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男主角有了第三个人的出现。她主动选择离开,没有任何哀怨无助与悲愤纠葛。收拾行李,去了一个海边,找下简陋的房子住下。面朝大海,孤身一人。她偶尔会在海边游泳,人漂浮海面,自由安然,天海一体,四周宁静寂寥,阳光饱满真实,大地岁月依旧,伴随金色光芒。清风徐来,吹动一个女人的妩媚与优雅。她终究是一个内心具有强大力量,并懂得随时抽离的人。“是指对方吗?”“不全是,我的爱已经胜过需要他的程度。”她和朋友的一段对话。表情沉静,清晰,淡雅。之后独自去了房间,开始整理一张工程图纸。她开始独自生活。看似一部电影,但更像一部小说,缓慢却极具张力。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关系的相处模式。类似状况出现。因为心中爱的匮乏或者长期索取之后巨大的落差,首先激发的是内心的悲愤与怨仇。之后或者是长期的撕扯、逃避、伤害、讨伐……以此来安抚自己,只是为了发泄心中那一股痛恨的毒素。素不知,自己早已深陷需要的角色,失去了对爱的敏感。世间男女,芸芸众生,大多以爱的名义去讨伐爱,在没确凿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与智慧懂得对方的前提下,盲从陷入爱的漩涡,最后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恨与抱怨甚至纠葛不清,就此产生拉锯式的伤害。比如,当你需要TA帮你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对方要么磨叽;要么各种借口,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干脆不愿意去办。这时候,你的心因为落差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讨伐就开始了。“你什么都不愿意帮忙,我需要你做什么。又或者,我之所以需要你,是因为希望你在一些事情上给予帮助。”当爱一旦超过了需要,内心就会失去平衡的杠杆,焦虑,怀疑,甚至不得体的讨伐和偏激开始在生活中显现,像是一个内核腐烂的水果,味道已经发生改变。不知不觉,最初的爱到最后就演变成了需要与被需要,给予及适当回报;索取与计较的关系。还比如,一对情侣或者夫妻吵架,一旦对方失联或不回信息,就开始心神不定,焦虑惶恐,做事情也像丢魂一样,甚至心情糟糕透顶,怎么都没法安心。在这里,爱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占有的关系。不快乐的因素就此开始发酵。是的,根源在于,你对TA的需要已经超过爱本身的存在,一人,一事已经成为了你的全部。当需要得不到及时反馈与应验时,你的爱也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情绪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仔细想想,这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普遍存在的情爱。以爱的名义证明:“谁比谁更自私。”以占有和需索为前提。当爱在一定时间内失去它的激情和新鲜感时,彼此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一旦失去或者背叛,爱就成了恨或者伤害的工具。这样的爱,大抵是没有看清爱的本质,又或者是以为看清,却不自知的盲从,深陷,最后无法自拔。这样的爱往往因为短暂,会产生隐患或不对等。对等的爱,你爱TA的程度,多过需要TA的程度。在这样的关系里,爱是一种奢侈品,而非易碎品。区别是,奢侈品,往往因为稀少而珍贵,懂得而值得;而易碎品,看似去似乎很极致,往往因为一时稍微的不小心,粉身粹骨。爱因为不明不白的折磨,身心也受损。一次有人跟我说,人的内心应该有一种爱,就是你爱他人的程度胜过你需要他人的程度。这样的关系走到最后,不管分合,明了就好。选择不同,就互祝安好。我说,真正能如此明理的情感多是理想,懂得宽容的人。事实上,现实生活的情感,多是建立在索取和需求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过分追求我的感觉和重要性。更具体点说:“你爱我,我就会爱你;你不爱我了,我也不会对你有爱,甚至产生恨意。”大抵是读过这样一句话:“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存活于世,有如浮云一缕,来去皆孓然。所以,离开若依旧心存爱恋,给予祝福和慈悲,好过怨恨与讨伐。因为你已经学会了,离开了谁一样可以生活,甚至更加的强大。你内心的需要已经胜过给予和没有了分别心。那么,你即便有遗憾,亦能孓然一身,优雅抽离。这时候,你会感激所有曾经恩惠的快乐与丰盛,得到与满足。因为没有了太多执着和具备了爱的丰沛,所以,内心寡淡,无纠痴,也无苦果可尝。恰到好处的相处,是你在得到一种关系后,心中有足够的爱与定力去承担,托举一切,而不是在一些日常中,产生无限需要的依赖。所谓的“生死相许”,大抵只是一种口号。适当的节制,能保持清净的戒律,不带任何的附加条件。如此,你才不会以爱多过需要,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与反馈,或落差,或背叛,或无常,一旦失去,深陷痛苦。如果,内心能在日月琐碎中,觉察其中并能超越世俗,那么,所有的关系,即便隔着沙漠孤岸,彼此都能因爱胜过需要而心如莲花,开放饱满。此时,你所跨越的就是心海一片,瞬间成为永恒,每一个当下都会如同节日凝固。 作者:蒋婵琴,生活、阅读、写字、看风景。曾经俗世里的温暖和微笑,被无常打破,之后因为内心需要而写作,记录自己给时间,和交待。微信公号:落雪听禅(ID:luoxue_tingc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