖们

 伟德的图书馆 2016-04-07
 盘点2015:走向国际的中国科学大咖们
2015-12-24 07:00 来源: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编者按:2015年,一些成绩卓著的中国科学家、科幻作家纷纷在国际上获奖,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过创新突破或做出过独特贡献,获奖只是对他们以往成果的肯定和认可,背后的获奖原因则更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因为这些科学大咖们彰显了中国科学家队伍的整体风貌,也代表了中国人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

1月:俞建勇团队制备出“世界上最轻材料”

俞建勇:东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料图)

 

不同形状的纳米纤维气凝胶及其超轻特性展示。

2015年1月,俞建勇团队利用普通纤维膜材料开发出了一种超轻、超弹的纤维气凝胶,经中国计量认证结果显示,这种纤维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0.12毫克每立方厘米,一块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纤维气凝胶”可以轻松“踩”在羽绒的几根绒毛上,成功刷新了“世界最轻材料”的记录,该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2月:中科大潘建伟实现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

潘建伟: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在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中,潘建伟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成果名列榜首。2月26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该成果。此项工作打破了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中科大谢毅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

2015年3月,谢毅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方面的工作潜力而获得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5月:中科院阎锡蕴当选亚洲生物物理联盟主席

  

阎锡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2015年5月,阎锡蕴凭借其在纳米酶的发现和应用方面的科学贡献以及在国际科技组织工作中的长期奉献,当选亚洲生物物理联盟主席,成为该组织自成立以来的首位女科学家主席。这将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特别是对于提升中国女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6月:中国科学家赵忠贤、陈仙辉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

   

陈仙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15年马蒂亚斯奖6月11日宣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被授予该奖,以表彰他发现锂/铁氧氢铁硒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超导体,拓展了超导研究的材料体系。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本届获奖者还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扎卡里·菲斯克(Zachary Fisk)教授。

8月:施一公在《科学》发两篇论文报道剪接体三维结构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8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分别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并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美国科学院院士丁绍·帕特尔评价说:“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8月:科幻作家刘慈欣获雨果奖

                       

刘慈欣: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8月23日,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英文版《三体》去年在美国出版后,掀起一股中国科幻热,先后获得美国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五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

9月:张杰荣获激光聚变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爱德华·泰勒奖”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9月24日,张杰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因在快点火激光聚变研究和在强激光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上的重要贡献,被美国核学会授予2015年度爱德华·泰勒奖。爱德华·泰勒奖是美国核物理学会设立、以“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命名的聚变能源领域最高奖项。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荣获该奖项。

10月: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11年,屠呦呦及其团队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同年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清华大学颜宁教授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颜宁教授自2007年10月回国组建实验室以来,一直致力于结构生物学中最富挑战的领域之一、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在短短8年内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

10月7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颜宁的获奖理由为“对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11月:中国女科学家庄晓莹获德国科研大奖

庄晓莹: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11月17日,同济大学庄晓莹教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的2015年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奖。索菲娅奖是德国奖金最高的科研奖项之一,奖金高达1100万人民币,庄晓莹是今年唯一一名获奖的中国学者。

11月:王贻芳代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11月9日,由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1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

刘继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2015年,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该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2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自然》审稿人认为此项工作是2015年度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12月:曹雪涛团队发现免疫炎症消退新机制

曹雪涛: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雪涛带领团队发现DNA羟甲基化酶Tet2能在炎症消退期主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首次提出表观遗传调控是炎症消退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研究如何促进持续性炎症及时消退、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阻止自身免疫病等发生发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与学术观点。2015年12月,曹雪涛获得《自然》杰出导师奖之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

12月: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团队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

 
              

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方忠及其实验团队

12月11日,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方忠团队的“外尔费米子研究”入选其中。外尔费米子是一种无质量且具有“手性”的电子,未来将可能在量子计算机、低能耗器件等方面有重要应用。2015年年初,方忠实验团队成功在TaAs晶体中发现了这类特殊电子。

12月:中国科学家黄军就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黄军就:中山大学生物学家、副教授。

12月17日,全球知名科研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公布该杂志评出的2015年度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科学家黄军就因人类胚胎基因修改研究入选。问世不久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今年科学界一个热门话题。获选的黄军就及其团队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自然》说,黄军就等人今年4月发表全球第一篇有关利用CRISPR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报告。黄军就此前接受《自然》采访时说,这项实验能帮助探讨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层面的成因,并有助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