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年) 卡梅隆夫人的摄影生涯不长, 总共不到十一年(1864-1875)。 48岁时,她女儿给了她一台相机, 作为礼物,随后开始摄影。 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为知名的肖像摄影师
卡梅隆出生在一个有七姐妹的家庭, 她的家族是生活在印度的英国望族。 朋友们都认为卡梅隆任性、热情又傲慢, 用他们的原话来形容就是 '很特别的一个人,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丈夫,查尔斯·黑·卡梅隆 在父母双亡之后, 她赴英国和法国接受正式教育, 后来回到印度, 1838年嫁给了查尔斯·卡梅隆 Charles Hay cameron 著名的法学家和权威学者, 通过投资锡兰的咖啡种植园积累起财富。 在他们回到英国前的11年间, 卡梅隆夫人一直是印度当地英国人的社会活动领袖, 为爱尔兰大饥荒的灾民筹集善款, 还翻译德国著名的诗歌《丽诺尔》(Lenore), 她无穷的能量辅射到了更多的领域。 ▲丁尼生 ▲达尔文 在英国怀特岛定居之后, 1863年,卡梅隆拿着女儿送的相机, 走上了摄影师的道路, 她把家中放煤的屋子改成暗室, 把装有玻璃窗的养鸡棚改成摄影室, 主要拍摄人物肖像和有寓意的事物。
她的模特部分是她出钱雇用的,大多数还是她的家庭成员和家里的佣人、丁尼生男爵(Lord Tennyson)家和她妹妹萨拉家的佣人, 以及来访的客人。这些人当中不乏有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包括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达尔文、 赫歇尔爵士、玛丽·斯帕塔里(Marie spartali)艾伦·泰瑞(Ellen Terry)和瓦茨。 除了拍摄名人,她也热衷拍摄不知名的人物 前提是她认为美丽或者是充满个性的人。 在数百幅理想化的人物肖像作品之外, 卡梅隆也拍摄有寓意的事物和宗教题材, 尤其是天使和圣母玛利亚, 类似拉斐尔前派风格Pre-Raphaelite的画作。 ▲传记作家Janet Graham为卡梅隆所写的传记是这样开篇:“1860年夏天,到英国怀特岛度假的人,常会在淡水湾散步时,遇见卡梅隆这位奇人而大吃一惊。她是个矮胖的中年妇人,脸上、手上、鲜红天鹅绒的衣服上,都沾满刺鼻的感光液黑斑点。她会突然从花丛背后伸出头来,用沙哑的声音说:来,留下你的印痕吧!” 当时是是摄影的“湿版时代”。 卡梅隆正是采取这一照相术进行摄影创作的。 要把刚刚涂布好的玻璃感光版用胶棉保持湿度, 要是干了,感光版面也就作废了, 所以她衣服上会沾满黑斑点。 ▲Cenci ▲演员Ellen Terry 卡梅隆拒绝承认自己是专业摄影师, 她对摄影的态度, 和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待摄影的态度一致。 尽管拍摄的成本过高, 她也时不时收费费为人们拍摄肖像, 也通过伦敦的出版商销售作品。 ▲侄女,茱莉亚·杰克逊 卡梅隆把作品送到展览会上去参展。可是,有的作品画面焦点不够清晰,影像有点模糊。这种技术上的“失误”,在当时的英国摄影界是不能接受的。《摄影杂志》甚至用讥讽的口气批评道:“卡梅隆夫人要先学会了使用照相机,也许会拍得好一点”。 “我在对焦的时候,当影像在我眼中非常美时, 我就不再调整到更清晰的焦点。” 显然,她是注重人物面孔所浮现的直觉, 她觉得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他”,就足够了。 据说当时卡梅隆的人像作品, 使得画家们感到迷惘,因为她的肖像照片, 比画家所画的肖像更能把真实面孔刻划出来。 卡梅隆的作品参加了伦敦摄影协会组织的年度展,在伦敦、爱丁堡、都柏林、巴黎和柏林展出,得到赫尔曼·威廉·沃格尔的称赞,1866年得到了金奖。 ▲Henry Thoby Prinsep
卡梅隆夫人为赫歇尔爵士拍摄了一本专集,送给了她心仪的前辈。1974年,美国的一位鉴赏家用五万二千英镑购得《赫歇尔影集》,可是英国政府拒绝签发出口证。因为卡梅隆夫人拍摄的这本影集被视为国宝。于是发起了募捐活动,有四千个团体和个人热烈响应,买回了这本影集,珍藏在英国国立画像馆中。 1875年,她与丈夫退休前往锡兰, 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她一直坚持拍照, 拍摄锡兰种植园的工人和游客。 卡梅隆说:“我曾渴望捕捉印入眼帘的一切美, 这一渴求最终得到了满足。”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一睹卡梅隆夫人颜容, 每当想到她会突然从花丛背后伸出头来, 用沙哑的声音说:“来,留下你的印痕吧”, 我总是忍不住幻想,她到底长什么样? ▼ ▲James Prinsep给卡梅隆夫人画的肖像,整体还是符合我的幻想的,等一下……那块镜子里面的样貌有点奇怪哦。 ▲1852年,George Frederic Watts给卡梅隆夫人画的肖像,简直越来越漂亮了。 ▲1860年,弟弟给卡梅隆拍的照片…… ▲1870年,儿子给卡梅隆拍的照片 ▲1870年,儿子给卡梅隆拍的照片。那年她,55岁。 来源:全球华人摄影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