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精神 北京中学 夏青峰 体育之重要,大家已形成共识,尤其是在人们习惯于久坐的现代生活方式下。体育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增强,是有很大可能性但并不必然,关键看体育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口头上都说重视体育,但实际上,体育经常让位于智育,因为应试教育仍很强大。于是,我们也用应试的办法来抓体育,通过“考体育”来促体育,体育突然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学生们在不断苦练那些要检测的项目过程中,却恨上了体育。体育失去了它应有的本义。 张伯苓曾说:“不懂体育的人,不应当做校长”。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懂体育,但我内心中是想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体育,那就是培育他们的体育精神。何谓体育之精神?说法很多。在学校体育的具体实践中,我比较在意的是孩子们勤于运动、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和勇于冒险这四种品质的养成。 哈佛大学医学院瑞迪教授在《运动改造大脑》中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是天生的运动家——动物。”是啊,人类原本就是动物,运动是人类的生理天性,不爱运动的人,实际上是在逐渐失去人类的原始动力。让学生养成体育精神,首先就要让他们勤于运动。要勤于运动,先得热爱运动;热爱运动,就得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形成运动的技能,养成运动的习惯,而这些又必须在实际的运动体验中获得。在学校的实践中,我们每天让学生上一节体育课,体育的内容不是强制,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篮球、武术、体操、舞龙舞狮等十多种,同时我们重视运动的趣味性,淡化形式上的操练,加强实质性的体验。如此这样,学生如果选择了武术,那他会每天坚持练习1节课的武术,他的运动乐趣、技能与习惯就会慢慢形成,武术就会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内容之一,成为他勤于运动的重要载体。 体育是力量的运动,是超越的运动,是在理性约束下的野性释放运动。学校搞体育,不能温文尔雅,不能搞花架子,而是要将孩子真正引到赛场上去“搏斗”,去感受体育竞赛的热血沸腾。所以我们不断地举办各种体育赛事,让具有相同体育兴趣与专长的人在一起进行较量,让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并体验失败。当孩子们经历了赛场上的挑战、困难与挫折后,又能重上赛场并愈挫愈勇时,他在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了。敢于竞争,是体育精神之核心。 体育又是形成集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只要有新的集体建立,比如新的班级组建,为了快速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合力,我们都要安排一些集体性的体育赛事,哪怕是最简单的拔河比赛。在集体性的体育比赛中,无论是参赛队员,还是啦啦队员,都在为集体荣誉而战斗、而呼喊,集体的归属感自然就形成了。同时,在团队比赛中,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大家相互配合与支持,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锻炼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而当某人出现失误或集体出现落后时,是指责埋怨,还是击掌安慰、相互鼓励,又很考验着学生的心胸与大局意识。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体育活动中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定会增强。而善于合作,应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 体育精神还是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学校体育不能画地为牢,总以安全的理由而将学生束缚在校园里。我们带领全体学生徒步登泰山、看日出;组织学生远足并露宿在深山老林里,安排学生深夜起来站岗放哨;鼓励每个学生都去攀岩,即使很多学生一开始都不敢想象自己能攀爬上去;带领孩子们投入大海,在大海中搏击风浪。这些其实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突破自我、不断开拓的勇气,同时也学会自我防护的安全技能。 体育有自身的本质和特点,不能用智育的方式进行体育。通过培养学生勤于运动、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和勇于冒险的品质,来形成学生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的要义所在。体育精神的形成,必将对学生品德、智力与审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体育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增强也会有更大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