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试点至“十二五”末(2015年底)期间,《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169所已进行了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现状。《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实现情况。 《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精选内容如下—— 2000—2015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本科高校591所,1/10在北京,1/2以上集中在20个大城市,地级及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 截至2015年5月,中国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新建本科院校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的51.6%。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 一是办学定位实现向“应用型”转变。100%的参评院校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 二是专业结构实现向“需求导向”转变。 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从“投入导向”向“产出导向”转变。 四是师资队伍实现向“双师型”转变。 五是质量评价实现向“两个满意度”转变。 ●教师数量大幅增加,师资结构明显优化 参评院校专任教师平均每校增加147人,其中教授增加23人,博士增加46人,“双师型”教师增加74人。 ●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经费紧张得到缓解 140所参评院校获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超过860亿元,平均每校获得6.16亿元。 102所院校共获得财政债务化解资金总额约为120亿元,平均每所院校为1.18亿元。生均拨款持续增加。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资源日渐丰富 155所参评院校新增土地面积约17484亩,平均每校增加112.8亩。 仪器设备总值增加约80亿元,平均每校0.52亿元。 ●强化专业建设,专业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地方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其中工科类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1041个,增长到2014年1763个,增幅达到69.36%,平均每年增加144.40个。 ●强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坚持能力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学科逻辑体系”为“技术逻辑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教法改革,提升课堂质量。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团队式学习、项目伴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产学合作,改革培养模式。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层次、个性化、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教学、生产、技术、社会、科研等实践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7.49%,较2010年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强调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即真题真做)的比例,2014年达到76.20%,较2010年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 ●强化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校均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项目数从2011年的校均55.43个增长到2014年的215.83个,增长比例达到289.37%,翻了近两番多。 ●强化学生服务,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2012、2013、2014连续三年,评估专家对参评院校“学风建设”指标中两个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投票合格率分别为100%、99.41%、98.93%和97.30%、98.53%、100%。 ●重视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制度文化日渐形成 质量保障机构基本健全。2011—2013年新建本科院校质量管理人员数量分别是2444人、3786人、4644人,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比例分别是23.40%、25.60%、40.31%,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占比分别是33.41%、36.15%、38.95%。 质量标准凸显“应用型”。逐步建立健全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质量标准和监控系统。 质量保障制度渐趋完善。2012—2014年度,评估专家对106所院校“质量监控”指标中“规章制度”观测点进行投票,合格率分别是97.04%、98.82%、98.93%。信息反馈渠道更加顺畅。参评院校都基本建立了学生、学校、社会三级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质量监控注重“持续改进”。100%的调研院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改进机制。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人才质量得到广泛认可 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生竞赛获奖数量增多。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数量从2011年的校均26.60个、48.90个,分别增长到2014年的30.84个、59.27个。招生、报到率稳步提升。2011—201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平均报到率均在90%以上,且逐年递增。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高。2009—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从88.00%提高到90.14%。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精选内容如下—— ●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增加,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为14635个,校均达到53个。专利总数为4954项,其中发明专利649项,占13.1%;实用新型专利3817项,占77.0%。院校专业设置以地方发展所需的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为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企业为主,达到63.5%。 ●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明显改善 生师比达到20∶1,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升至66.8%,高级职称比例达34.2%,“双师型”教师占20.0%,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12.1%,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约占35.3%。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行业进修、攻读学位。 2014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加到1996.4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提高到6976.8元,生均藏书升至80.9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长至14.1平方米。按照合格评估的要求,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占总体比例从40.0%上升至62.7%,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从54.7%增加至84.3%。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将学校教学等活动数据化。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基本设立质量保障处室,配备质量保障队伍,其中,教学管理队伍年轻化,质量监控队伍职称高。校内质量保障制度设立基本完备,各类评教覆盖率较高。教学成果奖与教学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强化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内基础实验室承担年实验教学校均约14.8万人次,专业实验室约16.0万人次,实习场所为1.4万人次,实训场所为8.7万人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万个,年接纳学生109万人;素质教育基地6514个,校均24个。组织开展毕业综合训练课题57万个,组织参加职业资质培训91万人次。 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获得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奖项1.4万个,校均获奖53.5个;获得学科竞赛奖2.86万项,校均91.6项。开设文化、学术讲座3.0万个,校均97个,各类学生社团共计1.7万个,总参与数达到397.2万人次。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7149篇,发表作品7890篇/册,获准专利1721项。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有215所,占84.7%。 ●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高,教学质量赢得普遍认可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率为98.0%,学位授予率96.7%,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86.6%的学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81%的学生表示“为学校感到骄傲,并会把本校推荐给他人报考”。 来源: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