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龄癌”的积极意义

 TAIZIWUANG 2016-04-10

“乐龄癌”,这一新名词的出现,包含着多种积极意义,值得玩味。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不再悲观地看待老年问题,而换之以“乐龄”一词,以示晚霞依旧可以十分灿烂。然而,老年人又是多种癌肿的高发年龄。大多数70岁以上的老人体内存在着癌肿,只不过许多情况下这些癌魔并未肆虐,携癌者也并未因此明显影响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老年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带癌生存,与癌“和平”共处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了许多老年人由于某种意外因素,被发现患有肿瘤。这时通常的做法,孝顺的子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治,许多老年患者一下手术台,或一做化疗,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匆匆谢世。因此,这是一个误区,有几点认识须纠正。

首先,事实告诉我们: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癌肿,一般生物活性不强,也就是说,来势不很凶。

其次,老人生癌很少是局部性的、单纯凭手术就能解决的,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或转移,只不过不易被发现而已。

其三,老人大多有多脏器损伤,或整体较虚弱,不适宜施以手术、放化疗等的“攻”与“伐”。

换句话说,治疗肿瘤的“战争模式”,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弊大于利”。由于生物学本身的原因,通常发生在老人的身上癌肿,发展一般不会很快的。匆忙施以手术、化放疗等,犹如走上一条“不归路”。有时,对老人生存质量的危害甚至大于癌肿本身。因此,我们明确地主张:除有梗阻等非常情况,对高龄肿瘤患者,应换个思路,别汲汲于杀伤性手段抑杀癌瘤,而应重在“零毒抑瘤”等的无创伤性治疗,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毕竟,医学应该首先关注“人”及其生命和生存质量;其次,才是病或其他。换句话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改善老人的生存质量,让他活得舒服些,好日子长一些,才是真正的孝道。

我们曾专门做过一项追踪分析:从1990年代中叶起,我们开始健全病史记录,到2003年5月底,在我们医疗机构诊疗的6 000多例老年肿瘤患者中,有1 273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化放疗等都没有用(或无法用),仅以中医药零毒抑瘤为主,辅以生活方式等的调整,有近六成患者活过了3年,有四成患者活过了4年,有近1/4的老年患者活过了5年,且生存质量大都不错。而且,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较患病前还有所改善。这可能一方面是患病后子女加强了呵护,另一方面是患病促使老人生活习惯有所优化之故。

我们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之所以倡导“乐龄癌”这一颇具积极色彩的新名词的事实依据所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