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力高考】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资源868 2016-04-10

二轮复习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巩固大家的知识结构,小编做了进一步的知识梳理和专题整理,共计21个专题,陆续发布。对于二轮复习的高三们,这可是很关键的,赶紧收藏吧!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考点包括:

  (1)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线索】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案件等。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