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起揚州,很多人會想起「青山隱隱水迢迢」的瘦西湖,「玉人何處教吹簫」的二十四橋,沒準兒還有「揚州搓澡」。 洗澡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古代也是如此。 洗澡是到唐代才出現的詞,之前古人將洗澡稱為沐浴——沐是指洗頭髮,浴則是指洗身體。西周時,就有專人侍奉天子沐浴:「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周禮?天官?宮人》)此外,沐浴還與禮儀密切聯繫在一起。如在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之前,有專職官員負責天子和諸侯的沐浴,以示對神靈的敬肅。諸侯朝見天子時,也需沐浴齋戒後才能覲見。因此周天子王畿內賜予諸侯沐浴的封邑便叫做「湯沐邑」。沐浴還是古代婚喪禮俗的一部分。如《儀禮?士婚禮》記載:「夙興,婦沐浴笄,宵衣以俟見。」死者也要在沐浴之後才穿上殮衣被放入棺材。 清:李育《出浴圖》 秦漢時已有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禮儀,《禮記?內則》中說:「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請;足垢,湯請洗。」潘是指淘米水,有一定的去污作用。湯則是指熱水。漢代時規定:「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也就是官員每五天給假一天,可以回家休息沐浴,稱為「休沐」。《太平廣記?董奉》中記載「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董奉是三國時代的名醫,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就已經懂得藥浴。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記載了藥浴的藥方。 唐時,溫泉浴成為王公貴族的新寵,當時有名的溫泉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等。皇室還在今陝西臨潼專門建溫泉度假行宮——華清宮,供帝王享用。宋元時士大夫愛好沐浴已蔚然成風,陸游《自笑》詩的自注中就記載他「臘月五日湯沐、按摩幾半日」。客人遠道而來,主人相迎也要先設香湯給客人沐浴,再擺筵席招待,接風洗塵。宋代的中等人家多建有浴室,家裡沒有浴室的人也可以到「混堂」中痛快的洗個熱水澡。 《清俗紀聞?浴堂》 混堂也就是公共浴室,這種公共設施到明清時代也一直很受歡迎。明郎瑛《七修類稿?義理?混堂》中介紹了當時混堂的構造:通常用大石塊砌成澡池,以磚修建穹頂。後面有大鍋與澡池相通,有專人燒水,熱水經轆轤傳至池水而與之混和,供人們洗浴。至於洗浴的頻率則因人而異,有人是要天天進混堂的,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華)嵒多癬疥,日必入混堂浴。」 揚州搓澡 說起揚州,很多人會想起「青山隱隱水迢迢」的瘦西湖,「玉人何處教吹簫」的二十四橋,沒準兒還有「揚州搓澡」。 明清時代的揚州地處大運河沿岸,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各地客商往來雲集,揚州也因此而繁華鼎盛。城裡的公共浴池數以百計,「凡堂外有立廂、有座廂、有涼池、有暖房、有茶湯處、有剃頭修腳處;堂內之池取乎潔,用白礬石界為一、四,池之水溫涼各池不同」。揚州有句俗語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形象的說明了揚州人傳統的生活習慣:「皮包水」說的是揚州人喜愛的早點灌湯包,「水包皮」說的就是在浴室裡洗澡了。既然洗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就自然有人琢磨起如何洗澡更舒服了。 揚州搓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成熟起來。揚州搓澡以細膩見長,手輕勁勻,講究「四輕四重四周到」。輕者,喉乳肋小腿;重者,背膀臀大腿;周到者,手夾腳丫腿根腋下。手法有掌搓、魚際、指搓等,講究機處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由手出,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揚州搓澡名揚天下,據說還跟乾隆帝有關。當年乾隆微服私訪,在揚州四處遊玩後,十分疲憊,便入鄉隨俗地享受了一回揚州搓澡。結果是相當滿意,還題了十八字:「揚州搓背,天下一絕,修腳之功,乃肉上雕花也。」有皇帝出面做宣傳,揚州搓澡當然聲名遠播了。 如今,揚州搓澡仍然是很多浴池招攬人氣的招牌。 CELESTIAL SPRING 詩 禮 春 秋 — — 中國 '新漢服' 倡導品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