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大等发明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成像新方法

 天斯学明美 2016-04-1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高林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钟凯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能在化疗肿瘤内“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纳米造影剂,并在构建有凋亡肿瘤模型的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成像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Nano Letter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后袁月和硕士生丁占岭。

Caspase家族在介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Casp3/7的检测可以很好地监测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从而评价肿瘤化疗的疗效,为后续肿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放射、非侵入的影像学技术,且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是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大的磁性纳米粒子或聚合物的磁共振性能比超小顺磁性氧化铁(USPIO)纳米粒子(NPs)在横向驰豫(T2)磁共振成像方面更具优越性,但前者在血液中被很快清除,导致组织的T2信号降低。

梁高林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智能”小分子——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复合纳米材料,该纳米材料在凋亡肿瘤细胞内Caspase3/7的控制下,“智能”自聚集成大尺寸磁性纳米粒子,可显著增强肿瘤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信号。与钟凯课题组合作,在合肥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9.4T下小鼠肿瘤活体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Fe3O4@1-Scr NP相比,Fe3O4@1 NP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信号显著增强,并且没有对模型小鼠产生毒性。这种新型的Fe3O4磁共振纳米造影剂能够更加简单、准确和灵敏地测定体内外Casp3/7的活性,从而为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重要项目培育基金、合肥大科学中心、重点高校基础研究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