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瓜疫病 1、症状 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染病。幼苗染病,开始在嫩尖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腐烂,逐渐干枯,形成秃尖。成株期主要危害茎基部、嫩茎节部,开始为暗绿色水浸状,以后变软,明显缢缩,发病部位以上的叶片逐渐枯萎。叶片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大病斑。瓜条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病瓜皱缩,软腐,有腥臭味。 2、维管束 发病时维管束不变色。 3、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气流传播。这种病害发病周期短,流行迅速,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流行。连续阴雨天发病重。 4、防治方法 在发病前或雨季到来之前,喷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75%猛杀生(代森锰锌)干悬浮剂600倍液、70%品润(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雨后发现中心病株以后及时拔除,立即喷洒或浇灌50%安克(烯酰啉)可湿性粉剂30克/亩、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25%凯润(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液、等,隔7-10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可以5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二、黄瓜蔓枯病 1、症状 黄瓜蔓枯病是春播、夏播黄瓜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病斑浅褐色,有不太明显的轮纹,病部上有许多小黑点,后期病部易破裂。茎部染病,一般由茎基部向上发展,以茎节处受害最常见。病斑浅白色,长圆形、梭形或长条状,后期病部干燥、纵裂。纵裂处往往有琥珀色胶状物溢出,病部有许多小黑点,病菌通常种子、农事操作、灌溉水、风雨传播等传播。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病斑直径10-35毫米,少数更大;蔓上病班椭圆形至梭形,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引致“蔓烂”。 2、维管束 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3、发病规律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上。 4、防治方法 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 三、黄瓜根腐病 1、症状 黄瓜根腐病主要为害根和茎部。根部初呈水浸状,后引起腐烂,变干呈褐色,但茎基部并不缢缩。颈部初呈水浸状,后表皮变淡黄褐腐烂,且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后期病部水腐,剩下维管束呈丝麻状。病株下部叶色较淡,强光下中午萎蔫,早晚恢复。严重时不能恢复,病部变糟,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仅留丝状维管束,枯死。 2、维管束 病斑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 3、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长达10年,成为主要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利其发病,连作地、低洼地、粘土地或下水头发病重。 4、防治方法 预防:定植期、缓苗期及初花期灌根或喷雾,使用(青枯立克)50-100ml+大蒜油15ml兑水30斤进行灌根。使用(青枯立克)50-100ml+大蒜油15ml(苗期7ml)兑水30斤喷雾。分别在定植时、缓苗期灌根1次;苗期喷雾1次;初开花期连喷2次。 控制:(青枯立克)100-150ml+大蒜油15ml+(根基宝)50ml兑水30斤进行灌根(同时喷雾效果更佳)连用2-3次,3天1次;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 四、黄瓜枯萎病 1、症状 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碎倒。幼苗受害早时,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烂,或出苗不久子叶就会出现失水状,萎蔫下垂(猝倒病是先猝倒后萎蔫)。成株发病时,初期受害植株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恢复,数天后不能再恢复而萎蔫枯死。主蔓茎基部纵裂,撕开根茎病部,维管束变黄褐到黑褐色并向上延伸。潮湿时,茎基部半边茎皮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上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病部变成丝麻状。 2、维管束 其显著特点是根部及颈部维管束变色。 3、发病规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重茬次数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湿、根部积水、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酸性、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 4、防治方法 黄瓜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60%琥乙磷铝35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0%的敌克松1000-1500倍液等农药灌根预防和治疗, 30%甲霜恶霉灵、38%恶霜嘧铜菌酯600-800倍液效果显著。以早预防和早治效果较好,可7-10天灌1次,连灌3次,药剂要交替使用。 本文章由国泰嘉美技术团队原创,有转载者请注明! |
|
来自: 美美的添 > 《大棚蔬菜种植,农药,化肥,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