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的中国鼻烟壶艺术

 关陇之 2016-04-08

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或许一般人都很难想象万丈江山就藏纳在这个巴掌大的玻璃壶里。崇山险峻,古木葱茏,尺寸的收缩丝毫没有损蚀本应大笔铺张的国画之美。潋滟的江边两人相对静坐,淡蓝和橘红的上衣在鼓荡。对岸奇树攀岩,而在重山掩映之中,古庙一角悄然显露。内画家用纤毫毕现的神妙笔触,将水墨画的精深意境全部收纳到了这个盈寸天地里。

内画壶又称鼻烟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

在中国,先于鼻烟壶出现的是舶来品鼻烟瓶。西方人向万历皇帝进贡鼻烟的时候,用大小两种四方玻璃瓶装着,瓶身外描着金花,时人称之为大金花和小金花。这造型平平无奇的玻璃瓶,也许料不到自己在200多年后,会以内画鼻烟壶的惊艳容貌迎来新生──中国就是这样一片能化庸常为神奇的土地。

内画壶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壶体一般采用扁平的,以便有两个平面做画,用一种特制的小竹笔,从壶口伸入,倒着在瓶子里做画,因此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

在做画以前还需要用铁砂在壶中摇动,使内部表面变成毛玻璃状,工艺复杂,完全用手工制造,原则上各种绘画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一般都是中国画。

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但现在工艺已经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立即成为世界著名的工艺品,为了适应各种欣赏习惯,现在也有在内画壶中绘制油画的。

传嘉庆、道光年间,一个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职,寄宿在庙里,因鼻烟快吸完了,就用烟签刮烟壶中剩下的鼻烟。庙里的一个和尚看到烟签在壶的内壁留下很多刮痕,很有国画的线条感,就将其拓展成了内画壶技艺。

不过,据专家考证,内画壶的发明者并非和尚,而是清嘉庆年间南方一位年轻画家。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晃动,将内壁磨出细纹,使颜料易于附着,然后以带有弯钩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内壁反向作画。这位画家就是甘桓文,现存甘桓最早的内画壶制于1816年,据传他在1860年辍笔。

将千年的翰墨丹青微缩在鼻烟壶的寸天厘地之中,注定是一场艺术历险。创作内画,空间的限制以及作画方向颠倒,是两个主要的难题。挥毫作画本应是酣畅淋漓的事,但内画却要求画师的手指和笔杆在仅容一豆的空间内腾挪,如同针尖跳舞,极其考验画师的耐性与胆识。

另外,画师需要正视反画,即是一手握壶,一手用笔在壶内反向描绘,这样人们才能在外部看到正向的画像。诸多限制之下,如果没有对笔线条触的精准控制、对构图意境的胸有成竹,要想在鼻烟壶的盈寸心房中巧笔风流,创作出毫不逊色于纸绢之上的精妙书画,说是难于上青天,实在不为过。

有的内画壶里藏了故事,笔笔令人入戏,一位蓝衣老者骑着黑驴,红衣书童紧随其后,一驴一人迈着碎步,踩在白雪上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壶中回响──诸葛亮岳父雪夜返家遇刘备的经典场景,不必翻箱倒柜找书来看,手持内画壶,即可心驰神往,梦回三国。有的内画壶藏了一个大自然,山水萦绕,花木摇曳,动物奔腾,满壶的生命力几近喷薄。更有精绝的肖像鼻烟壶,画中人一颦一笑,纤毫毕现,恍如立于观者眼前。

水墨艺术本是生于纸绢的,中国人却艺高胆大,将它移植到圆润的玻璃壶中。工笔写意从纸上跃起,千尺挥洒浓缩为掌心精华,广阔天地被精心收纳在壶心的一笔一画里头。中国艺术家用内画神技,让初时平凡到极的鼻烟壶成为极致美的化身。

内画师赋予鼻烟壶的精心勾勒,与中国的文化想象相熔铸,最终完成了鼻烟壶的艺术重生。这是美的奇迹,也是中国人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