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姐:道不远人,茶亦不该远人(原创深度好文)

 资深兔子看世界 2016-04-08


道不远人,茶亦不该远人

   凡事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不仅给人玄妙之感,更令人敬而远之。似乎“道”一定高深莫测,非常人可窥其堂奥。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为何物,一目了然;“道”为何物,却语焉不详,难以名状。“茶道”无出其外,亦陷入此番境地。因无法阐述清楚究竟何为“茶道”,渐渐便以为茶艺馆里,身着禅意大袍,掌握一套似舞蹈般茶仪轨的佳人们,端坐茶台之前所演绎的动作,就是“茶道”。显然此处有将“茶道”与“茶艺”混而为一,发生误解的嫌疑。深具智慧的学者,向来具备将高深理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本事。能把看似复杂难解的道理,运用极浅显的比喻来阐发。每每一击即中,让人毛塞顿开,醍醐灌顶。《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此番庄子与东郭子的问答,十分接地气,令人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庄子表明“道”无处不在,世间万物,都在道中,相生相伴,乃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道既然不远人,茶道作为道之其一,亦不该远人。所谓茶道,实则为茶汤之道,应最终立足于茶汤,而非那些花枝招展的表演。然则事茶日久,便生发出除了茶汤之外许多别样收获,于灵魂层面改善良多。因之,茶道于身心灵三个层面,都对人深有裨益。

    于茶道中领悟“慎独”。“慎独”为儒家思想。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解释为:一个人独处之时,虽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也要时刻遵守道德规范,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实则讲的是一个人独处时的能力与定力。行茶或者泡茶的过程,便是让自己彻底静下来,好好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独处,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回归自我。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与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修炼。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能够在独处时约束自己,才会在人潮中保持得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于茶道中领悟“知止”。“知止”乃大智慧,是满足最基本的所需之后,不索取,不占有,不累于物,不失于心,过刚刚好的生活。具体到茶中,便是泡茶过程中投茶量、水量和水温、出水速度的掌控,以及泡茶器物与水的不过分讲究,不慕奢华、堆砌。最高的武功为“无招”“无器”,皆因已造极于不变应万变之境。因此最高明的茶人,应控得住繁华,亦耐得住清贫。哪怕只是简陋的器皿,不那么讲究的水,只要人修炼到家,都可凭借强大的内心与气场,呈现出完美茶汤。然而,茶之道,是需要终身学习的领域,即便老茶客,也不敢说每一次都能够把茶泡得尽善尽美。需始终怀着初见之心,小心翼翼,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都不偏不倚,不过度求索,得到一杯好茶汤,亦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知止,表现在社会关系处理中,是做人做事的尺度,这也是国人常常忽略的界限感。人与人之间保留必要的距离,是彼此尊重与欣赏的前提,也是互相信任的基础,尤其家人朋友的关系,特别需要保留一定空间,让心灵能够自由呼吸,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于茶道中领悟“守时”。“守时”,非准时之意,而是君子待时而动,把握时机的意思。一泡茶,水温如何,冲泡如何,几时出汤,对茶汤影响极大。出汤早了,水温低了,没有味道。出汤晚了,水温高了,容易苦涩。恰到好处,却难把握。类比人生与机遇的关系,发现道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命运会在人生的某些关键点,给出明显的暗示。有些我们看得懂,所以会尽力去把握,比如每一次选拔性的考试。但许多时候,机遇却以隐晦的方式出现,端看自己是否长了一双慧眼,明白这些启示究竟指向何方。比如罹患重病,与恋人分手,事业遭遇挫折等。其实这些看似巨大的挫败,换个角度,却是绝地反击的最佳时机。可惜有太多人,只一味沉迷于悲伤忧郁怨恨的情绪不能自拔,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错失良机,从此再难翻身,更遑论重生。然而命运既深爱我们,却也待我们残酷。他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机会,且还要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抓住。人生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处在积蓄力量,默默准备的过程之中,只待一朝获得垂青,伸手就能抓住。只是这些天长日久,消磨斗志的时日,却万万不要轻易辜负了。这,就是君子待时而动的含义了。  

    于茶道中领悟“尊重”。龙应台说:“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行茶,修习的首先是尊重敬畏之心。一片小小树叶,一款合适的茶具,都凝结着无数人辛勤劳作的汗水,苦心孤诣的心血。茶与茶具,在制作过程之中,皆是被当成自家孩子般珍视的,都盼望他们有良好的归宿,遇见懂得之人,惺惺相惜,善待之,珍惜之。每一片茶,每一款茶具,都因缘分深重,方能相遇,这种因缘际会,仔细琢磨,也是很神奇的事情。有了此番尊重敬畏的心思,不仅对自然,对他人心怀真诚,对自己也不会苟且,久而久之,成为有品格、有品位的优雅人士。一个人灵魂比较纯净,散发出来的磁场就好,就能够净化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就会觉得很舒服。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干净,散发出来的氛围很不好,身边之人是可以感受到的。巧言令色,终究遮盖不住阴暗的灵魂。

    于茶道中领悟“接纳”世上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同样,世上的茶,若是正规养植,工艺严谨生产出来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多寡之别。然而茶的命运,也似人一般,受流行趋势与拥有话语权的人群影响甚巨。多少名茶已然淹没在滚滚历史云烟之中,重归籍籍无名,甚至再无行踪。多少品质优良的茶,因非系出名门,只好潦倒委屈,默默一生。又有多少茶,从前的身份低到了尘埃里,如今一夜暴富,跻身新贵。此间机缘很深,无从说起。人与茶,想来皆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喟叹。然则,天地生我,自有其道理。出生不能改变,平台很难改变,机遇出现太少,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包容,甚至不能接纳。不接纳父母,不接纳环境,不接纳自己。一片茶,无论名优茶或是大宗茶,并不曾降低自己的格调,均专注于最大限度表达自己,人能习到此番境界,此生便足矣!至于那些林林总总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能让之成为心灵的桎梏与羁绊,阻碍投向未来的目光。天地有大美不言,茶有大美也不言。红尘过往,没有人能握得住地久天长。且让我们在这杯有情的茶汤中,观照一份从容与宁静。

    于茶道中领悟“专注”每天看似周而复始,其实都是新的开始,再雷同的今天,亦不会是昨天的重叠。同样对于行茶亦如此。同一款茶,同一个人,同一套茶具,同样的手势动作,同一水温,昨日与今日,上午与下午,都会不同。看似我们在重复泡一款茶,实则每天都是新人与新茶的遇见。若不专注,如何能实现每一次的良好呈现?若不专注,便是彼此辜负。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当全力以赴。日日行茶,必然培养专注精神,并推而广之至其他领域。专注于折茶巾,心则静;专注于擦杯子,心则安;专注于煮水,心则定;专注于注水,心有数;专注于候汤,心有度;专注于出汤,心有喜安安稳稳、精心细致地活,即便繁华褪去,也能守得住一往情深……

     阅浮生,不过繁花萧索,白云苍狗。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这一切,都沉淀在一杯澄澈明丽的茶汤里了,从此人与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血脉相连,魂魄相依!

 


 


图中茶:峨眉飘雪

干茶:灰绿,白豪显,卷曲可爱,若分花拂柳的南国女子。干茉莉花点缀其间,似珠玉襄助茶的璀璨。香气高扬优雅。

茶汤:黄绿明亮,茉莉花飘然水上,果真如飘雪一般,充满诗情画意。香气馥郁,扑面而来。茶汤甘甜润泽。

叶底:芽头肥硕,花瓣柔嫩,品级不低。





 


每周读书: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

赵柏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柏田老师的作品《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是近期要重点推荐的一本大书。此书论及之“南华”,非地名,非人名,更非《南华经》,而是“南方的精华”之意。江南是文人的天堂,温柔繁花地,灯红酒绿乡。此间数百年来此起彼伏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的大戏,令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必定生发出让这些传奇重新在世间留存、流传的心思。于是读者得见此书的付梓,殊为可幸焉!本书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之后直至清初,地域在如今江浙一带。主人翁皆为彼时文艺界与工匠界的一时之选,每一位在历史上均留下足够浓重的笔墨,汪洋恣肆,蔚然大家。我们在这里看到许多熟悉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文徵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周亮工、张瑶星、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等。如此大的群体浓缩于一书之中,难免挂一漏万,不能穷尽,然吉光片羽,却光芒四射。晚明文艺界人士的飘然出尘、高华风骨跃然纸上。晚明草根艺人与工匠在夹缝中兼顾生存与操守的艰辛,令人浩叹!更有一群烟视媚行的奇女子,她们的出现,温柔了时光,明媚了岁月。在晚明那段乱世之中,留下几多传说。那些脂粉与香艳,才华和高贵,至今令后人仰视与膜拜。晚明的江南,那方群星璀璨的天空,留下了丰硕文化遗产,永远值得后人缅怀,追思,继承。掩卷后深深喟叹:余生也晚,斯人已逝,不复再见,唯愿中华文脉永续相传!



 

今日元曲

正宫】绿幺遍 自述 乔吉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

时时酒圣,处处诗禅。

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笑谈便是编修院。

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梅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供职于北京邮电大学,团中央“青年之声”志愿服务联盟专家团成员,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最强书友、核心志愿者,樊登读书会深度合作作者,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指导老师。

酷爱阅读,年读书三百本以上。习茶、习古琴,致力于传统文化与良好生活的传播、推广。



梅茶书会,一茶一书,一群良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