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谭》

 金同书屋 2016-04-10

它与《草根谭》异曲同工,集成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又与《沉思录》殊途同归,表达了对天地、社会、人性的[草根式]关切。《草根谭》文辞清新自然,思想耐人寻味,是文坛新锐宿正伯继《我读<冰鉴>》、《道不尽的<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

折叠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卷一品性·修身

堂堂正正做人乃快乐之本。

卷二处世·出世

佛之真意,乃在快乐;佛之高处,乃在悟得佛非出世之法。

卷三感悟·随想

美丽而遗憾即此世界,作茧自缚即此人生。

卷四道德·教化

人悉有人性、神性和兽性,故有堕落与升华。

卷五天道·中庸

若说宇宙间有大义,无非两个词:正义与均衡。

卷六宇宙·时空

在无限与无限之间的有限,便是我们所感知的真实。

后记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序言

屋之将倾,根基先坏;人伦将失,道德先颓。道德衰败,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常言:世风日下。日下之世风,在现代社会都有哪些表现呢?轻则迷茫,稍重则颓废,重则堕落,益重则人性泯灭。病症虽深浅不一,病因则无外乎三:为恶无所顾忌,为善缺乏依据,修身没有动力。再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亦可得三:一则现代文明无敬重之心,二则现代人生失生命导向,三则现代教育离人性根本。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所赖以构筑的人文根基必存在一些哲学上的漏洞。是故,余返而求诸古圣先贤之书籍。

五柳先生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此亦吾之谓也。读书十余载,会意之处不少,精辟之见浑无,每自喟曰:"浅尝辄止不学无术!"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问虽不够,襟怀并未因之稍减。见有痼疾,则思除之,思有所得,则欲遍告天下悉知!纵杯水车薪,裨益社会甚微,然亦拳拳之心也。若能为道德大厦之重构添一石一砾,其乐也融融哉!

折叠编辑本段书摘精选

堂堂正正做人乃快乐之本。

1、我有四不原则:不卑不亢、不褒贬人物、不妄言是非。

2、平等待人,方可不卑不亢。极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很难。我看见许多很有学问,或很有能力,或地位已经很高的人,犹不能免,心甚惋惜之,此器量不足、根基不厚也。

凡世间任何一个人,都是历经十月怀胎、痛苦分娩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经过若干年成长来至我们面前,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丰富而艰难的历程,因此,我们应该对每个来至我们面前的人心存尊重。无论大人物,无论小人物,无论学者高官,无论农民商人,无论妓女乞丐,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世上,都得到过关爱和温暖,都背负过父母亲人的期望,都享有过童年,都憧憬过幸福生活,生活最后让有些人得享尊荣,让有些人堕落社会底层,但为了我们最初的平等,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过程,我们应当对每个人保持人格上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

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不卑很难。因为生活的磨炼终究会挫伤人少年时的锐气,而且为了生活,为了出人头地,往往不得不对某一群体的人毕恭毕敬。摆脱这种心理的办法,一是无所欲求,做到"人到无求品自高";一是刻意留一身傲骨,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有最后的底线,靠自身境界的提高,达到处世平和而洒脱的境界。

相对于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难。"打叫花子骂穷人"是一般暴发户的普遍表现。往往越是对达官贵人卑躬屈膝者,越是对不及己者趾高气扬。"亢"的来源有二:一是优越感,一是自卑感。我见过许多来自沿海大城市的同学,就因为放不下自己的优越感,所以对来自边远省份或农村的同学打心底里藐视;又见过许多名冠当代的学者恃才傲物、性格怪僻。我见过许多公务员,就因为感觉自己大材小用,整天不得不看上司脸色行事而产生自卑,转而把这种自卑发泄在基层人民、基层官员身上,只要逮着机会,必定把清洁工、服务员或老实巴交的农民训斥一番;又见过许多看门房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公车司机在他们能够颐指气使的田地里咆哮张狂。每当看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就不禁感慨:"多大材,多大用。小人不可使得志啊!"这样的品性,已经使你的器量、能力大打折扣,再聪明、再能干,又有什么用呢?终非栋梁之材啊!

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周围人,我发现,堪做栋梁者凤毛麟角。很多人很有才华,很有学问,很有能力,很有气魄,可惜只是做不到"不卑不亢",便使他堕为二流人物!所以,我把是否不卑不亢列为人品高下的第一准则。

3、不褒贬人物,可以养德,可以避祸,可以获世人尊重。人人行之,亦可斩流言飞语之源。

4、不妄言是非,因为是非皆难定。一则事物错综复杂,是非对错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当世人都对某人某事某理论某制度诋毁有加时,自己岂可人云亦云?二则我们自身的境界究竟能有多高,可否拿自我的心境当作世界的标尺?别人的境界又能有多高,权威泰斗的判断就一定能作为天平的砝码吗?尤其是对历史伟人的评价,不处当时境况的我、不是伟人自身的我、不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我,能对他们的历史行为横加指责吗?乃至对千夫所指却依旧合理存在的事物,不研究其合理因素、不亲身体验其存在根由、不切实考察其实际结果,可以对其妄论是非吗?

所以,我们对人对物,都不应抱先入之见。慎重、超脱、虚怀若谷,然后可以去了解世界。

5、圣人是敢于讲真话的人,所以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敬鬼神而远之";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庄子梦醒,不知自己蝶耶,人耶。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学者、政客就虚伪多了。

6、夫子直言,以其无所失焉。

每次重读《论语》,都有新的感受。

未读之前,在圣人的光辉笼罩下,在对哲人的崇敬下,以及在对中庸之道历史性的误解下,想当然以为夫子乃谨言慎行、出口皆留有许多回旋余地的人。然而纵观夫子之言,真性情中人也!直言不讳、爱憎分明,指点之间、风流百态,真洒脱纯真、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之人也!

夫子因何敢于放肆直言,盖于个人利益无得失之虑也。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们不敢讲真话,就是因为我们于个人利益有得失之虑啊!

7、凡事秉公心而为者,无私无愧,无惧无忧,无怨无悔。

8、父亲对我说:"人生在世,千万别占小便宜。占小便宜者,吃大亏;占大便宜者,吃小亏。不斤斤计较者,都是厚福之人。"

我笑着回答:"大算计小算计,都是算计。我不算计。"

9、人常说:"此人有厚福。"

厚福,并不是天赐之福,而是"因厚道而得福"。

世人往往把一个"我"字看得太清,把一个"钱"字看得太真。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10、归宿不需去找,它始终就在我们心里。没有对人类丧失信心,就始终不会丧失精神家园,何来丧家狗之说?

51、漫步丛林,夜色如水,你可曾感到一种神秘的气息?一种圣洁、轻灵、让人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真的是一种无限的神往。你不禁要感叹自然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那月光、那雾霭、那轻纱、那汩汩流过的

小河,如梦般迷人,如水般清澈。呵!我多想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分明是我的源头,也必将是我的归宿。

当你面对瀑布,当你临风大海,观银河倒悬,听惊涛阵阵,你可曾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一种对宇宙的景仰,对存在的膜拜,对万物不虚的感激。你不禁要问:我是谁?我何以如此幸运,得以听之为声,观之为色?

你不禁要手舞足蹈,涕泪飘零,仰天高呼:苍天,我何其幸也!

这样一种油然的情绪,今我有之,古人有之,远古之人也必当有之,而未来之人又何尝不会有呢?毕竟,春秋日易而风花雪月不易,人事或非而壮丽江山不非,面对堪敬之景谁能不敬?

所以,宗教情怀万古皆然。你可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你可以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可你不能不为宏伟、壮阔、幽静、纤小的一切所感动。你可以拼搏,你可以创造,你可以兢兢业业地在人海中为了理想而奋

斗。可在月圆之夜,清辉如昼时,你又何尝不会徜徉于一种缥缈、永恒的世外遐思。生命并不是绝对理智的,认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浪漫时所感与冷静时所想有时是完全倒错的。你尽可以科学地看待这个世界,却不妨碍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甚或神秘之情。

情绪,通灵之物所感也,不受学识所限,不受所处社会形态所限,见之于目,得之于心,来之如雾,去之如风。人为四灵之首,见天地而思源,观四季而知法,冥思而有得,恍然而若失,则自然而生宗教情结。何必

愚昧所得,何必压迫所得,何必恐惧所得,何必剥削所得?固然四者皆为宗教之源,然对自然生而有之的神秘、敬畏之情绪,亦足堪与其同列焉。而且,就起源而言,此种宗教的情感起源当与人类对自然之不解、恐惧同时,而尚在压迫、剥削之先;就持续之久而言,当更较其他四者为远。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对各种神话的一一打破,所有导致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知识根源都将消失。彼时,人类对自然之向往,心灵对宇宙之感激,身处高层次社会之幸福与怅然,将成为宗教存在与发

展的唯一理由和源泉。当然,彼时的宗教恐已有质的改变,它将更多地以心灵寄托为主要形式,或者只留下一些清纯的情感而已。这恐怕也是宗教与科学之争最终所能保留的唯一外衣,但却必将因此源远而流长。

52、与妻子在小区花园闲坐,有同学来访。三人谈起昔日校园生活,不觉间已是半晌。阳光照在夏末初秋的菊花上,散射出熠熠光彩。

同学指着一朵花说:"老宿,你说这朵花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

同学笑道:"花,是由阳光、水分、土壤构成的。为何阳光、水、土壤,竟会成为绿叶红花?绿叶红花未成为绿叶红花时,世上本无此花,这花究竟是怎么由无到有的?从哪一刹起,花来到世界?有没有一个临界点

,此刻之前无此花、此刻突然有此花了呢?"

我更不知从何说起。

同学接着道:"我,又是从何时起,意识到'我'是我的呢?是在妈妈肚子里就意识到了吗?没有这个印象。是在出生的那一刹吗?虽然睁开眼看到了世界,可有谁在此刻意识到是'我'来了呢?小手乱动,扯开嗓门儿哭,知道痛,知道饿,可就是没有意识到我是'我'。甚至到两三岁牙牙学语时,也不曾留下什么记忆,虽然口里在喊着爸爸、妈妈。"

我还是不知从何说起。

同学继续说:"我们对儿时的记忆一般都在四五岁以后。那么,从前的事没有记忆,是因为我们脑子发育不成熟,还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我的事情?可到后来,我们的确都知道世间有个'我'。'我'来到了世

间,一旦意识到'我'和他人的区别了,就想甩都甩不掉了,怎么都不能离开'我'来认识这个世界了。那么,同样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在那一刻,'我'的概念生根了?"

我说:"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吧?不可能是突然觉醒的。"

同学反诘道:"这逐渐又是怎么回事?逐渐,必有个开始的一霎,何时开始的?逐渐,必有个量变引起质变的一霎,何时质变的?为什么我们会不知不觉间意识到这个身体所承载的就是'我'呢?为什么'我'和我

的身体是不可分的呢?"

我笑道:"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很有意思,你继续说。"

同学说:"我看到自家院子里的小猫跑来跑去,不禁沉思:它有没有'我'的意识,有没有'我是猫'的意识?它吃,它抢,它护。可是在做这些动作、实施这些行为的时候,它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是纯属

天性,还是知道那食物是'我'的?如果说,动物从来没有'我'的意识,一切只凭天性而为。那么,没有意识到'我之为我'的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我说:"我曾经看到《读者》上有一篇题为《像猫一样活着》的文章,作者羡慕猫儿无忧无虑、无所牵挂的自在生活。里面有些话,记不太清了,大意是说,对猫儿而言,刚刚发生过的不快,不会记在心里,明天的

日子怎么过,它从来不想,过去未来在它的生命里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它不忧伤、不焦虑,随时随地倒头便睡,且睡的姿势千姿百态,身体的造型似乎只顺从一个原则:舒服、自然。"同学说:"往者不留,来者不冀,已去不悔,未至不忧。多少人苦苦追求的境界,在猫儿身上竟是如此天成。我们人类之'苦',说起来都是源于一个清醒的'我'啊!"

我恍然大悟,说:"谢谢指教。原来在这里等着。"

妻子在旁一直默默听着,此刻插话道:"对人类而言,要理解没有'我'的觉醒却又鲜活自在充满朝气的生命状态是多么费神啊!"我说:"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只有人会感叹老之将至,只有人会每念及生命短暂就思绪万千。植物生长死亡皆随意自然,昆虫一朝一夕的生命都从未觉短暂。动物被宰杀时撕心裂肺的哀号是出于痛与恐惧,还是出于'我'将离开世界之悲愤呢?从它们自然死亡时的从容,我猜想多半是由于恐惧。佛门三法印之一,即是'无我'。学佛之人,首先需从证得和体会'无我'入门。可是,'无我'时靠谁来体会'无我'呢?怎样才算得上是'无我'状态呢?我们总以为'无我'时,'我'就不存在了,可猫儿'无我'时,猫儿不在了吗?猫儿没意识到'我是猫'时,猫儿不是还在蹦蹦跳跳吗?昆虫'无我',昆虫不在吗?所以,我们的精神追求

可自大自然获得答案。人类的问题就是太进化了。"

妻子说:"很有意思。这倒让我想起另一桩公案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只有人类是惯于自相残杀的。狮子、老虎、狼、鳄鱼足够凶猛残忍,但却并不谋算同类。为什么呢?我一直想不通。现在看来,恐怕也是因

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认识到这个身体是'我'了。有'我'就有'他',有了'我'和'他'的意识,就有了私心的根源,就有了戒备和怀疑。于是,只有我们人类会在周围都是同类时依然保持高度警觉,活得无比辛苦。老虎虽凶猛,但它的世界却是简单的。"

同学笑道:"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寻求一个圆满的答案。你们俩可要

小心了!不要双双遁入空门。下次见你们时,说不定在哪个名山古刹了。

"

"哈哈……"我笑道,"我真正抱守的,乃是中庸之道,怎么会遁入

空门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