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择校 真的对孩子好吗?

 tuzididie 2016-04-10
       近年来,“择校热”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影射的也是这一问题。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促使一批家长疯狂地加入到了为孩子择校的行列中去。最近,北京就有人以46万元每平方米的单价,为孩子买下了11.4平方米的学区房!让人胆战心惊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真的对孩子好吗?真的值得吗?或许,今天的这个案例会给各位家长一些启迪。

  □余智华(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志愿者、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典型案例

  小红今年读五年级。读小学前,小红一直和父母在郊县学习和生活。为了能让女儿在市区上一所好学校,小红的父母很早就购置了一套学区房。

  读小学一年级时,小红按照父母的“规划”住到了市区的新家,并顺利进入了对口的市区学校学习。然而,市区的这个新家并没有爸爸妈妈,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由于在嘉定上班,爸爸妈妈只有到周末才会来探望小红。

  刚上学的第一周,小红天天哭,不愿意进学校,妈妈简单认为小红只是入学不适应,就像当初小红哭着上幼儿园一样。于是,妈妈特意请了一周假,每天接送小红。一周后,妈妈回嘉定上班,由爷爷奶奶接送,但小红还是哭,而且越哭越厉害,爷爷奶奶每次都要两个人一起送小红上学,生拉硬拽地把她送进学校。

  一段时间后,小红终于不哭了,但在学校时不再像在幼儿园时那样有说有笑,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直到五年级,小红由于一次重感冒连续几天没去学校,谁知其病好后,无论家里人如何劝说、生拉硬拽,她就是坚持不想上学。

  专家分析

  过渡期需要父母有效的陪伴

  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读好学校,选择购置学区房,如家庭经济实力允许的话,这本身其实并没有错。当然,对于砸锅卖铁买学区房的非理性做法,我们认为不值得提倡。

  案例中的小红父母属于前一种,由于经济实力尚可,很早就为女儿买了学区房。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还需要心灵上的关怀。显然,小红的父母只考虑到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硬件学习条件,却忽视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对于小红而言,与爷爷奶奶同住的这段成长时间要度过两道“坎”:一个是幼儿园升小学的过渡期,一个是小学升初中的过渡期。这两个过渡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尤其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过渡期中既有“危险”也有“机会”。所谓“危险”,是指孩子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陪伴,原本可以顺利通过的正常发展阶段可能会受阻,导致心理能量滞留。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需要面对和处理的现实状况会越来越复杂,其内心需要消耗的心理能量也越来越多。这时如遇到一个重要事件,孩子由于内在心理能量应对不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迸发。而所谓“机会”,则是指每个过渡期呈现的问题,其实都给了家长了解孩子的好时机,也是修复前阶段发展受阻的重要机会。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

  小红读小学前一直和父母同住,原本可以顺利步入小学阶段,但因为择校,她不仅需要像其他孩子一样从心理能量中分出一部分来适应新的小学生活,还需要再分出一部分能量来应对和父母的分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理解和有效陪伴,小红的一部分心理能量只能滞留在这个阶段,也许带着渴望、带着埋怨、带着无力,而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压抑在了潜意识里。直到五年级,即将到来的小升初,一个和之前相似的过渡期的到来,似乎唤醒了她潜意识里曾经滞留的那部分负面能量,如决堤的洪流击垮了感冒中的她,她的心理能量也因此而耗竭,不想去上学可以理解为她在回避无法胜任的局面,也可以理解为她在保护几近崩溃的自我。

  贴心支招

  三个角度自我审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选择优质教学资源本无可厚非。但是好学校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一定有好的发展,对孩子健康成长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家庭教育”,“越是低年级的孩子,家庭教育影响越重要。”

  由此,父母在考虑为孩子择校时还需慎重。除了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家庭经济承受力之外,建议大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家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从孩子的角度看: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孩子的安全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发展得如何?这三个方面主要靠父母养育过程中给予关注。安全感足够好的孩子,适应变化能力比较强,向外主动探索的意愿也会强一些。这一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父母要离开时的表现来了解。比如,让6岁的孩子独自去父母看得见的商店独自买东西,孩子是否愿意尝试?还是会哭着不肯去?通常,父母会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孩子就有安全感,事实并非如此。测试一个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主要看这个孩子离开父母时的表现来评价。

  案例中的小红,读小学之前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从小红进入小学最初的表现,可以推测她的安全感建立得并不牢固,并且也没有和爷爷奶奶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做出调整,比如爸爸或者妈妈应该放下手头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和安抚孩子,缓解她的焦虑情绪,而不是强迫孩子继续去学校。

  第二、从父母的角度看:需要反观自身的两个方面:

  1、有没有过度焦虑?是否认为孩子某个阶段的表现就决定其一辈子?有这种焦虑感的父母需要先做自我调节,否则很难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问题。我们要试着把孩子的发展放在他一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待,人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不存在哪个特别重要、决定人生方向的阶段。毕竟,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未来也会面对人生的很多选择,现在读什么学校、考试成绩是不是优秀,从长远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2、平时教育孩子时,是否觉得孩子听话是第一位的?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专家研究表明,过于听话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远比一个听话的、安静的、或者成绩好的孩子更重要,这是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不断自我提醒的原则。

  第三、从家庭功能的角度看:理想的家,应该是处理情绪最安全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有关爱和理解的港湾。如果想把学区房变成孩子心里的“家”,父母需要及时关注孩子居住在这个新住所的感受,从孩子内心需要出发尽量将这个住所营造成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真正的家。要知道,这些不是学校教师可以解决的,无论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都无法延伸到孩子主观世界对家的感受上。

  因此,父母需要积极关注择校后孩子的种种变化,尊重孩子应对搬家、升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及时采用有效方法处理和应对,多陪伴、多疏导,必要的时候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有些心理问题不是硬扛着就会过去的,也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消失的,它会压抑到潜意思里面,等待假以时日被唤醒。累积的时间越长,处理起来越困难。谁轻视心理问题,谁终将被心理问题所击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