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死理的教育扼杀语文的生命

 郑公书馆298 2016-04-09
url:http://wenyi.gmw.cn/2016-04/08/content_19628065.htm,id:19628065

作者:台湾慈济大学教授 林安梧

“写”是自肺腑流出,“作”是在天地间生长

“语文”这两个字对我来说,不仅是母语的传授,更是本国的文化、思想、传统、文学,或者更笼统地概括为“国学”。简单地说,语文所重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叫杨德英。至今,杨先生讲《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尽己”,“恕”是“推己及人”。“尽己”就是回到自己内在的本心,面对自己的良知;“恕”是“如心”,将心比心,因为“心之同然”便是“本心”,便是“天理”。记得那时,总觉得上语文课好像智慧的盛宴,哪里还管要不要解释成现代语,觉得只要这些道理通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

是的,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外语,之所以不同,正因为它是内在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它就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只要我们好好生活在这文化传统中、在鸟飞鱼跃的生活世界里,尽可悠然自得。

我总认为,“我笔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我心如我感”,感之亲切,心之通达,说之明白,笔之顺畅,就是好文章,何来造作,何来忸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之为妙,就在个“熟”字罢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化天地,任其自然啊。

怎么个熟法?背!背!背!“背诵”是不二法门。但背诵可不是光背诵,背诵也有法门。背诵之法,在于韵律,在于语势,在于内容,在于思想,在于意象,在背诵的过程里,让你亲切地感受到诗词文章的生命。让你与之同情,与之共感,与之同歌哭,与之同生息,就在这时,进到你的脉络中,手之、足之、舞之、蹈之。更明白地说,要你的生命律动与它合而为一。

此外,文章本在天地间,言为心声,重要的是,如何能倾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写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写作。没有生活何来写作?“写”是自肺腑流出,“作”是在天地间生长。学习语文也该如此。

记得当时选修“诗选及习作”课,我但写胸襟而已,多有不合平仄者,老师打起分数来,自然也就不高,但我本为初学,不够好那是当然的,何须在意?就因不在意,所以作起诗来,是喜悦的、快乐的,就在这样习之、熟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诗的孕育与生长。直到现在,我还写五言诗、写七言诗,甚至填词,写作长短句。

要合乎规律,自然长成

学习语文,当然要推敲、要琢磨,如何推敲、如何琢磨?靠的还是练习,练习多了,那推敲才真成了推敲,那琢磨也才见成效。推敲是在多次的练习下,自然生长,琢磨是在一次再一次的写作过程中逐渐育成。就像写书法一样,摩之、临之,得其形体,入其精神,最后才写成自己的字。

了解章法是必要的,识得语法也是应该的,但光记住如何的章法,单记得语法的结构如何,那是不经事的。重要的是,多造句子,语法熟了,成了你自己的句子,这句子直透到心底,直透到身体,反映了整个生活世界的脉动。多做文章,章法熟了,成了你自己的文章,这文章是你心灵的声音呐喊,或是含情脉脉,或是离情依依,或是振拔乎天地,或是沉吟乎沧桑。总之,写的是你的体会与感受,思想、情感都可妙笔生花,跃然纸上。

我父亲那一代人,读的书不多。白天上学,在日本占据时代,读的是日文,还要躲空袭。回到家,晚上读汉塾,跟着汉学先生学汉语,时间少之又少,但两三年下来,却也能做对子,写书信。说起来,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写的对子甚至比很多中文系的学生还好。这原因何在?就只因为他们的学习合乎语文的内在规律,自然长成。

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讯息很多,但驳杂、纷扰,又囿于考试指挥教学,教师教得认真极了,却只重在考试、重在答题,不符合语文的内在规律。任你如何用功,用的功是在考试、在答题,结果考试是会了,但那些全都是死理,这样的语文教育岂能不扼杀语文的生命?(林安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