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重读系列 屈原是理想主义者,更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离骚(节选)》解读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人教社课标版必修2中的《离骚》节选的内容与大纲版完全不同。大纲版选了三节,大致是由追述世系、叙写名字到写诗人既有“内美”又有“修能”,最后到诗人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已老矣,无所成就。而课标版节选的内容则是按“政治理想——政治遭遇——政治态度——隐退闪念——爱国决心”来选的。具体内容如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一部分是最能集中表白屈原心志,其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屈原不仅是理想主义者,更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屈原的政治理想集中在“美政”上,一是民本思想:解决民生疾苦,致民与康乐之境。正如一开篇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二是圣君贤相的政治。他主张举贤授能,反对世卿世禄;完善法度,限制特权。这一些加之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才能让楚国民富国强。他特别注意修身洁行,哪怕是遭受疏远之后,诗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些句子就是写照。他想通过修善来影响楚怀王,也影响周边的人。他希望楚怀王能像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能光明正大;他希望群臣如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能一心为国。 岂料他的美政触及了楚国权贵的利益,他的爱国之举遭受的是嫉妒、诬陷、中伤、排挤、打击,而楚怀王又是一昏君,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听信谗言,不能采纳屈原的主张,疏远了他。屈原对他的现实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来读这些诗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小人投机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君王不察 在这样的处境下,屈原有了反思: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痛定思痛,屈原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他的犹疑、彷徨和苦苦思索。他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在政治活动中的“退”,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放弃操守。可以说,碰壁之后,他有所让步,但更为倔强,决不放弃个人的原则与操守。“独好修以为常”中的“独”字表现出他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 屈原最的强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这就是一个满怀理想却无法实现的现实主义者的内心独白,也是面对困境的高昂宣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