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病因分类》

 野之老 2016-04-08
《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经》根据致病因素的内外来源不同将其分为阴阳两类:
“风雨寒暑”概指六淫而言,邪从外入,故属阳邪;
“阴阳”指劳伤,“喜怒”指七情:由于七情变动、饮食起居失常,则病由内生所以属阴邪。
正因为病邪有从内、从外的不同,故而才将疾病归纳为外感病与内伤病两大类。
《内经》此种对病因的阴阳分类,是我国最早的病因分类法;也是后世“三因论”分类法的基础。
其中“六淫”是四时气候反常所形成的致病因素。
根据四时阴阳消长规律,六淫之邪又各有其不同的阴阳属性。风、暑、火为春夏主气,阳长阴消,故属阳;湿、燥、寒为长夏及秋冬主气,阴长阳消,故属阴。
由于六淫的阴阳属性不同,四时主气的性质各异,因而其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故临床上则根据其致病特点和症状表现来辨别病因,这就形成了“审症求因”的理论原则。
内因,主要包括“七情太过”与“饮食劳伤”两大类。
《内经》的病因学特别重视情志和房劳致病。因而调摄精神情志和慎房事就成为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情志活动,原本就是感官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后于五脏产生的不同反映,一般来讲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且根据不同情志伤害不同脏腑,提出了“七情太过,反伤五脏”的理论。
《内经》理论在唯物生命观思想的指导下,否定了鬼神致病的迷信观念;在“人与自然协调”及“形神统一”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外在自然气候变化”与“内在情志活动的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两大重要因素。
前者乃风寒暑湿燥火主时之六气淫胜所致,故而称为“六淫”;后者则概括为七种情志活动,称之为“七情”及饮食劳伤。
以上两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内经》的病因学说,也成为了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