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正迎来品牌化浪潮,在消费升级,及整体生产成本上升的环境下,未来数年内必有一批农产品实现品牌化运营且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如何成为趋势中的幸运儿,很值得思考。 普洱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实在二十年前,普洱茶的主要消费群体局限于广东等少数地区,其二次发酵的工艺和独特的口感并不为普遍接受。 当地政府用十年的时间持续推广,包括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结果是普洱茶去脂等功效被当前的消费环境认可,形成消费热点,身价何止十倍。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这是当地品牌故事一个绝好的切入点。从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到西藏邦达、昌都、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历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西北地区,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这一系列历史的背后彰显了普洱茶隐含的高端特性。 透过鼓励企业提供高端产品,传播品牌内涵的同时,消费群随之扩大,而顾客基数的扩大,又拉动了高端产品的需求,如此形成正向循环。 当然,其中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即由于流动性过剩,对应资金在流入房地产的同时,也有部分资金流入普洱茶等商品,众多商户囤积,推动价格非理性上涨,并最终导致价格大起大落。 当然,多数农产品并不能长期保存,因此也不会有人收藏。 就借鉴来说,要结合渠道创新来重新理解这个问题。比如说湖北的淡水鱼。如何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是把鱼加工成咸鱼,还是换一个角度重新理解。 其实新鲜的鱼肯定是更好吃的,但是原有的批发体系,在物流和品牌认知上都较为滞后。那么新的客户群应该是餐饮。 如果有地方县市政策倾斜,一方面逐城市向当地餐饮推介高品质淡水鱼,一方面又牵头整合资源,组织基于行业协会的第三方物流,或者是引入第四方物流,对当前第三方物流提供技术支持。那么从结果说,一方面,支持餐饮形成源头的差异化;另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提高在市场销售产品的溢价。 鱼加工成咸鱼之后,不但是普通人吃不出差别,就是食客也吃不出所以然了,于是对生产端的要求就不高,最终仍然是一个价格竞争,更多数量更低廉的价格,如此消极循环。反过来,餐馆对于食材的质量会很挑剔,如此就约束供应端,量少价格就高。 价格贵了,人们就少吃几次,吃好一些。 重要声明 文章属于一亩田原创文章,如转发请注明来源。一亩田农产品信息商务平台,内含实时农产品价格行情,全国农产品供求,提升中国农村中小企业、个体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重点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