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1《大学》
2016-04-09 | 阅:  转:  |  分享 
  
前言一、“国学”释义一、“国学”释义“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学热’日渐升温。然而,一个成为学界普遍共识的国学概念,
一直未能达成。在现代学科体系在中国走过大约百年的历史之后,国学概念的重新确立,始终面临着如何跨越当代学科壕堑的技术性难题。
人们尽管可以不假思索地说,是的,一国有一国之学,一国之学,是谓国学。这样的逻辑诚然干净利索。不错,在今天的学科版图上,研究
古印度文化的学科称印度学,研究美国社会文化的学科称美国学,这里,民族、国家的边界和学科边界似乎统一。可是,国学其实是一个在民族
国家诞生之后才可能出现的文化学术诉求,而这一诉求所指向的恰恰是前民族国家时代的传统。……一个民族国家的自然史,是可以从编年史的
意义上建构的;然而却未必就有与之相应的‘国学’,即植根于民族语言和传统深处的、同时以民族国家为自然界限的知识体系。”(杨煦
生:《国学与汉学》,《光明日报》2009年6月29日)一、“国学”释义有关“国学”概念的争议很大,“傅斯年等人甚至根
本反对用这一名词来涵盖中国本土固有文化的研究”。(桑兵:《国学与汉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学术
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本书(指《国学
概论》)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
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钱穆:《国学概论·弁biàn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邓实给“
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
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国粹学报》第19期《国学讲习记》)一、“国学”释义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词
》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
切文化历史。”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中说:“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
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
为一种科学者也。”一、“国学”释义“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等著:《国学今论·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整体中国文化。但“国学”之名起于清末。兴起于20世纪初的国学运
动(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同时发行《国
粹学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当时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设有
国学科目。1949年后,学术分科被扩大,那种综合的、统包的大国学概念,遂在中国绝迹。二、国学复兴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
后的新国学运动,就是经过“文革”激烈反传统思潮之后,为修补“文革”所造成的裂痕,重新寻找那久已失落的民族文化传统。经济逐渐崛起的
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中再兴国学,有助于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确定自己的文化角色。从教育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学热是对分科愈
来愈细的专业化教育的反省。从做学问的角度说,中国学问也确实自有特点,应该阐扬。第一讲:《大学》略说一、何为《四书》
北宋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地位提高。经朱熹注解,编为《四书》,其重
要性超过《五经》。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教科书。在新学校未出现前,从前的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四书》就
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学生不但要背正文,还得背朱熹的小注。那时的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朱熹的《
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开始的。朱熹本人对佛学有相当研究,他深切感到仅仅依靠《五经》决不能维持
儒教之尊严,因为《五经》里面所说的哲学上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远不及佛教经典博大精深,要想维持儒教的支配地位,就得在儒家经典中寻找针对佛
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新材料并另加新解说。朱熹终于在《礼记》中找到两篇前人所忽视的,但对朱熹却显得非常重要的文章,这便是《大学》和
《中庸》。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构成《四书》。在宋元明三代,《四书》的权威已超越《五
经》。《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
和政治纲领。《中庸》——儒家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孔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孟子》——孟子的言行录,
奠定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体系。《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原典的保存,但未反映变
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四书》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既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宋学的凝集。二、《大学
》的作者《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也是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行本,也
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作,宋代人以为曾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
作。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是《大学》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改动《大学》原文,也没有指明《大学》是谁作的。到了
程颐,他移易《大学》原本章节,成《大学》定本。程颐、程颢尊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朱熹认为《大学》是曾子及曾子门人
作,这是为了建立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到孟子、到二程、到朱熹的道统。朱熹对《大学》原文作了改订整理。认为《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三、《大学》三纲八目的内涵《大学》的
内容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含义,是儒家论述修身治国的重要篇章。《大学》提出了修己、治人、平治天下的三纲八目。所谓三纲,即大学的三个
宗旨,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
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八目,即实现三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即使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无所不知,能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来之理)。朱
熹集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物。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诚意”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必
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安泰舒适),故君子必诚其意。”“正心
”即端正自心,守持儒家的正道,不愤怒,不恐惧,不偏好,不忧虑。“修身”即修养自身。《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
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指治理、教化好家庭、家族。“修身”是“
齐家”的基础和前提,“齐家”又是“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有偏向)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xiǎn,少)
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
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顺从、敬爱兄长)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
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一言偾(fèn,毁坏、败坏)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
从之。……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治国”
又是“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
矩之道(喻指君子以身作则、推己及人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
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邪僻失道)
则为天下僇(lù,诛戮)矣。……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
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
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zāi,灾害、灾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构筑成一个由内到外,由精神追求到
制度规范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将周代以来的礼治思想制度化、系统化,它既是帝王的统治术指南,又是臣民的修养法则和行为准绳,并因其纲目鲜明
而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既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其人生观是入世的、积极的、进取的,其政治哲学是以人民为本位
的。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是与个人修养结合在一起的。以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基础,进而承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让
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乐类”、“小学类”“
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春秋》《左传》《大学》《尔雅》《论语》《孟子》《尚
书》《诗经》《孝经》《仪礼》《中庸》《周易》前言上海治疗疤痕的医院http://litongfilter.cn/上海去疤
痕医院http://kshuarui.cn/上海疤痕修复医院http://chinauda.cn/上海疤痕专科医院htt
p://shmily098646.cn/上海疤痕医院哪家好http://ixymusic.com/北京祛疤的医院http:
//tzmeishi.cn/北京疤痕祛除医院http://bjhyzs.cn/北京治疗疤痕医院http://lottotr
ip.cn/北京正规疤痕修复医院http://speed-ltd.cn/北京祛疤医院排行http://tx1588.cn/
北京祛疤医院 http://daqincn.cn/ 北京好的疤痕修复医院 http://lishangyuan.com/ 北京治疗疤痕医院http://hfjxz.cn/ 北京最好的祛疤医院 http://hczdm16888.cn/ 上海治疗疤痕医院 http://meihong126.cn/ 上海疤痕祛除医院 http://hebeiguanye.cn/ 上海看疤痕医院 http://kadafreight.com/ 上海好的疤痕修复医院 http://sz-cxhy.com/ 上海治疗疤痕医院 http://gdxinghao.cn/前言前言一、“国学”释义前言一、“国学”释义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献花(0)
+1
(本文系每天的我8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