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旅馆如何保证安全? 文|陈事美 出门在外,必会投宿旅馆,而旅馆是八方人员混居之所,如何保障旅客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当旅客的人身安全在旅馆内遭遇威胁时,旅馆方面与官府方面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让我们穿越到唐朝去看看。 翻阅史料就会发现,唐代的旅馆业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规模上、服务上、管理上都达到了史上最强。在杜佑的《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东至宋汁,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存刃。”由此可以看出,唐代旅馆业的繁荣。 (唐代城市市井图)
旅馆通常要开在坊内,而且旅馆的大门不准朝向大街。虽然对旅客来说不是很方便,但对于旅馆的安全则有一定的益处。坊市有围墙,旅馆一般也会有高墙。可谓大围墙套小围墙,不管哪层围墙,任何人都不能擅自翻越。根据《唐律疏议》规定,要打屁屁七十大板。如果在宋代,很多旅馆没有围墙,则是四面环水,既可有利于消防,还可防盗。甚至旅馆还要雇佣保安,日夜巡逻。 到了晚上,万家灯火,却没有热闹的夜生活,因为唐代执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大街上冷冷清清,异常安静,几乎都是巡警,别说小偷,就是飞过一只蚊子都能分辨出公母。 (《芈月传》中的古代身份证“符节”)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对于入住民间商业旅馆的,则无需出示身份证件。这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个别旅馆的个别行为是有可能,但绝不可能是普遍行为。在“安史之乱”后,唐代对旅馆业的管理异常严格。尤其是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区,更是严控的对象。因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朝廷出于维稳的需要,防止不法叛军利用旅馆生事。《醒世恒言》中则一段这样描述,“郭令公留守京师,颁榜远近旅馆,不许容留面生歹人,如隐匿藏留者,查出重治。” (剑南节度使韦皋像)
贞观年间,卫州某旅馆发生血案,旅馆老板张迪被杀。嫌犯被抓后,竟然嫁祸他人,指认同店旅客杨贞等人为凶手。杨贞等人百口难辨,被严刑屈打成招。这本是地方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没有逃过朝廷的法眼,朝廷竟然为一起小小的刑事案件,特派御史蒋恒下去亲自审理。蒋恒依法办公,及时拨乱反正,将真正的嫌犯就地正法,同时也还了杨贞等三名旅客的清白。
|
|
来自: 郑公书馆298 > 《道德法治与社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