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潍水之战

 锦瑟无端406 2016-04-08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了许多次经典卓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大战,如: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项羽战胜秦军的巨鹿之战、霍去病战胜匈奴的战役、东晋的渭水之战、薛仁贵征战高句丽、宋末的襄阳之战、明末的两次北京保卫战和解放战争中的淮海大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潍水之战,也是这些经典战例中的一例,虽潍河还在,但当年相搏的士兵、战马的嘶鸣和飞扬的旌旗却早随着清澈的潍河水而去了。

      冲积和洪积孕育而成肥沃多彩景芝平原上的并流四水,而为首的潍河,至今还流淌在山东半岛中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

      古代先后发生在潍水大的战争有三次,一是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辖列国之师征伐齐国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乐毅伐齐”,时间持续六年之久,除莒、即墨之外,齐的其余部分皆属燕。至田单破燕复国战役,收复了燕军所占之城邑。二是楚汉之争中的“潍水之战”。三是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孔融被黄巾军困于都昌,太史慈西渡潍河携孔融书信求助刘备,刘备遣精兵三千随太史慈跨潍河与黄巾军交战于昌邑城南5里一带(今都昌街办大营村一带,该村村名也因此而得,战后兵营设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围遂解。

 最为著名的是距今已2200多年前的公元前 20311月,在离景芝镇之东不远的地方那次楚汉之争的“潍水之战”。

参战双方:楚齐联军与汉军。

战役结果:汉军获胜,灭齐国、杀龙且。

参战兵力:汉军不足十万;楚齐联军约20万。

伤亡情况:楚齐联军全军覆没。

主要指挥官:楚齐联军方:龙且、田广;

汉军方:韩信、曹参、灌婴、吕泽、丁复、柴武。

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中汉军在潍水歼灭楚齐联军的一次进攻作战,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11月,楚齐联军与汉军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即古县坝一带),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灌婴率领汉骑兵军团迎战楚军,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灌婴大破楚军斩杀龙且,俘虏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曹参等汉数十列侯随即乘胜追歼败兵到了城阳,俘田广,平定齐地,皆归汉。

这次战役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韩信、曹参、灌婴等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断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面,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失败已不可逆转,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潍水之战不仅成就了刘邦的西汉霸业,也成就了一代名将韩信,而其主战场——“韩信坝”也因此名垂史册,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了他们的言中物、诗中情、词中意。

传说韩信坝可以占卜风雨,《高密县志》云:“有石坝二行,水流过坝时或怒号,土人以占风雨甚验”。清初诸城相州人、进士王钺在《韩王坝八咏·其五》中云:“号风复号雨,南北两坝分。此日成千古,当时误一军。谁从空幻里,静夜悟声闻。”其下小注云:“所游即南坝也,又有北坝相距十许里……南坝风北坝雨,候其鸣声,以为风雨之信。”

古时韩信坝一带的文人以夜听韩信坝水声为快事,清代诸城名士刘子羽,居黄海之滨,喜好闻波涛声,听闻韩信坝的有关传说后,竟要带被褥来听涛声,其老友王钺不禁感慨地说:“因知夜半涛,能留海上客”。王钺在《韩王坝八咏·其四》中对深夜游览韩信坝有生动的描绘:“冷风号水急,寒月照沙白。有客说兴亡,渔人拾剑戟。此际意无穷,陶陶欲永夕”。

历朝历代,到韩信坝览胜怀古、寻幽探轶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千余年后的苏轼治密州时,在著名的《超然台记》中这样慨叹:“……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凭吊潍水之战后被封为淮阴侯不得善终的韩信。

清初著名安丘籍诗人曹贞吉也在《潍河道中》、《渡潍水吊淮阴侯》两首诗中,凭吊潍水之战追慕韩信的“雄图”大业。

康熙六年(1667)夏天,他为吴越之游,以结交四方名士。入冬返乡,取道高密回安丘,途经潍河,慨然赋诗。

《潍河道中》,全诗是:

  冲寒谁复念间关,驱马悠悠尽日还。

  深雪欲迷韩信垒,白云犹护盖公山。

  天垂远树疑三尺,水绕疏篱自一湾。

  拟向荒村寻活火,纡回石磴可能攀?

 

《渡潍水吊淮阴侯》,全诗是:

  闻道韩王坝,遗踪尚可求。

  桥横残照里,雪压大河流。

  断岸馀衰草,寒风上敝裘。

  雄图今不见,匹马独淹留。

 

清代康熙进士、归安人陆师在《韩王坝》一诗中云:“淮阴万人敌,刘项以兴亡。囊沙斩龙且,将略何其长”。“卒死巾帼手,今古英雄伤,至今潍河水,呜咽声汤汤。”其诗哀怨悠长,感慨万千,可谓其中的代表之作。

清代诸城名士李澄中在《东武吟》中以“长潍喧呼恶浪蹙,韩信坝头鬼夜哭”来描述当年潍水之战的惨烈。

清代高密知县张浩赋《淮沙落雁》:“袅袅金风冷碧流,缅怀陈迹眺芦州。楚军魂断囊沙计,汉将功成落木秋。莫怨陈平筹太狡,可怜田横恨难收。登坛事业今何在?哀雁年年动旅愁。”亦即指此。

潍水之战已过去两千多年,但仍在两岸人们的嘴上传承至今,再过两千年、一万年,这场大战仍旧会在人们的记忆中、言谈中流传,因这次大战决定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往往以汉字打头:汉民族、汉文化、汉传统、汉服运动等,汉以前称华夏或诸夏,自汉代之后,便称为汉了。

我无数次到过南至诸城北的昌城北至峡山水库的潍河两岸,打听过岸边的许多关心历史的人士,观察和分析过一些岸边或河床中的遗迹,老家诸城而在潍坊一家报社工作的毛先生认为大战发生在诸城的昌城段内,并几次认真地指给我看。但我明显觉着他的论证不足。根据史料和和我的多次实地考察,当年的主战场应该在相州和注沟之间的固县坝向北20公里之内的河段中。“韩信坝”据说就在古县村之东狭窄的河面上。河西面的相州、 景芝、凉台和王家庄子等,河东面的注沟、井沟、田庄和双羊等地均为古战场的范围。一场决定两军命运和投入几十万大军的战争,没有几十公里的地域是摆布不开的。

五年前,当我在行走大运河时,有几日是偏离了运河河道去了楚汉两军垓下之战古战场,在皖东北的灵璧县和固镇县内,跑了上百公里的路程,似乎到处都是战争的遗址。相比之下,潍水之战动用的军力更多,战场的范围也就会更大。

不过,在河边凉台村北不远处,我发现潍河本来向东北流,不远处转弯向北,产生了一个自然的拐角。也有人说韩信就是利用了这一弯度,遮掩了楚军的目光,用沙袋迅速造起了拦水坝,在战事的关键时刻,水淹楚军,斩杀大将龙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我认为这种说法和版本比较在理。

一场大战的胜负,往往就在那一招一计,潍水之战就是用计谋取胜的最好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