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族火炕

 唯我英才 2016-04-10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为了适应北温带这一严酷气候的生存需要,古代人类在居住条件方面不断改进,一步步由诸如火塘、地下火道以及地穴、半地穴等一系列取暖、保暖方式的建筑形式,渐次发展到今天的火炉、火墙、火炕、暖气乃至空调的地上建筑。笔者于1977年曾经参加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对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公社团结遗址的联合考古发掘,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属于沃沮人的半地穴式一号房址中发现了“烟道—火墙式”设施,它与稍早的东宁大城子二号房址中的同样设施,共同构成迄今所知古代北方民族冬季取暖的最早实物例证,为这一地区后来出现之“穿土为床,温火而下,而寝食起居其上”的火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满族火炕--弯子炕

火炕以筑法材料而言,因“穿土为床”,旧称“土床”、“土炕”,但这只说到了其形式,“温火其下”,火炕之功用重在以火取暖,故称“暖炕”、“火炕”,才是说到了本质。《汉语大词典》“暖炕”条曰:“暖炕,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冬天可烧火取暖。

火炕虽然是北方人的发明创造,但在长期实践发展过程中,在这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又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形式。其中就朝鲜族而言,他们的火炕最主要的特点是《旧唐书》所载之“长炕”,即室内普遍是一铺用砖坯或薄石板铺就的平炕,因此俗称“一面炕”。而在蒙古族定居的住房中,火炕则呈曲尺形,即南炕或北炕通常连着一条顺山西炕,因此被叫作“拐把炕”。

满族火炕--弯子炕

满族的火炕是独具特色的。如果你走进黑龙江或嫩江畔满族人聚居村落里的传统老屋,可以看到满族人在西屋居室内环南、西、北三面墙砌成的连炕,这就是著名的“弯子炕”,因其于西端有两处折曲,故名。不过清代民间的西炕,即已经退化为主要用来通烟火的窄炕,以便为地上活动留下更多的空间。火炕是满族先人冬季赖以生存的重要设施,不仅睡卧其上,而且饮食和许多日常活动皆在炕上进行,因之关于它的记载于文献中每有所见,例如宋人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即有:“女真… …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直接记载满族先世女真人早期居室火炕形制功用的最早记录。及至金人建都后,这种形式也未曾稍改,宋人张汇于其《金虏节要》中也同样写到“金主所独享,惟一殿,名曰乾元殿。其殿也,绕壁尽置大炕。”可见金代的宫殿建筑仍然局部地保持着女真民居的旧俗。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民间自不必说,即便宫廷亦相袭如旧,沈阳故宫清宁宫、北京紫禁城坤宁宫的弯子炕,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满族建筑的本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是满汉文化融合在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清以降,有关火炕的记载则愈见其多:“屋内,炕皆三面。”“屋内三面皆炕,烧之室自暖。”“一室之内,炕周三面,温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西、南、北土床相连,曰 字炕。虚东为燃薪地。西为尊,南次之,皆宾位也。”“室内多采卍字炕式,中空通烟火,则室内自暖。”

满族火炕--弯子炕

从民族文化心理上讲,满族贵西,以西为神圣,故居室以西屋为上,火炕以西炕为贵,祖宗板供在西墙上,家中人不许坐卧于西炕,只有来了客人,才请至上面,但有许多禁忌,如“有丧服者不得坐,食犬肉服犬皮毛者不得坐”。如今生活在贵州的清代驻防军后代的满族人尚保留着以西炕为贵的风俗:“房屋格局为正房两间,两侧各有厢房一间,正房开南窗和西窗,里屋有三铺火炕,状如`匚'。以西炕为贵,家中来客住西炕以示尊敬,北炕为大,家里长辈住,南炕为小。”而与今天黑龙江畔满族人的习惯完全相同:“满族人的住房,一般是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也就是西间)是卧室,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贵客,可请在西炕住,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的姑娘、媳妇可住南炕。”此一做法与别处满族“西炕为贵”、“南炕为大” 、“北炕为小”的记载大相径庭,除了前举《绝域纪略》、《柳边纪略》、《全辽备考》、《龙沙纪略》之外,尚见“满族传统老屋室内里间北、西、南三面围炕,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西炕为尊,供神、祖,来客禁忌坐西炕。”其所以如此,应当是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使然。

关于满族炕的称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或曰“卍字炕”、“卍字炕”、“万字炕”、“蔓字炕”、“蔓枝炕”、“蔓子炕”,有的甚至称作“曼子炕”等。实际上,上述叫法皆是误称,当系“弯子炕”(即“拐弯的炕”)之讹,满语称火炕为“牡当阿纳罕”,满文书作mudangga nahan(为排版方便,本处满文采用国际通用的罗马转写字),其义正为“弯子炕”(其中“牡当阿”义为“弯曲的”,“纳罕”义为“炕”)。所以,满族炕的正确称谓应当是“弯子炕”。

满族火炕--弯子炕

对于“弯子炕”之所指,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专指西炕,如:“满族住宅正房内有西炕,名为万字炕。万字炕是由南炕和北炕连接的小炕,其中作为火道的通路。”、“蔓子炕(wànzikàng),连接两铺大炕的靠山小炕。”“屋内设南北大炕,俗称连二炕,长与房等。连接南北炕的是`万字炕'。”等。另一种说法是全指三炕,除上举《龙沙纪略》、《黑龙江志稿》外,它如:

“蔓枝炕,亦称`万字炕'、`转圈炕'、`围炕'等。于室内南、西、北三面设炕相连,成`匚'形。”“神殿之西间有炕,名为 字炕,实则`П'形之砖炕也。”“满族卧室的布局,最大的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这种炕也叫蔓字炕、` '字炕。”“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形火炕,称为 字炕,又叫`万字炕'、`蔓枝炕'、`转圈炕'、`拐子炕'”等。我们认为,以个体位置分,则可曰南炕、西炕、北炕;以总体形状称,则曰“弯子炕”才更为符合实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