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郧西八景 领略别具诗意的郧西

 冰海明月 2016-04-08

  今天的郧西变化日新月异,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加速迈进。而在不少人印象中,郧西也是一座历史老城,那流传至今的历史和文化,在时空中交织着辉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郧西八景,领略一个别具诗意的郧西。

  老人石峰

  “南山之顶石巍然,状若老人立危巅。盘古开天生在此,出世已经千万年。身长丈余形容脆,气吞日月吸云烟。西津文笔峰奇绝,钟毓灵秀起英贤。”

    老人石峰位于郧西县城以南,相传此老人石峰乃是“牛郎织女”的化身,牛郎为追寻织女上天,被王母划道天河,相隔天河两岸,至今,华盖山上牛郎相忘,朝北河上织女依恋,留下了千古美谈。

  天池映月

  “南山绝顶有天池,池里窥天天更奇,任许尘埃飞不到,惟涵秋水一连漪。”——清末襄阳训导陈之斌

  天池庵,座落在城东南约七里许的小山顶石壁上,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南侧“悬崖万丈,古木怪石”,一旦“风雨之夕,猿嘀鹤唳,崖谷皆声,闻者心惴惴然”。崖下有小溪,西北迎激浪河;河边崖柳成行,桃树遍布,掩映着亭台楼舍。俯视城南大地,农田耕烟阡陌,小桥流水人家,一片锦绣山河。

  悬鼓青嶂

  “崖悬一石圆如鼓,惜无铜鱼不可敲,粼粼多少系空隙,欲坠不坠真奇迹。”

  上世纪九十年初,城关镇政府重修悬鼓观,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祖师殿、三清殿、灵官殿、观音殿、凉亭、山门,增加了许多景点,使悬鼓观成为鄂西北的旅游明珠,当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雷门激浪

  雷门,即今石门湾处石门的古称,在城南五里,原是一座数丈的悬崖峭壁,面对着激浪河,迎水耸立。由于两山夹水,滩流险急,每逢夏秋,河水泛涨,则触石雷鸣,声飞数十里,形成一个绘声绘色的天然景观。“雷门激浪”因此而得名。

  黄山晚照

  “携樽薄暮到黄山,列献平峦指顾间,半壁朱霞残霭散,满城翠色淡烟还。”——同治年间知县陈光弟。

  这里不仅在“诗意”而更在“武备”。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军攻打县城,必先占领黄山,居高临下,而后出师必胜。故清代诗人叶年芬有诗赞道:“晚上黄山一望赊,城南烟火万人家。回头忽觉别天地,十里飞红散落霞”。

  韭崖新雨

  烟雾空蒙失画屏,春来丛韭色涵青,几番新雨洒还密,一片湿云归未停。

  在县城西北数里的天河西畔,有高数十丈的陡峭石壁,直插蓝天,名日“韭菜崖”。据县志记载:千百年来“崖上生韭,绿色茵茵”,“秋冬一色,风霜不萎”,“春日剪食,味较园韭尤佳,然冒险剪之不易”。崖上四季“泉水溜绿”,秋冬倍觉“冷冷然”。

  北隅耕烟

  “空蒙烟霭满山溪,漠漠田分郭外齐;雨后催耕临绿野,日斜叱犊尚青畦。虚笼涧水涵千亩,划破春泥获一犁。堪羡此间勤力作,何劳布谷五更啼。”

  隅,即北隅村,它“东倚黄山,西绕天河”,“平广千余亩皆田”。每逢雨后初晴,白云耕烟,阡陌纵横,远山近村,小桥流水,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景色格外清新迷人。数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舞笔弄墨,欣赏田园风光。

  柳桥渡春

  一道飞虹压绿波,夹溪柳弄影婆娑,绝怜丝雨斜风里,隔岸山皆染翠螺

  座落于城北直峪河(今小河)上。呈弯月形,长、高各三丈余,全由人工钻凿石条浆砌而成,上有石栏,雕凿精细。

  行人出北城,渡此桥与对面春山相接,故名“渡春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