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狩猎

 关陇之 2016-04-08

        狩猎,又称捕猎、打猎,是狩猎业的一个重要过程,狩猎这个生产过程,除猎捕野生动物,开发国家资野生动物源以外,还起到控制野生动物种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


    词语解释

    编辑

    指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

    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 庄王即位,好狩猎。”

    巴金《将军集·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世世代代都做被人狩猎的猛兽,被人害怕的毒物。”[1] 

    基本概念


    打猎是一门科学

    狩猎图片集萃 (20张)

     ,也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应用技术。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开发我国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爱好狩猎的同志,必须知道狩猎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合格的猎人。


    我们研究狩猎工作,必须先了解狩猎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那么,什么是狩猎呢?狩猎是狩猎业的一个重要过程,狩猎这个生产过程,除猎捕野生动物,开发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以外,还起到控制野生动物种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凡是使用套、夹、笼、网、窖、夹剪、压木、猎枪、猎犬等各种猎具,或以其它方法猎取野生动物,开发野生动物资源,都叫狩猎活动。狩猎活动必须遵守狩猎法规,遵循国务院制定的“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

    狩猎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它与林业、农业等部门一样。我国的狩猎业还很年轻,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工具方式

    编辑

    猎人要获得猎物,要使用一定的狩猎工具,运用一定的狩猎方法,才能实现猎取鸟兽的目的。狩猎方法和狩

    狩猎图片欣赏 (19张)

     猎工具都属于狩猎技术的范畴。狩猎工具,是猎人猎取野生动物所使用的猎捕工具,包括猎枪猎犬、猎禽、各种自动猎捕工具等;狩猎方法,是指猎人猎捕鸟、兽所使用的手段,如围猎、巡猎、伏猎隐蔽引诱等等。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获取食物,不得不想方设法猎取野兽。当农业和畜牧业充分发达足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时候,狩猎活动就具有了多方面的意义。可以练兵,可以娱乐,甚至可以选拔人才。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可能是最早表现狩猎题材的文学作品。短短的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地描写出了包括制造工具在内的狩猎活动过程。

    分类情况

    编辑

    狩猎在实际活动中分专业狩猎与业余狩猎两个方面。

    专业狩猎也叫生产性狩猎,专门从事狩猎生产的猎人叫职业猎人,职业猎人在狩猎生产期间,不从事其他工作。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又有不同的灵活与变化,所以,职业猎人又分常年性的与季节性的两种。

    业余狩猎又叫体育性狩猎,是一种特殊的业余活动。业余狩猎可以满足业余狩猎者的特殊兴趣,锻炼身体,又能获得一些野兔、野鸡、野鸭等狩猎产品,改善猎人生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但业余狩猎者也应该凭证狩猎,不能无组织无领导的乱捕滥猎。

    习俗

    编辑

    猎人狩猎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早在西周时的《诗经·豳风·七月》里,就记述了当时陕西省的一些猎俗:“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雅,献貅于公。”

    古时,陕西猛兽特多,给人畜造成极大危害。汉朝政府曾颁布过奖励搏杀豺虎的法令,《汉律》中说:“能捕豺黜购(悬赏)百钱”(见《说文》索引);《汉律》又云:“捕虎购钱三千,其豹(幼虎)半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述了名将李广在被免职后家居期间,到蓝田南山射猎的故事。

    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了“关中州”(KUN—Kin,即陕西省),他在《游记》中写道:“这个区域的野兽,给人们提供了十分美好的狩猎活动。各种飞禽也足够狩猎者们猎取。由于森林密布,所以这里的人也以打猎为主。林中有许多野兽,如虎、熊、山猫、黄鹿、羚羊、赤鹿,以及其它各动物,可以获得一种很好的收入。”

    明清两代,许多地方长官都把消除虎患作为重要职责。明末,宜君县屡遭兵变,人逃地荒,虎狼食人。在兵部尚书洪承畴部下任职的宜君人孙英士,因驱除虎豹有功,被授予坊州守备之职。清代武探花韩良辅在宜君任参将其间,共捕杀老虎99只,因此升任总兵之职。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同官知县因猛虎伤害人畜甚多,便虔诚地祈祷于土地神庙,请求土地神制止虎患。康熙四十年(1701),宜君知县也因虎患而入神祠祈祷。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由于滥伐森林和滥猎,老虎数量急剧减少。明末版《同官县志》写道:同官“兽则有,而间亦有虎。”清代《同官县志》还说:“同官有虎”。民国《同官县志》则云:“旧志有虎,今无之矣。”其实到民国时,陕西省全境虎已绝迹。1964年,在秦岭猎获到一只华南虎,体重190公斤,可能是从外省进入的。

    旧时,狩猎的日子忌逢七,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可外出打猎。猎人忌将打猎的方向及地点告诉别人,就连亲人也不例外。因为猎人相信野兽有事前预知的本领。出发前,必须虔诚地叩拜山神。打猎途中,遇到其它神庙,也得一一叩拜,不可扬长而过。在和无关的人交谈时,不能讲计划打多少只野兽或想打到何种野兽。忌唱歌、忌吵闹,忌大声说话。

    陕南巴山地区,人们喜在隆冬之际狩猎。猎人不但熟悉猎物出没的地方,而且凭声响、气味、粪便、蹄印,便能判断出是狗熊、野猪、鹿、麂或獐来。对一些山禽、野兔的习性和栖息地,更是了如指掌。他们都有一套过硬的狩猎本领。有时候,天将黄昏,客人才到家。主人便说:“晚上我们烧山鸡(或斑鸠)喝酒。”说着拿起火枪出门,不等客人一杯茶喝完,主人便挎着枪,提着几只山鸡或斑鸠回来了,真比在自己鸡笼里逮鸡还方便、快当。

    巴山上打猎,常在设置的“交口”上打。同时,人员数额、技术分工也有讲究。猎取一些山鸡、兔子、草鹿之类的小动物,一、二人均可打;若打狗熊、野猪之类凶猛的大动物,就须要三、五人分工合作才行。在判定了猎物所在地之后,首先要找好“交口”,枪法好者“坐交”;再由“撵山子”分路带着猎狗,拿着竹竿或木棍,从三个方向驱赶;人吼着有音韵无字的《撵山号子》,磕打着竹竿;猎犬在吠叫(起打草惊蛇的作用),把猎物往“交口”上撵。“坐交”者,守候在隐蔽好、有退路的“交口”上,严阵以待。只要猎物“上交”,十之八九逃脱不掉。。

    巴山猎人,都很热情,厚道,至今仍继承、遵守着一条传统规矩——“来者有份”。无论认识与否,只要你跟上跑一趟,或行路碰上获得猎物的时候,狩猎者是一定要分给你一部分的。如果你无法带走,便要请你到家里去喝几盅酒。你若执意不从,反会惹得主人不悦。

    秦岭南坡的山阳等县,狩猎依然是山民重要的谋生手段。山阳县郧岭一带的猎人,猎取山鸡的方法之一是“打棚”。即先培训一只雌山鸡,叫作“山鸡繇子”。或捉雏鸡驯化,或用山鸡卵孵化。春末夏初之际,雌山鸡一般避开雄山鸡孵雏,极少显现。此时猎人在高阜处建一茅棚,并用树枝伪装起来。猎人藏进棚中后,放出山鸡繇子。片刻间,即可招来一群雄山鸡。这些雄山鸡相聚之后,便为争夺雌者而互相厮打。猎人于此时轻吹口哨,山鸡繇子听到后退至棚后。猎人随即开枪,一枪可击毙数只山鸡。

    山阳县在建国初期,猎人们主要猎取林麝、山羊、野猪、狐狸。1958年之后,大兽资源萎缩,改打猪獾、野兔、果子狸、山鸡。1987年捕获野兔7000只,猪獾、果子狸各2000只。山鸡10000余只。

    变迁

    编辑

    历史走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境内,除非特许,狩猎这件事成为犯法。40年前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巴彦乡巴彦街村下乡的北京知青,还能回忆起当年黑熊进村的往事。弹指一挥间,巴彦街的耕地增加了6倍,白桦林几乎砍伐殆尽,别说黑熊,连野兔都少见了。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增加,城镇与道路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占掉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阻断了它们的繁殖走廊,加上市场需求引发的滥捕乱猎,使野生动物在几十年中迅速减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比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人们仿佛是忽然间发现它们从中国各地消失了,仅剩十来只苟且在图们江-乌苏里江中俄边界一带。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全面禁猎的第一理由。

    即使是在刚刚脱离原始社会的极偏远地区,列入国家保护级别的动物也都是严格禁猎的。只是,世代相传的狩猎习惯,不会在一个早晨就禁住了。

    30多年来,中国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却因为禁止在保护区内狩猎和采集,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生冲突,引起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对立情绪,偷猎与反偷猎变得异常复杂。中国科学院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做过很多调查,如大连老铁山的迁徙候鸟保护区、贵州荔波的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等,都在传统的狩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产生了巨大摩擦。于是,从简单的打击盗猎,到为保护区周边社区寻找替代生计,既减少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压力,又给社区创造经济发展、小康生活的途径,再到思考如何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政府、非政府组织、科学家、保护区和媒体等等,这些年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进展也获得了成功经验。

    保护工作

    编辑

    珍禽异兽的保护工作

    陕西省野生动物种类众多,更难得的是其中包括好多被公认为世上稀有的珍贵种,有些还是中国特有种。

    大熊猫,属中国特产。产于陕西省的佛坪、太白、留坝洋县宁陕五县和四川、甘肃的个别地方。在陕西省民间称作“花熊”。就连“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这个国际组织的会徽,也是一个精制的金熊猫像。但是在陕西省,山民盗猎或残害“花熊”的事,并没有绝迹。

    金丝猴,生活在陕西省秦岭山区以及四川、甘肃、湖北的某些地方。以食叶为主,由于食性关系,又由于栖处较高,远离低地的居民区,所以对农业无害,各地几乎没有听说过金丝猴有下山盗食农作物的事。由于盗猎,再加上破坏性的森林砍伐。使部分地区的金丝猴资源遭到严重损失,几百只的大猴群很难再发现了。

    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在1981年5月之前,人们只知道全世界还剩下5只朱鹮,生活在日本新潟县的佐渡岛上,号称“国际保护鸟”。1981年5月23日和5月30日,在海拔1356米的陕西省洋县金家河山谷和姚家沟,发现了朱鹮巢,共7只鸟。但是,1982年7月17日,宝鸟正在天空飞翔时,竞被两名无知的人用猎枪打下一只,拿回家煮食了!1985年,洋县的朱鹮发展到17只,1990年却被猎杀3~4只。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已经受到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视。例如,汉中地区一直把这项工作视为重要任务。各级党政机关广泛深入地开展保卫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每年定期举办“爱鸟周”和宣传月活动。在大熊猫、朱鹮活动区,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宣传。对乱捕滥猎珍稀野生动物的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努力使保护珍稀禽兽成为全地区群众的自觉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