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扯淡 | 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伟天英 2016-04-08

点击上方「张记杂货铺」可以订阅哦

扯淡 | 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上周的读者说,亮哥提到了这么一句话: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就是其字里行间里透露出来的思维方式,而有意思的是,凡能够跨专业就业或转行成功者,其思维方式必有类似的特殊之处。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扯扯那些不大一样的思维方式。今天会讲故事为主,如果你们爱看的话,就最好。感谢热心读者提供题图。

三个小故事

1

大家比赛来找茬

王二毛和李小军比赛玩「大家来找茬」。

王二毛面对每一组图片,眉头紧锁,他看得很仔细,试图揪出每一处两张图的偏差,开始时,他的速度很快,可慢慢的速度慢了下来,因为当他发现,这种比对很辛苦的时候,他的脑子已经不怎么听使唤,当题目的难度越来越大时,他甚至开始怀疑两张图是不是没有实质上的差异,而是颜色上的不同,他的注意力如此集中,除了图片,已经看不到其他了。

李小军则相对轻松,看起来他似乎大大咧咧地在两张图上快速扫描,但速度却不慢,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他却开始走神了,因为当他发现,有些差异真的很难找的时候,他开始观察除了图之外的区域还有什么。结果,被他发现可以有10次让系统直接告诉他差异是什么的选项。

很快,时间到了,王二毛的成绩很一般,反而是李小军用完了系统奖励后还有时间去找找力所能及的图组上的错误,反而成绩比王二毛更好,而王二毛,系统奖励居然一次也没有用,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发现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2

我的专业不对口

李大彪和周星星是一对好基友,他俩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师范类的历史学专业,并且他们都对互联网很有兴趣,希望可以在日后进入互联网企业工作。

他们从大二开始,每逢假期就会四处去找互联网实习,周星星是一个不喜欢计划的人,所以,他总是见缝插针的投简历,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互联网企业,什么样的职位,只要人家愿意要,他都去实习,2年后,周星星已经把几乎所有招实习生的互联网职位都轮了一遍。

李大彪却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他做了一个规划,他认为,自己是文科专业,因此,对于内容方面的岗位,应当具备一定的优势,而既然要实习,那就必须把实习的职位给做透。

于是,他从实习编辑开始做,每一个假期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满日程,而公司类型也慢慢从小型初创企业,逐渐向大企业过渡,到了大四上学期,李大彪已经进入某大企业的内容部去做相关的实习工作了。

最后,他俩都如愿以偿进入了互联网公司,周星星因为做遍了几乎所有的外招实习职位,而因为在做校园代理的时候成绩很优秀,于是进入了互联网公司去做校园渠道,而李大彪则留在了最后实习的这家大企业的内容部。

3

你能说出多少理由

开会,领导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总是上不来?」

大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1、平台红利期已经过了

2、内容需要更有针对性

3、互动上可以更有特色

4、现在仅仅是做内容,而没有做运营

……

所有人的观点看起来都对,但讨论中,几乎没有人给出更加靠谱的做法。

于是,会议开了,问题也都放在那里,没有人去解决。领导依然很头疼,究竟让谁来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把订阅量提上来呢?

你的思维方式对不对?

我们经常会在工作中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第三个故事中的场景会经常出现。因为这就是工作的日常。

而我们在做事儿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停下来去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思考的。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要抓大放小,太关注细节往往会忽略全局。

大家来找茬这样的游戏,是锻炼对于细节的掌握能力,但细节掌握,并不代表只关注细节,功夫往往在诗外。

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计划的重要性,虽然互联网里常常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更加杯具的是,根本不做计划。

第三个故事其实更多的在说,工作中你有没有方法。因为客观和主观问题,往往同时存在,孰轻孰重,如何入手,往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是顺着来的,因为顺着来最符合人性,最让人舒服,所谓的「Comfort Zone」通常并不仅仅出现于社交领域,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在思维和适应力环节。

这个时代,有很多人想要转行从事互联网,而这样的局面,这么多年来从未变化过,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热门的领域去就业。

十年前,互联网并不热门,那个时代,我们就业都会被怀疑,甚至被认为「不靠谱」,但如果你知道未来这是一个趋势,也正因为不够热,所以各种职位的标准都没有建立,还有很多机会,可能你就不会在意这些质疑。

现在互联网很热门,标准也在逐步的建立,再想像过去一样能够懵懵懂懂的闯进来,这机会,坦白说,很小。当然,再过3-5年,能够什么都不懂就闯进来的机会就更加小。

所以,如果你不能做好准备,可能和其他做好准备的竞争者相比,你就会很没有机会。

所谓的准备,从思维方式来。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实话实说,思维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理性而客观的人,可能就不大适合去培养天马行空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可能你就是适合先调查再下结论。

如果你是一个感性且没有耐心的人,可能扎实的案头工作的思考方式就不适合你,但是可能在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你就会有优势。

当然,思维方式上,我们不能固守自己的「Comfort Zone」,理性的人也应当适当去做些逆向思维甚至发散思维的事情,感性的人也应当强迫自己做一些先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再发散想象力的事情。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以下的方法,可能对建立独特的思维方式都会有一些作用:

1、多了解事物的多面性。

譬如说,当所有人都在反对支付宝做社交的时候,你应该去看支付宝的业务都有哪些,关系链对这些业务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2、多了解行业。

譬如说,当所有人都在对互联网+趋之若鹜的时候,你可能应该冷静下来看一下互联网+涉及了哪些业态,这些行业目前的市场情况如何,思考互联网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3、多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不能说对自己充分了解,而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能力的边界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把边界继续外扩。

4、不要怕丢人,敢于下结论,敢于纠错。

有时候我们最怕的就是想了,说了,做了,错了。

因为这样别人会笑话自己,会让自己没有面子。因此,闭嘴不说是最好的选择,但任何意见没有发表之前,是不知道正确与否的,甚至说完了,也需要时间去验证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自己发现错了,应该及时纠错,大方承认,然后调整认知。

5、不迷信、不盲从

和菜头曾经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但很多人面对他说出的话时,却从不去想他说错了没有,包括我的读者,我想,你们很少会去质疑我,但是,有时候很多观点,并不是因为是我说的,所以它就是对的,它或许就是有问题的,而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边界,有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信奉一个偶像,却从不去思考他的观点是否有问题。

当你能够发现他人观点中的问题,你的思维方式就必然与他不一样。

当然呐,这并不代表说刻意抬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一切,都建立在思考之上。

扯淡完毕

觉得好,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