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笔记62:汉元帝的弱点

 joycue 2016-04-10

《资治通鉴》笔记62:汉元帝的弱点太子刘奭比较喜欢儒家,看到父皇多用酷吏,靠法家的刑罚手段来治理,私下里就建议宣帝应当多用一些儒生。

汉宣帝立即严肃起来,讲:汉朝开国以来,就是实行王霸兼用的治理思想,从来也没有单纯用儒家思想治国。而且,世俗之儒生多数不知时宜,喜欢以古非今,只会说一堆大道理,而没有务实的成效。这种人怎能委以重任?

说后,宣帝忽然伤感叹息:咱的江山可不要败在你手中啊!

宣帝最喜欢的儿子本是张倢伃生的刘钦,因为故剑情深,终不忍心废掉太子。而且,为了让太子和刘钦明白自己的心迹,郑重地给一个叫韦玄成的人封官,这个人曾因极力把继承父辈爵位的机会让给哥哥而天下闻名。

汉宣帝对儒家的批评,司马光认为不妥,他认为:

王霸无异道。

孟子曾讲,以德服人的就是王道,以力服人的就是霸道。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来讲,不论是王道的,还是霸道的,都得建立仁义为本的道德体系,都得任贤使能、赏善罚恶。世俗的儒生,可能比较教条,但类似伊尹、周公、孔子这样真正的大儒,怎会不堪重用呢?

倒是今天很多复兴国学、复兴儒学的人,不知时宜,可谓“俗儒”,不足用。

前49年,宣帝崩,年仅42岁,在位20多年,实现了汉朝的中兴。期间匈奴经历内乱变衰落,单于亲自来朝见宣帝,国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手工业达到空前水平。

那么,他的担心在刘奭身上是否发生了呢?

前49年,刘奭即位,即为汉元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上任也这样。他起用大儒贡禹,并采纳其建议,力行节俭,缩减皇室开销,减少皇家园林,裁撤宫女等皇室勤务人员,等等。还削减了一些刑罚,体现皇权的仁爱。

大体上,汉元帝按照儒家的治国思想执政,倒也算平衡。

问题是,宦官登场了。此时的宦官已经成为一个势力集团,与宰相等重臣的集团相对抗。这种格局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不断重演,并且涌现出大批权倾天下、非常厉害的大太监。

往前数最有名的莫过秦朝的赵高,生而隐宫,天生就没有睾丸。

之后,汉文帝时的宦官中行说也很著名。当时跟匈奴和亲,那可不是公主独自一人坐飞机去的,而是有一大帮随从人员。谁也不愿意做这个随从啊,可总得有人跟着吧。中行说被选上,生逼着去,他就放下了一句狠话:

必我也,为汉患者。

你非让我去,我一定要让大汉朝付出代价。

过去之后,就完全投靠了大单于,给出了很多主意。汉朝在各方面管理的先进经验,都教给了匈奴;让单于避免被汉文化同化;使匈奴减少对汉朝的依赖;等等。因为他对汉朝从上到下非常了解,所以,真就让汉朝付出了大代价。

为什么宦官这么厉害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身在最高层,眼界、资源、人脉都在最高层;二是,性心理扭曲,都憋着一股妖劲。

宦官本来类似于皇帝的生活秘书,可是有时因为某种机缘,生活秘书进一步上位成为了工作秘书。

汉元帝身体不好,很多工作忙不过来,慢慢就交给身边的大宦官石显。

这个石显在宣帝时,秘书就当得很出色了,明习政事,又善解人意,给皇帝的印象是:你办事,我放心。石显又很会做人,与许家、史家等权贵关系很好,结成同盟,势力就非常大。

与石显相抗衡的是重臣萧望之,是元帝做太子时的老师,深得元帝倚重。

两派之间互相掐。

最终,石显抓住了萧望之一个小把柄。元帝不以为然。

石显说:萧望之仗着自己做过您的老师,经常倚老卖老,以为您不会拿他怎么样。您正好以此事向他问罪,在牢里关几天,再放出来,这样敲打他一下,他才能知道感念皇恩啊。

元帝担心:萧老师性格刚强,他怎么受得了这样的委屈呢?万一自杀怎么办?

石显答:这点小罪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明白的,肯定不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

于是,派兵围了萧府。

萧望之,仰天长叹:我六十多岁了,位极人臣,怎能为了活命就去受牢狱的屈辱。饮药自杀。正中石显之计。

元帝闻此噩耗,痛哭不已,把石显召开责问。石显见皇帝震怒,吓得半死,不住磕头,也是痛哭不已,一幅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样子。最后,大家都哭完了,竟然事情就过去了。

司马光感叹:

元帝易欺而难悟!

太好糊弄了,太糊涂了!换作武帝、宣帝,这个石显有十个脑袋也早搬家了!

这样一来,以后奸臣都可以肆无忌惮了。

宣帝的忧虑和汉元帝的弱点在这件事情上尽显无遗。问题的根子在于儒家讲“仁”,太善良、心太软。

另外,这件事反映出的朋党斗争问题,也成为历代皇权下的顽疾,而且,在现代政治中貌似愈演愈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