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牛市一定要经济很有起色的情况下才会有,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建立资本市场也才20多年,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也还在初小阶段,人们这种天经地义的认识来自市场的实践和经历,也无可厚非,问题是,面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是不是真的就如此被动呢? 把股市简单当作经济的映射系统,显然是拿神器当日常用具了,而且在中国,它甚至连个映射系统都不是。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除了互有映射,还有彼此平衡的作用,如果不能,那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体系,实体经济还可以的情况下,它都能拉着你下坠,实体经济如果真的步入滞涨和衰退,那就简直变成共振加速器了,可惜中国的资本市场,当下正是这样一个玩意儿。 今年美欧经济都还在复苏和开始增长的泥潭里蹉跎,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其实把整体经济压的很沉重,但是美欧的资本市场却表现不俗,根本上,美欧基本都是内向型经济为主,经济要发展,内需是第一拉动力,而内需是需要民众的消费和信心来支持的,这种预期,从资本市场内部体现出来,和实体经济形成了一种制肘式的平衡,所以尽管各种经济问题不断,资本市场还是能够有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加上长期以来,这些市场一直是重视回报和股价的合理定位的,所以整体市场的在涨升的背景下估值水平并不过分。 中国就不然了,中国经济是严重的外向型依赖,另一条腿则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政府主导的投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了,外向型依赖,也基本到头,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被中国也基本消费的差不多了。 一直以来,中国不是那么很有自知之明,过去因为见识不多,对自己认识不足也就算了,今天已经能够行走世界,纵横上下都知道了过去不了解的种种,还是不能清醒的给自己定位,实在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中国的腾飞,是要打个大大的引号的,因为不论是内力还是外部的拉力,中国都是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大大的外力,也就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知识积累,这是中国过去三十年所享受所消费先进文明给予的最大的红利,在中国闭关自守,举国荒唐的三十年里,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和积累,对落后的中国而言,不啻为一颗颗重磅的原子弹,不需要什么技术研发和积累,直接拿来主义就可以立竿见影;如家电业把人家整条过时的生产线引进,就可以够饥渴的市场兴奋很久了,而发达国家突飞猛进的生产力发展,也需要大市场的回应,中国的优秀在于勤劳,愿意去学习,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推求高度,这是相比同样落后的其他国家很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成为生产力大发展进程中最受益的发展中国家。 但中国从来不是生产力爆发的原创国,中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也没有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什么发自内部的需求和重视,复制式发展严重影响动脑创新的培养,而对爱动手又不计劳力辛苦的人来说是可以成瘾的,只是在先进的外部世界没有新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之前,没有更大的需求拉力维持我们的跟进速度之时,这个勤劳国度的人大抵就没方向了。 中国股市的不能自救和其目前的经济结构关联度很大,因为实在在各方面都不能形成相互制肘的应对关系,只有投资拉动还有关联,只是它的力量越来越小了;当中国开始真正成为内向型拉动经济的架构时,这个糟糕的状态,才可能会改变。 当然,如果一个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体,配上一个以融资为主,一个一级市场无风险,二级市场无底线,定价估值体系紊乱的资本市场,怕也是要配合不好的,对于正在艰难转型的中国经济,股市的改制,真是刻不容缓。 在我看来,经济转型,发展内需拉动为主,建立一个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是至关重要的,远大过城镇化的意义,过去的十年,让房地产有投资属性,同时弱化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正能力,是执掌国家大方向操作者所做的最大的错误,否则转型并不会那么艰难,让房地产有投资属性,只能带来社会营运成本的恶性提升,压缩消费需求,引导资金向无创新能力的产业聚集,而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不断创造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却在扭曲的制度下不断萎缩,这一荣一枯,把国家经济前景推到一个前途暗淡的境地里,尤其到了现在,外需拉动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问题就凸显的更加明确; 房地产市场根本没那么复杂,这些年的争论如汗牛充栋,其实都是废话,只要赋予房地产投资和投机属性,就如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它将永远有无数条理由上涨,直到彻底摧毁一国经济为止。任何一个投资市场,失去风险与回报的正比关系的,最终都会出大问题,可曾见过买房会有大标语警示买家:房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 股市就不然了,因为它有风险与回报的正比关系,操控得当,就可以引导资金去做社会发展正向推动的大事业,这是资本市场的设计师最伟大的贡献,通过风险与回报的制衡结构,在法制严明,执行有力的前提下,就像一个推进器,自觉自动的为社会创造出一个个蓬勃动力的新兴生产力。 |
|
来自: zhengZwang > 《二月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