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防染工艺百褶裙展品撷珍之三

 yinamu 2016-04-10

云南红河苗族蜡染百褶裙

馆藏编号MFB001967-2


本件藏品为云南省红河州苗族粗麻布蜡染百褶裙,穿着使用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弥勒,文山州的砚山县等。这一个分支的苗族现在很少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本款样式百褶裙的服饰和工艺已较罕见。那么,这样一条看似无奇的裙子,能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正视图


背视图

本件藏品腰围75.5厘米,全长51厘米,底摆边用料总长539厘米。裙子为单片式结构,由后向前围裹穿着,结带缠绕系于腰间。塔式裙摆分上下两段,褶裥集中在裙子的中间区域,左右两段平面无褶。少数民族地区的单片式裙子经常见到这种结构,因在裙子之外还要罩上围腰,前中位置会被遮盖,减去两端裙褶在省工省料的同时还可避免过多的裙褶重叠堆积在腹前。整件藏品颜色蓝白反差强烈,工艺繁简对比分明。


材质纤维图

这条裙子采用麻质面料,在民间相比全棉更为少见,麻纤维有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点:色调柔和、风格大方粗犷、良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功能,凉爽挺括、出汗不贴身、适宜人体皮肤自由呼吸。


裙腰细节局部

裙片上半段原麻本色部分的褶裥不多,倒伏状态等距排列,以斜向十字交叉缝线固定,褶量不大,至衔接位置全部展平。



底摆细节局部

下半段裙摆褶裥骤然增多,层层叠叠,密集厚重,蜡染刺绣图案隐藏其中,若隐若现。


衔接工艺局部

在展开平面与密集皱褶的接驳位置,苗族妇女使用了巧妙的针法,使二维与三维的结构完美衔接。


裙摆“留一手”局部

在苗族民间工艺品,包括蜡染、刺绣等不同门类的手艺中,经常会看到如这条百褶裙蜡染图案一样未完成的“半成品”,她们会在制作将近完成时留下某些中间过程的痕迹,并就这样交付使用。对于这种看似不完美的现象,她们有着自己近乎哲学思维的解释:有的说这是留给来世,让自己可以回想起手艺的制作程序;有的说凡事要留有余地,不可做满。


蜡染与刺绣图案局部

拉开裙褶,展现出图案细节,这些由“米”字框架衍生出的各式纹样,在蓝白蜡染与红色刺绣的变幻呼应中,古老而神秘,它们最初的含义恐怕已难考据,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蜡染显微图



红色刺绣显微图


接缝缭缝针迹显微图



款式图绘制:马倩


黑白老照片资料来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资料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