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重要的天元丹法——以此可入!!!

 梦泽赤子 2016-04-08

最重要的天元丹法——以此可入!!!!

  (2016-03-22 02:16:55)
标签: 

健康

分类: 我的健身

王松齡:莊子坐忘法(補腎健腦法)

 

  何為坐忘?《莊子》:“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內忘其心。大通,義大道,能坐忘即合于大道。

 

  按道家修煉,亟重去知、坐忘一著。唐.司馬承楨撰有專論《坐忘論》一卷。蓋欲修大道首當無心,故有“無心是道”之說。無心,指無“六塵緣影之心”,此心即無,則妙明真心自顯,又稱“心死神活”。如此始“同於大通”。欲達無心,在於忘心,即除去見聞覺知,不用聰明思慮。宋.白玉蟾《玄關顯秘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黃檗禪師說:“忘境尤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怕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傳心法要》)。可見佛道兩家皆極重視坐忘之法。今之練氣功者,於進入渾沌坐忘之境界時,多忽然驚覺,而以忘掉意守為非,蓋不知坐忘之妙也。

 

莊子坐忘之法,首見於王松齡教授公開傳授。此法在莊子書中雖未盡露,但《莊子.齊物論》已述其大端。所謂坐忘,已明顯指出其姿勢非站、非臥而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隱機而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隱,伏也,釋俯伏。舊多釋憑、倚、靠、非。機,通幾,指幾案。《外篇.知北遊》:“神農隱幾,台戶晝瞑。”瞑,即睡。蓋神農伏於幾案,其狀似睡,但非一般之睡,否則,何不臥床而睡?“仰天而噓”,俯伏即久,“收功”時自然當應如此。答焉,歐陽景賢《莊子釋譯》說:“答,或可解作坍、癱。”其耦,司馬彪說:“耦;身也。身與神為耦。”俞樾說:“喪其耦,即下文吾喪我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身心寂然,兩忘之義。司馬承楨說:“坐忘者,長生之基也。《莊子》曰'宇泰定,發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則慧照內發,照允萬境,虛忘而融心於寂寥,是之謂坐忘焉。”

 

具體練功方法如下:姿勢:伏案式,即趴在桌子上。先寬衣解帶,自然平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兩臂交疊或互穿於袖內,或雙掌重疊,曲肱伏於幾(桌、案)上,枕以前額,頜稍內收,頸稍挺(後凸)。前額與雙臂(掌)之間亦可加一海棉墊。坐好後,臀稍後移,(注意此點)以使胸腹部空松,不受擠壓。練此功法渾然入忘後可出現全身松癱現象,即極度放鬆狀態,如取其他坐式,則難於保持姿勢,甚至可突然傾倒,故必須“隱幾”而坐。

 

  姿勢擺好後,長呼一口氣,使氣沉丹田(位臍後腎前,前七後三稍下處)。放鬆腹部,然後自然呼吸,不用調息,無須意守,只將身心放鬆,如疲極欲息,如初釋重負。意、氣下沉後即不再管它,即進入忘。

 

  其要領(即口訣):“松、沉、忘”三字,重在忘字。如不能很快入靜,可每于呼氣時默念“松沉忘”,反復暗示,便可漸入忘境。初學者或陷於昏沉,或徑入睡,皆任其自然,堅持修煉,陽氣漸充,即無睡意,或醒後繼續練功,亦不會再睡。

 

“心神沉而陽氣生”,此法對陽虛、陰陽兩虛或陰陽偏盛者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如值冬春季節,久病或高齡陽虛證者,每日上午在陽光充足之靜室,背向太陽伏身坐忘,則可獲補虛生陽、健腦益智之功。吾師稱之為“負暄”或“曝背”。練此法後,會覺得頭腦清醒、手足發脹、口乾舌燥,間有腸鳴矢氣等反應,此屬正常。

臨床實踐證明,照此法修煉,有補腎生陽,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練功後頭腦清新、精力充沛,有顯著增強記憶力和迅速消除心身疲勞之功效;同時有開胃健脾,促進胃腸蠕動作用,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解除便秘。許多高齡老人練功後出現生理功能的逆轉,如發白變黑、眉落重生以及性功能增強或恢復等生物學年齡下降的還童反應;有些人靈感思維得到強化,智慧大開。充分證明此法對調動人體潛在本能卓有成效。此功法之作用還有:(1)調整氣脈使之平衡,收效甚速;(2)收下頦、挺後頸,亦稱“閉任開督”,有利於任督迴圈。因挺後頸將督脈抻開,收下頦則使原屬上行之任脈氣機下降。此式在藏密及瑜伽中稱“頷壓結喉”,其作用有利於入靜、入忘;(3此法重要作用之一為“生陽”,即生理上性機能的恢復和增強。而這正是古今中外研究抗衰老、“返老還童”者公認之重要指征。因此,對陽萎等性機能衰退的治療效果甚佳;(4)有顯著的返老還童作用。年老而修內丹者,可以此作為“種藥”之法。修莊子純素之道著,可由此而達“心齋”、“虛室生白”之境界。在道家過去這屬不傳之秘,它還有更進一層的含意,叫作“煉津成精”,練功後上邊反應是口乾舌燥,口水少了;下邊獲得精水旺盛。有生精補腦之效。練此功法其作用大小,取決於練功之程度。

 

  修此法,練功時間長短不限,環境安靜與否不拘。可從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練起,但須持之以恆,功效方顯,經多年臨床觀察,此法尤適宜知識份子實踐,被稱之為“文人養生法”。

 

  收功:

 

  收功時仰天噓氣一二次,舉臂伸腰或搓手摸面,睜開雙眼,稍事活動即可。

 

  注意事項:

 

  (1)此法宜飯前修煉,切忌飽食後練功,如已進食,須過二三小時後再練此功;

  (2)練功前寬衣解帶,飲白水1杯,以解練功後出現的口乾舌燥;

  (3)高齡人或久病、重病患者(尤其癌症、腎病、糖尿病、重症心腦血管病)練此功治療期間須禁忌房事,才能確保療效;中年人練此功宜適當節欲,功效方顯;

  (4)如坐式不對,胸腹部未能放鬆,練功後有小腹脹氣或微痛反應,無須介意,矢氣即解。

 

  幾點說明:

  (1)關於放鬆問題。所謂放鬆,要注意體會這個“放”字,即放下、放開之意。用意要輕,不要“用力”放鬆。行放鬆時,精神上要輕鬆活潑,切忌執著。執著即緊張、僵硬、死板。故所謂放鬆即鬆開、放下。如執意于放鬆,反成緊張。放鬆時,先松身,後松心。松身時,可由頭皮、顏面、頸項、胸背、腹背、上肢、下肢直到腳趾,由上而下,由內而外,逐一觀照,檢查,逐步放鬆,三五次後,再由腳趾向上逐一觀照(即注意到)。隨即忘掉,此謂“由上往下松,由下往上扔”,扔到頭皮即放空,隨即轉入松心,將心:念放開,消除大腦思維活動之緊張狀態。松心同樣要輕鬆自然、毫不緊張、勉強生硬的,從意識中放開。要“頭頭放下”,最後連放鬆的意識也扔掉,然後轉入“沉”、“忘”。

 

  這裏講放鬆似乎很繁瑣,實際熟練後念到即是,很快即可完成全過程,無須“泥象執杖”過於刻板。松身後,全身關節可有潤滑感,非常靈活、輕鬆;松心後,可感到頭腦明晰,神清氣爽。

 

  (2)關於忘的問題。昏沉、散亂為初練靜功者首先遇到的問題。散亂指雜念、遊思。雜念起於攀援;游思來於不覺;雜念多以語言為背景;遊思多以形象為背景。修煉莊子坐忘法對這個問題採取放開的態度,不勉強去控制它。

 

  將身心鬆開、放下後,即使還有些雜念、遊思也不再管它。

 

  至於昏沉,在練此功初期不可避免,也無須避免。因為莊子坐忘法重要之作用之一即生陽,而生陽的辦法即在於入忘,而入忘當然要“泯去明覺”。正如《伍柳仙宗》中所說:“渾然而定靜,以雙忘而待動”,“當凝神之時,內念不出,外念不有,空空蕩蕩,不著不滯。迴光返照,既照則忘形忘意,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之。心無不存之謂照,欲無不淨之謂忘。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照之時,纖毫不立未嘗不忘。

 

  忘照純一,渾然定靜,天地人我莫知所之。”既然“天地人我莫知所之”豈不易陷昏沉?蓋練功初期,當側重於忘,不要著意於照,不要怕昏沉,只有經過相當時間堅持鍛煉,才能達到忘而不忘,忘照純一的境界。

 

  總之,松、忘都要通過不斷練功而逐步深化,不能希望初練即完全達到要求。根據不同年齡、素質,進度各異。

 

  有人開始放鬆即可入忘,出現生陽現象,青壯年在進入忘境時,生殖器甚至會以異常速度突然勃起;也有人要經過相當時間練功,始有陽生現象,遲早各自不同。

 

  在入忘後,不知不覺會出現“咯噔”一下,全身一震,這是身心徹底放鬆的反應,稱“內震”或“腎間動氣”,屬正常反應。一般在陽生後,練功者多自動退出忘境,恢復明覺。所謂“時至神知”,這時最好繼續保持靜、忘,以待其勃起充分,如已充分即可於恍惚(此指不要著意分別,不要胡思亂想)中接行采煉之功,即所謂“動則恍惚應”也。

 

  我的體會:這個坐忘功我自己煉了很長的時間,頗有些心得,因為我有脾胃病,每次煉完後總是噯氣頻頻,但是倍覺舒爽。在老年人煉此功,一定要注意在前臂與桌子之間稍墊一些軟布,不然壓迫時間過長,而老年人血運本是不暢,易致血栓。功夫一路做過去,每次玄關發動之時多在半小時左右,時間非常準確,久坐有禪,乃曆煉之得之語,各位多加體會。對於陽氣發動,而有退出忘境,可以續以忘訣,不必武火催煉。



 

 

玄關顯秘論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若要煉形煉神,須識歸根複命。

所以道:歸根自有歸根竅,複命還尋複命關。

且如這個關竅,若人知得真實處,則歸根複命何難也。

故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無複色,下無複淵,一物圓成,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聖人以心契之,不獲已而名之曰“道”。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

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五行至精,能役有數,不能役無數;百念紛起,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

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煉形。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故潭真人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

只此“忘”之一,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也。

然此道視之寂寥而無所睹,聽之杳冥而無所聞,惟以心視之則有象,以心聽之則有聲。若學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則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煉,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以日魂之升沉應氣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虧應精神之衰旺,以四李之節候應一日之時刻,以周天之星數應一爐之造化。

是故采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藥,則成金液大還丹。

蓋真陰真陽之交會,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審抽添之運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雲:采有時,取有日。劉海蟾雲:開闔乾坤造化權,煆煉一爐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運用,與天地以同功。

夫豈知天養無象,地養無體,故天長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長存,虛空不朽也。吾今則而象之,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知心無心,知形無形,知物無物,超出萬幻,確然一靈。

古經雲:生我於虛,置我於無。是宜歸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於心而不見,藏神於神而不出。故能三際圓通,萬緣澄寂,六根清淨,方寸虛明,不滯於空,不滯於無,空諸所空,無諸所無,至於空無所空,無無所無,淨裸裸,赤灑灑,則靈然而獨存者也。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

道本無名,近不可取,遠不可舍,非方非圓,非內非外,惟聖人知之。三毒無根,六欲無種,頓悟此理,歸於虛無。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若能於靜定之中,抱沖和之氣,守其一之精,則是封爐固濟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離卦,屬心,心者神也,神則火也,氣則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者,即是以神禦氣而成道也。

人能手摶日月,心握鴻蒙,自然見槖籥之開闔,河車之升降,水濟命宮,火溉丹台,金木交並,水土融和,姥女乘龍,金翁跨虎,逆透三關,上升內院,化為玉汞,下入重樓,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鉛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約也。自然而然,不約而合,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

當是時也,白雪漫天,黃芽滿地,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雷轟電掣,撼動乾坤,百脈聳然,三關透徹,玄珠成象,太乙歸真,泥丸風生,絳宮月明,丹田煙暖,谷海波澄,煉成還丹,易如反掌,七返九還,方成大藥,日煉時烹,以至九轉,天關地軸,在吾手中。

經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則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可以入眾妙門,玄之又玄也。更能晝運靈旗,夜孕火芝,溫養聖胎,產成赤子,至於脫胎神化,回陽換骨,則是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張平叔雲:郡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快樂。誠就是言!

蓋道之基,德之本,龍虎之宗,鉛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歸,萬神朝會之門,金丹妙用之源,乃歸根複命之關竅也

既能知此,則欲不必遣而心自靜,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萬幻俱寢,身馭扶搖,神遊恢漠,方知道風清月白,皆顯揚鉛汞之機,水綠山青,盡髮露龍虎之旨。

海南白玉贍,幼從事先師陳泥丸學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時,則開乾閉巽,留坤塞艮,據天罡,持鬥杓,謁軒轅,過扶桑,入廣寒,面鶉尾,舉黃鐘,泛海搓,登昆侖,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黃童,召朱兒,取青龍肝、白虎髓、赤風血、黑龜精,入士簽,啟熒惑,命閼伯,化成丹砂,開華池,吸神水,飲刀圭,從無入有,無質生質,抽鉛添汞,結成聖胎。十月既滿,氣足形圓,身外有身,謂之胎仙。其訣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內成。此餘之所得也如此。

施肩吾之詩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詩簡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誦之,自然到秋瞻麗天,虛空消殞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餘既得之,不敢自默。

《太上玄科》曰:遇人不傳失天道,傳非其人失天寶。天涯海角,尋遍無人,不容輕傳,恐受天譴。深慮夫大道無傳,丹法湮泯,故作《玄關顯秘論》。蓋將曉斯世而詔後學,以壽金丹一線之脈也。複恐世人猶昧此理,乃複為之言曰:以眼視眼,以耳聽耳,以鼻調鼻,以口緘口,潛藏飛躍,本乎一心。先當習定凝神,懲忿窒欲;懲忿窒欲,則水火既濟;水火既濟,則金木交並;金木交並,則真土歸位;真土歸位,則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複一粒,神歸氣復,充塞天地。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此也。肝氣全則仁,肺氣全則義,心氣全則禮,腎氣全則智,脾氣全則信。若受氣不足,則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豈人也哉!

人能凝虛養浩,心寬體胖,氣母既成。結丹甚易,可不厚其所養,以保我之元歟?學者思之!敬書以投留紫元云。



 王松龄談道家玄关之修炼方法

 

 一、玄關與玄關效應

    1、何为玄关

   “玄关”或称“玄关窍”、“玄牝门”。道家称之为“玄妙机关”。按道家炼养派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修玄关才是“正道”。一旦玄关得手,则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头头是道。元·陈虚白《规中指南》论内丹三要,首论玄关。道家南宗二祖石杏林曰:“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元·尹清和诗曰:“—阳初动众阳来,玄窍开时窍窍开。收拾蟾光归月窟,从此有路到蓬莱。”认为玄关是“修仙成道”的必由之路。气功的高层次修炼(高级功),必走玄关才能登堂入室。因此,练气功者都希望能开玄关。

   开玄关,佛家亦称“开悟”。为练功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即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同宇宙融成一体。在此境界中,生理和病理过程同时发生逆转,所患疾病立时痊愈。生理机能“返老还童”,并可激发出人体的潜在本能。

   在气功古笈中,论玄关之作甚多,对玄关的解释各执一辞,各有妙用。许多门派亦皆以玄关(或玄牝)为修持之根本门径,但所指不同,试举例如下:

   ①以“空洞无涯”为玄关者,《性命圭旨》在论玄关时说:“……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②以意识之“中”即“守中”为玄关者,有以下诸说:“……玄关一窍名为玄牝。此窍非凡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真气与天通,真人潜探渊,浮游守规中”(或:此窍实居中,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允执厥中”。“四维不著,玄关可得”。“黄庭一室须要精,静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按:对黄庭一辞亦有两说,一指身中部位;一指意识境界。此指意识之中)。

   ③“念头动处为玄牝”。“玄关一窍最难明,不得心传莫妄行,若识念从何处起,方知道在个中生,阴阳未判原无象,日月相交岂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实际此说与前二说并无二致,盖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即念头动处是也。

   以上3例皆属内丹家之说,偏重于性功,上说与佛家之“总持门”或“大总持门”、“大陀罗尼门”其义相通。“总持门”义为“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④以气穴为玄关:“玄关者气穴也,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⑤以气动为玄关,有“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以及“药物生玄窍”之说(按:此有二说,一是有药物才能产生玄窍。二是药物生于玄窍之中,即先有玄窍后生药物,此二说都对,但所指不同,此取前说)。

   ⑥以筑基成为玄关,《黄庭经》云:“两肾水王对生门,出入日月呼吸存,是一身上下之正中,枢辖经纬,前向脐,后对肾,有如混沌,心肾合为一脉,其白如绵,其连如环,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元气系之于此、修真之士采铅投汞、一点落在此中,所谓立基一百日也,此基既成,方名玄牝”。

   以上3例亦是内丹家之说,偏重于命功。

   以上所举有关玄关的6种说法、前3种属心理境界,后3种属生理境界。《性命圭旨》对玄关—事曾反复阐述,主要是就心理境界(无部位)而论,但亦有“一条直路少人寻,导到山根始入门”之说(山根在鼻柱上端,两眼之间,属身体部位),似又以生理上的山根为玄关(玄窍或祖窍)。另同书“普照图”示三关之窍又说“上关者心源性海之窍,中关者黄中正位之窍,下关者关入气海之窍,是皆玄窍也。”这样,不但有部位而且是3处,对此究应如何理解?《玉清金笥宝录》谓:“先就有形之中(身体部位)寻无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心理境界)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先性故难,先命则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遥,有路可通,……彼以此性制命,我以命制性也”。意谓如不从存守身体部位入手,而直接置心于“空洞无涯”之境较难,因此,“空洞无涯”是玄关的心理境界。而山根可为修玄关之入手处所。至于普照图以三关为三玄窍,以及其他著作中,以练功过程中步步皆有“玄妙机关”而统指称玄关者,可谓为广义之玄关。另《道藏续编初集》载石庵子语:“山根一地亦名玄牝,于此存观,学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内辟,神由黄道直达中黄,自觉宽广高深无际,乃为内玄牝”。据此,又可以身体部位(如山根等处)为外玄牝,而以心理境界(豁然内辟,宽广无际;空洞无涯)为内玄牝,或说可由外玄牝入手,以求内玄牝。石说亦可为因命见性立—种解释。再,《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则谓:“大道从中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即似守非守),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个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这是从脐下入手之说。修内丹功法,从山根人手者谓之先性后命,即所谓“先修定于离官,后求铅于水府”,修至玄关呈象,丹田火发,再以性会命,性命会合;以脐下(或脐中,脐内)入手者谓之先命后性,以命制性(铅来制汞)。此两种法门皆为内丹家所常用亦有从夹脊入手者谓之上下(性命)兼顾。(《性命圭旨》的练法是先山根后转夹脊)。

   ⑦除上述外,尚有以观想体外虚悬一光环为玄关者(其具体方法是:闭目观想在印堂前方约一尺远处,虚悬一直径寸许之黄色或白色光环,而默默观注其中),亦有于壁上画圈而行观注,亦谓修玄关者,此皆属修某种性功之方法。

   ⑧有以口鼻为玄牝者,谓鼻吸清气为阳、为玄;口呼浊气为阴、为牝,此为练吐纳服气者之说。此外,尚有以尾闾下、尾闾、长强、两肾(左肾为玄,右肾为牝),两肾中间虚悬一穴,脐下—寸三分、三寸六分,以及胎息……入玄关者,不可胜计,但所有诸说皆有其所以然之理。



   二、开上、下玄关之体验:

   玄关有境,它为什么叫作玄关?为什么叫作作玄牝之门?因它是个“关”、又是“门”,进关、入门要先认识、才能入关,进门。要“知而不守”,不要去想哪—个是关,哪一个是门,把思想放空,在'空”中又不是昏沉,就可以体会到那个境界。当你没进去之前,由外边看是“渺渺冥冥,恍恍惚惚”,“玄之又玄”,玄指深的意思。玄之又玄,是深处又深,它是模糊的,基本上是暗的,其境界非常静。练功进入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呢?觉得一下子全忘了,“外忘其身,内忘其心”,把思想活动也忘掉了,但是又不糊涂,又不是做梦,心里明白,思维停止了活动,进入忘境了,也就是进入玄关了。但这仅是“入”,还不是“开”。

  关于开下玄关的情况:

上玄关开时,头脑中有一种轻微的爆炸感。性功玄关就是在大脑里边开的,意识里能感觉到“炸开”,大脑本身起了变化,它是有物质基础的,在爆炸的同时,有时在“开”以前突然头脑中“轰”的一下,立即失去知觉,随后出现轻微的爆炸感,能感觉到似有无数股电流由头上直奔前后身,笼罩整体一下窜到脚下,就在这一刹那间,只觉“攸”一下子,非常迅猛,同时有一种“空洞无涯”,身心内外一片光明,通身透彻的感觉,自觉本身没有了,呼吸停止了。这时同字宙融成一体,“天人合一”,时空观念也起了变化。很多人此时容易丢功,突然呼吸一停、一炸,因定力不够,自觉一惊,这一惊后念一动,便退出玄关境界。因此,进入玄关呼吸停止,不要害伯,进入玄关你不要管它,不能动念,稍微念头一动,它就消失,“念动牛惊”,你一动念它就跑了。在玄关里边没有法,你用任何功法,一用就错,动念就错,继续保持忘的境界,它就开。

   玄关开了以后如何用?用的办法是两个字——凝,静。要保持凝静,神要凝,心要稳定,要静,不要松散,它就起作用(“意识力”明显增强)。如果神不能凝,则玄关虽开也不起什么作用。经典上记载和老师传授说,开上玄关得明心见性,心要炼得一尘不染,心地明净了以后才能开。我的一位学生也练开了,他玄关开了后功力增长数倍,功能也大大提高。

   关于开下玄关的情况:

   旧说开下玄关(命功玄关),必须通过炼精化气,丹田气满了,一发动(“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突然变化,下玄关开了。可我两次开下玄关,都是在身体衰弱到临近死亡边缘的时候,既没有精也没有气,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一练玄关就开了。初步总结出一个道理,上下玄关开与不开,它根本的一点,在于你“能不能放开(松开),能不能放下”,关键就在这里。松开指你的肉身,放下指你的精神。

   人的生命活动,与命门真火密切相关,命门火旺,生命活力旺盛,命门火一息,全身的生机整个全息了,修下玄关入手方法也即在此处,抓住这一点就行了。但也有从夹脊入手的,也有从脐内,脐下等入手的。入手虽在下,也要进入忘境,才能进入玄关境界,进入玄关后的要领与修性功玄关同。

   下玄关一开,百窍皆开。百窍开有两种解释,练玄关以后,内玄关里产生气,通开督脉和任脉。任督一通十二正经全通,即现在说的大周天通;我讲的不是这样,而是在玄关开的当时,正如张紫阳讲的“阴跷一动,百脉皆动”,这个地方一开,全身20条经脉同时开,它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不是沿经循行。命功玄关开后,其内心感受如古人讲的“似施似翕,似漏似泄,似施似翕而未至于施翕,似漏似泄而未至于漏泄”,就是那么个景象。质言之,就是一种泄精的感觉而没有精液泄出来。开了下玄关后在外在上看变样了,“满面春风,一团和气”,脸色内原来的青、黄变成红润,全身暖洋洋的,如初春太阳,自觉由心里往外美,完全是由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上的变化,情绪无需调整,自生和气、正如古人讲的“烦恼无由更上心”,烦不起来,恼不起来.就是高兴,出现一种“法喜禅悦,真安妙乐”的生理变化。生理的变化已如前述,所患疾病立时全消,不是慢慢地好转,而是突变,一下于痊愈,一切症状全部消失。自觉体力、精力当即恢复。下玄关开后应注意的事情与修性功玄关同。即要心定神凝,否则气随神散,虽开玄关而不得玄关用。我曾访问过一些不练气功的男性,有人也曾有道似梦遗而未遗的体验,但并末感到有什么作用,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出现此景时应定心凝神,坚持“忘”字诀的缘故。

   开上、下玄关的关键,都是首先要入“忘”,但为什么入忘后或上开或下开呢?这是和开玄关前的功法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体会是:我在多次(不只两次)开下玄关前都是练的守下丹田(气穴)的功法;而在两次开上玄关时则正在参《坛经》的“三无”理法。

   这种上开的景象,在道家叫开玄关,在佛家则属于一种开悟现象。我虽两次开关但其效应皆未能长期保持。对开关(上关)的感受我曾和几位气功同道谈了,意在探讨,也曾向某大法师请教,答:此属真实定境。但对为何得而复失,以反应如何护持,则未作明确答复。后来读智者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有一段关于失定的论述,或与此有关,今录之如下,以备参考。

   按:智者为天台宗之著名创始者,所著《释掸波罗蜜》卷五曰:失定有二种:一从外缘失。谓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则退失禅定;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或向人说,或现定相,令他知觉,或卒有事缘相坏,如是等种种外事,于中不觉不识,障法既生,则便失定。若能将护。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为得。二者约内论得失者,有6种法,能失禅定:⒈希望心;⒉疑心;⒊惊怖;⒋大喜;⒌重爱;⒍忧悔。未得禅有一,谓希望心。(未)入禅有四,谓疑、怖、喜、爱。出禅多有忧悔,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皆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方法,能退失定。若能离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

   我或因向人说,致上开之景得而复失,为戒来者,在后面“《坛经》传法及开悟之谜”一文及病例1中,又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以免得此景者心存疑惑。

 

三、玄关之修炼方法

修玄关,有顿、渐二法、根机(素质)利者可从顿法入手;根机钝者,要从渐修做起。

下面介绍几种顿修方法:


   ①忘法

   古云:“无心是道”,无心,即无六尘缘影之心,此心既无则妙明真心自显,道家叫做“心死神活”,所谓摄心归一,即收摄六尘缘影之心使之归于一(一义为空)。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即摄用归体。欲达无心在于忘心,即除去见闻觉知,不用聪明思虑,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即身心两忘),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如果不忘心,对境必著相”,“不知空本无空,无念之时正是孤明的心,保护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着子。”(正果《禅宗大意》)

   道家南宗五祖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按此系引谭峭语)。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可见不仅参掸可由忘字入手,修丹亦当由此入手。黄檗禅师说:“忘境尤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怕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金盖山人闵一得在《道藏续编》中对玄关之理、法、境界反复阐述,极尽情微,直指开玄关之法在一“忘”字,即“忘而又忘,玄关斯辟。”阴阳派丹法首重鼎器,清静派丹法首重玄关,一旦玄关得手,则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头头是道。

   若迳能入忘自属捷径,如或未能则可由渐而至。19877月份的《气功》杂志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足资参考。即庞祝如《从三调到三忘》,现摘录如下:

   “众所周知,调身、调息、调心是练功的三要领,但三调仅仅是练功的入门阶段,最终达到身心统一和空化。这就是使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的境界。不少练功者之所以久练收效不大,就是执守三调以为终点的缘故,三忘的过程首先是忘身,进而忘息,最后忘心。达到忘心才算进入真正的气功态。调心是排除杂念过程,以一念代万念,使能量集中于大脑额区,产生功能的质变,接通与机体内部的联系,这时体内各微细变化均可感知,是为入静。之后应逐渐冲淡意守的意念,直至完全消除意念。这样大脑功能的质变便由额区遍及整个大脑。进入高度协调和有序化的状态,是为入定。此时只觉心神寂静,空明澄澈,宛如明镜,浑同太虚,主观与客观融合—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忘心。”按:此境界,既已忘心,即不可再起心,起心动念,此境界即消失而“出定”。在练功得此境界后,还可以有一定的残留效应,即不练功时亦可有空明宁静之感,杂念不生,应物不迷,对此应予注意护持。


   ②观法

   佛家有多种观法,这里所说的观法是指观心的方法。《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道家也说:“太上曰,吾自无始以来观心得道。”佛道两家都指出了观心的重要意义。但应如何观,则原则性的提示多具体方法少。这里有一段文字讲的很具体。可以参考:

   “观心之法即修持法,先要心平气和,放下万缘、尘事杂念一概放下。轻松自然,善事恶事都不思量。静观脑海里的念头,忽起忽灭,此念生起消灭,他念又起又灭,接续不停。如水波、水泡,生生灭灭,复归为水。妄念起时勿断除它,勿排斥它,勿执著它,勿随逐它而跟着思考下去,只管静心观察其生灭,毫不费力。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是入定,即与般若相应。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观心,不念外境,故名无念行,一心不动,故名不动行,心无所缘,故名无相行,心不住境,故名无住行。用般若观照(即无为法观心)故名般若行。常修此行,则真心自现。”

   “初修禅定时、心绪繁乱,杂念丛生,只要内心把持'平怀之心’,不起心动念,不遏止妄念,不追随妄念,自然地,妄念一起一灭,逐渐减少,渐趋于平静,直至妄念全无,即可入定。将入定时,自心会觉察到将进入某'境地,有的觉得好似要昏迷过去,有的觉得好似陷入虚空中,不着地之感;有的会紧张。只要一敏感,心念一动马上又退出定,必须再接再厉进修下去,还是保持平怀之心,以无为入定,此定非有为法,心想入定即不入,起意动念即不入,是为寂静自入之无为大定。此法要多加磨练,使无为心境纯熟,即不患得患失,动静无碍,处事应物皆一心不乱,不离大定,斯可谓入道矣。达摩四句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济公(指禅宗临济宗开祖义玄,非济公传之济公)偈曰:'着意求真真转远,痴心断妄妄犹多,道工一种平怀处,明月清风影在波。’即是纯静不动,平怀处心,可以入道也。”

   “入道之后,只是个开端,虽然在日常生活起居造作之间,皆能保无为心境,不离大定,还需勤加修持无为禅定。因静坐时,其智慧与道果之增长,精纯度与速度,皆比平时来得快且大,故必勤修,以期证得无上智,无上菩提。”

   “持诵或默念佛菩萨名号,或咒语,或经文,持诵到专心一意心无旁念,即可入定,名为念佛三昧定。此三昧与修无为道之真如三昧完全一样,若无修禅定,只念诵时收心入定,这还不够。因其持诵是短暂的,不念诵时,即无定矣”(王豪《无为大禅定修持要领》)。

   以上所说皆属敲门砖(入门方便),若能顿悟则此方便亦无所用,正如张紫阳说:“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③守中

   李道纯指出,玄关就是“中”。他说:“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着功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中和集》卷三)可见“守中”一着是李道纯丹法的核心要诀。内丹之“中派”亦由此而来。

   在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元集》中,论守中要诀时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空此本体之中也。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又云: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联,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即把三教大旨及天地人的本原都归结于“中”。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则自符于中道而无背逆。丹经中说:“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刻。”正言其功用奥妙。

   清·黄元吉亦以守中为一贯功夫。“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字,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化炁;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又云:“吾道修为,除童体之精气神三宝无亏者,无须守中一着功夫,可直从河车搬运下手处。凡已漏之体,精气神三宝均已亏损者,则舍守中温养—法,以积精累气、复精聚气、固精养气,期返于童真体,用为修炼之本,别无二途可循。”此亦是单提一个中字,作为内炼修持,返老还童的惟一途径。

   《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大道从中入门,所谓中字者,—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似守非守),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这是从脐下入手之说。张三丰指出:“凝神调息,只要心气平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渭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④念佛三味与开悟(玄关)

   美国金博士到台湾承天寺参访广钦老和尚。金问:“我看佛学书籍中提到有个'念佛三昧’。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过这种境界?”广公上人说:“我在50年前,有一次情况,我认为是念佛三昧。”金高兴地说:“请师傅开示!“和尚说:“50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时,有一次随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着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我那么一顿,……当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先在大殿地面盘绕,然后再冉冉地回旋上升起来。”“当时没有什么寺庙建筑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觉,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由下至上,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弥陀圣号。”金问:“此时师傅行不行香?”老和尚说:“那时他不晓得行不行香,也不晓得定在那里,光是'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引磐一敲,功课圆满,大众各归寮房’他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完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声中,鸟语花香,如此有三个月之久。”

   老和尚笑着说:“那真的很爽快!不过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体会,是不是念佛三昧,供你参考,我觉得是个念佛三昧。

     關于玄關之漸修方法,即當修煉莊子聽息,莊子坐忘,傻坐傻臥或清靜功等靜功時,進入忘我境界后,進而可以獲得玄關竅開之效應。



最重要的天元丹法——以此可入!!!!

最重要的天元丹法——以此可入!!!!
最重要的天元丹法——以此可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