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 “意识流”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意识流与常见的一些写作方法不同。 人物心理描写与意识流差别很大。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 意识流手法往往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因此,这种方法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 【一文】 那一段纯真的时光
你才四岁,正值梦幻多彩的童年。 一切事物,看起来如此新鲜,你的心如此透明、纯真。 婆婆在不远处与人拉着家常,天真无邪的你顽皮地走来走去,蹒跚的脚步在夕阳下如此笨拙,却又有着童年跌跌撞撞的快乐。 一块砖头挡在了你的脚下,你却没有留意,“啪!”,小小的你不轻不重地趴在了地上。身上传来了星星点点的麻意,慢慢变成了疼痛,按照“宝宝公约”,此时你应该痛快地哭一回了。 从肚子里调上来的眼泪到达了眼眶,婆婆怎么还没来?这不白哭了?忍不住,你的眼眶红了,眼泪围着你的眼眶转起了圈儿,不慎落下了一滴,挂在睫毛上,似乎在调皮地跳舞,轻轻地抖了几下,结果落到了地上。 你发现眼泪落在地上,又弹了起来,还开出了一朵晶莹的花,花瓣谢了,掉在路面的水泥上,发现水泥颜色变深了,你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一群蚂蚁不知不觉来到了眼泪落下的地方,他们真黑啊!反射着亮闪闪的光,小小的身子托起了比他们自身还大的面包屑,细长的触角不停抖动着,像在与你打招呼。咦?小蚂蚁也吃面包吗?想着看着,竟有些饿了,便用手指捻起了小蚂蚁搬动的面包屑,想尝一尝它们爱吃什么味的面包,红豆?奶油?还是难吃的干面包,好新奇。 小蚂蚁发现食物被抢走后,急得晕头转向,一会向左走走,一会向右走走,怎么办呢?善良的你看着它们这样着急,不忍心了,就把面包粒还了回去,小蚂蚁又搬起了面包屑,还向你摇了摇触角,它是不是表达谢意呢? 你开心地想着,满足地笑了,慢吞吞地爬起,向着婆婆奔去了。 看着这张照片,我有些不舍。小时的纯真,让我不再害怕“跌跟头”了,那时的心是水晶雕琢的。 “嗬,真难舍那一段纯真的时光啊。”我淡淡地笑了,好满足。 【一评】 这是一篇采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优秀习作,值得一读。 小作者由眼前的一张照片回忆了一段自己四岁时的往事。那时的我纯真、梦幻、好奇,而为了凸显这一特性,作者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使得文章妙趣横生。 你看,一块砖头挡住脚竟然就被绊倒了,本来想把痛苦表现出来,可婆婆没有看见,觉得哭也是白哭;但还是感觉眼泪涌出了眼眶,却发现泪珠能在睫毛上舞蹈;看着泪珠不慎掉落地上,竟然变成了一朵晶莹的花,而花下正有一群蚂蚁搬运粮食;看着蚂蚁搬运的面包屑,很想知道它们喜欢什么味道;当抢过蚂蚁的面包屑准备尝试味道时,却发现蚂蚁因为失去了食物已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因不忍心看着蚂蚁如此着急,又把面包屑还给了它们。 一个跟头,跌出了一段趣闻;一滴眼泪,引出了一段美妙,真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把眼前的与过去的结合起来,把现实的与想象的结合起来,把主观的与客观的结合起来,将一个小孩由哭到笑的过程写得可爱至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