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氏家族家谱

 老刘tdrhg 2016-04-09

家谱是一个家族盛衰历史的全记录,在我国源远流长。特别是得到御赐皇封的孔氏家族的家谱,据《孔府内宅轶事》77代嫡孙女孔德懋回忆:“自宋朝元丰年间建谱以来,一千多年族谱不乱,在我国历史上最久也是最完整的族谱。”

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创立了行辈固定字取名的规定,并得到皇帝御赐或政府的批准。历代皇帝赐给孔俯的三十个字做为行辈取名用,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孔氏行辈告示》帖在孔俯的诗礼堂,大意是:“……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个字行辈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这三十个字是: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孔子76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二十个字,报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告知各省市县。这二十个字是: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至今为止,全国的孔氏家谱就是根据这五十个字排下来的,而且颜、孟、曾的后裔也一律安此排序。

孔氏家谱按旧例每三十年小修一次,每六十年大修一次,最后一次修谱(大修)是在1930年到1937年用时7年。修谱时全国各地孔氏族人派代表参加,费用也是各地孔氏族人募捐。据说当时任国民党中央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捐了两千银圆,由此还引出孔祥熙是山西太谷县人,不是曲阜孔族,花了两千元买了个纸坊户的一段“绯闻”。

关于孔氏家谱,民间还有一种误传,说:“孔族行辈,五十个字循环用”,还有的传三十个字一循环,也有传六十个字一循环。不清楚的还觉得有道理,孔子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孔子的滴孙也已经80代了,五十个字哪够啊?

实际孔族行辈用字是从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孙孔希学才开始固定下来的。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用字,各家随意取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孔氏家族也就处处讲“礼门仪路家规矩”,“不知礼,无已立”。本家中都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由于不断繁衍孔府外加“十二府”嫡亲分支也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有的根本不认识,报上名了也不知如何称呼,只有拿出家谱,查后才知是哪辈的,相互如何称呼。

一个以“礼”至上的大家庭,由于经常出现尴尬的场面,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赐给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做为行辈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弘为避清高宗弘历名讳,将弘改为宏,胤为避清圣祖皇太子胤祯名讳改为衍)。明崇祯二年(1629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1919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呈报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后二十个字 

由此, 孔族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相互见面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知道名字就知道是哪一辈的,称呼自然就清楚啦。到现在为止据我所知最小辈是字辈,后二十个字还没用上。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永   锡     世     绪    

   101  102   103   104   1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