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光气鉴识法

 铁木青 2016-04-10
 在古瓷交易和鉴定中,人们往往对新烧的赝品、仿品瓷器做出这样的判断——“火气太盛!” 那么什么是“火气”?它能否作为鉴定瓷器是古代物品还是现代新烧仿品的依据呢?

        “火气”就是光气,是人们的视觉器官对瓷器表面光亮度和光质的一种感觉反映。瓷器釉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同普通玻璃的成分相似,因此能给人们玻璃一样的光亮度和光质感觉。那么,新烧瓷器和古瓷在光亮度和光质感觉上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玻璃是无序结构的非晶体物质,当表面未受到破坏时,它对光线的反射是全部、多层次、无序、散射的。新烧瓷器未经过长期使用擦拭,器物表面的玻璃层未受到任何破坏,就会同表面未受到破坏的玻璃一样,对光线的反射是全部、多层次、无序、散射的。这种反射给人们的视觉直觉感受就是光线强烈、散乱、刺眼,即所谓“火气太盛”。

        第二、古代瓷器由于长期使用擦拭,器物表面布满细小的“软道”,这种“软道”每一个在方向、粗细和深浅上虽然都是不同的,呈无序分布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又发生着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当受光线照射时会出现蛛网状的光晕现象(见拙作《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二十六(9)使用痕迹鉴识法》),其结果是瓷器表面玻璃层所反射出的光线从强烈刺眼变为柔和悦目,瓷器釉质给人的感觉也从光亮硬气变为温润如玉。

        新烧古瓷仿品给人们的所谓“火气太盛”,说白了就是釉面和釉层对光线的反射是全部的、多层次的、无序的、散射的这种给人们强烈、散乱、刺眼的视觉直觉感受,一般说来这是新烧古瓷仿品无法克服的现象。除此之外能给人们这种感觉的就是古瓷行内所说的“库货”,即清代所烧制的、包装入库后从未打开使用的官窑瓷器。但这种“库货”只收藏于故宫,市面上是见不到的,人们能见到的“火气太盛”的瓷器,应当全是新烧古瓷仿品。

        怎样运用光气鉴识法来鉴定古瓷的真伪呢?

        首先,对凡给人以“火气太盛”的瓷器要万分提高警惕。既然“库货”古瓷不可能流入民间市场,那么只有新烧仿品才能出现“火气太盛”。许多收藏古瓷的朋友在鉴定时不大重视瓷器的“火气”和使用痕迹问题,只在器型、胎色、纹饰、色料、款识以及工艺特征上着眼,往往百密一疏,将高仿品当成真古瓷买回。

        其次,如果碰到一件“火气太盛”的瓷器,一定要在运用传统经验方法对其鉴定时持严谨缜密的态度,不放过一丝破绽。因为以目前的古瓷仿制水平,还达不到真正的“与真无二” 程度,在器物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纹饰绘画、彩料质色、款识书写及烧造工艺等众多的要素上总会出现问题。这就是说,在鉴定时既不要只着眼于传统要素而忽视“火气太盛”,也不要因“火气太盛”而不在运用传统要素鉴定上下功夫,因为弄清赝品之所以是赝品也是提高鉴定水平的重要途径——以赝为师。

        最后,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使用痕迹鉴识法》。古瓷藏品流传有年,必定打上使用的印记,熟知并掌握对古瓷使用痕迹的鉴识,就会对那些未使用过的新烧古瓷洞若观火,一目了然。但要特别提醒初学瓷器鉴藏的朋友,现在许多古瓷仿品贩卖者已经掌握人们警惕“火气太盛”的心态,花大力气为新仿古瓷“去光”和制作“使用痕迹”,去光使用化学药品,“使用痕迹”采用人工打磨,所做旧的器物极易蒙人,必须对每件器物考察人们的擦拭习惯,寻找擦拭规律,掌握“软道”和磨痕的分布特点,洞察抹布擦痕和精细砂纸擦拭效果的区别,做到心明眼亮,避免误入作旧陷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