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心理】伴侣间的共同人格(下)

 长沙7喜 2016-04-11

声明shengming

本文资源转载于“经典精神分析的博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合作!

本文来自张天布、郝滨二位老师联袂主讲的【上海首届精神分析取向系列培训】第八次集训晚间公开讲座。在讲座中,郝滨老师以《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郭靖、黄蓉为线索,深入浅出的解析了伴侣间共同人格的形成过程。专业、生动而且很有趣味性。

  

主讲:郝滨老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嘉宾主持:张天布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蓉儿初遇靖哥哥

 

郝滨:黄蓉郭靖两个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关系?从第一次见面到后来一起生活,反差如此巨大的两个人,从初遇就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并且后来走到了一起。


       郭靖初见黄蓉的时候,还不知道黄蓉是个女孩,但是无意识的,对黄蓉就很友善。我们有没有人看过这部小说,记不记得两个人一开始怎么认识的?

 

听众:看过,看过……

 

郝滨:不同的版本认识的,是不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文艺作品,《射雕英雄传》被人翻拍了好多遍。电视连续剧有几个版本,电影也有好几个版本。金庸先生的原著里面,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发展线索,描写的非常好。原著里面的郭靖,受了铁木真的指派要去刺杀大金国的六王子完颜洪烈。有做人体炸弹的意味,孤身一人,去刺杀其他国家的政府要员。


     郭靖初闯江湖,遇到了一个“小叫化”:初次相遇时,郭靖正在张家口家的一家饭店里吃饭。他要了点儿面饼,要了点儿牛肉,然后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一手抓着面饼,一手抓着牛肉,正在吃呢,听见外面他自己骑了匹小红马叫,限量版跑车的防盗系统叫了。(听众笑声)于是他就出去了,一看外面,一个“小叫化”在那偷馒头。那“小叫化”满脸抹得都是煤灰,十个手指头也是脏的,手里拿一个馒头……


      郭靖吃饭那家饭店的伙计不让了,让“小叫化”把馒头放回去。这“小叫化”把馒头放回去了。放回去之后馒头上5个黑手印,这伙计一看,这馒头卖不出去了,愤怒了,挥拳要打这个“小叫化子”。这个“小叫化子”是谁呀?黄蓉,这“小叫化子”是黄蓉。此时,郭靖一看见“他”,觉得太可怜了,赶紧就拦着,说:“别动粗,算我这桌,我请了”。一会儿无论是微信付账,还是支付宝,我来付账。(听众笑声)然后郭靖拿起这个馒头,就递给了这个“小叫化”……

                             

2、投射可能传递,也可以不被认同


      郭靖当时把这个“小叫化”在内心当中,放置到了一个什么位置上?郭靖把“小叫化”放置到了“可怜者”的位置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是完全现实的互动。在这个的现实的互动当中,有非现实的部分。


      他把这“小叫化”放到了“可怜者”的位置上,这个“小叫化”认同了这个放置吗?我们要知道,发生投射性认同的时候,一方会有投射,另一方可能会认同,也可能不认同。“小叫化”拿过来这个馒头之后,没有认同自己是个可怜虫的角色。“小叫化”说这馒头做的不好,一看,旁边有只狗,就说:“可怜的小家伙,给你吃吧”,“他”把馒头扔到狗身上去了。我们知道投射是怎么传递的了吧?就是这样传递的。把我们不认同的角色,又扔到了外面去。看似这一次的投射性认同,当时没有被认同。但是两个人的现实关系发生了连接。为啥?这“小叫化”不走了。郭靖转回头去,要继续吃饭,人家“小叫化子”跟上来了。


      郭靖——郭大侠在继续吃饭,“小叫化子”在后面跟上来了,站在郭靖的后面,看着他吃。把郭靖看的,不好意思了。郭靖说:“你饿了吧,那我请你吃饭”。“小叫化子”做了一些试探:“那我吃什么,你都会付账吗?”郭靖说:“行,你吃什么我都付账”。说完后,郭靖一拍桌子:“再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郭靖这个人不错,这个人觉得什么东西好吃,就请人家吃。他试图把自己所认同的蒙古文化部分,放置到两个人的关系去。这个女孩——“小叫化”,当时又没有认同。这女孩做了什么呢?这女孩说:“哎,别忙着吃肉,我们先吃果子。”一开口,人家“小叫化”要了四鲜果,四干果,两甜酸,四蜜饯。就这前菜,严重违反八项规定。(听众笑声)网上有人觉得他俩不般配,这是自然的现象,你看生活习惯有如此大的差异。

 

 

3、潜意识中的亲切感


      小叫化要了几样果品后,又要了一大堆的下酒菜。然后开始吃饭,她每样只吃得不多,就开始跟郭靖在那里谈。我们表面上看,一层的投射性认同没有发生作用,但是另外一层的投射性认同,可能正在发生作用,投射性认同,往往是多层的。彼此间发生投射性认同,也一定是有潜意识的因素的。


      饭店的伙计觉得这个郭靖傻,你第一次认识人家,花这么多钱请吃饭。人家一下子点了那么多的菜,明显这是宰你呀,对不对?这样的事情放在江湖上讲,这叫杀熟,况且你们两个人还不熟。为什么,郭靖为什么就愿意请她吃饭?表面上看天性豪爽,另外心底里还有别的东西在。“小叫化子”一开口,郭靖一听——金庸这段描写的非常好,一听是江南口音。郭靖哪里人呀?他生在大漠,长在大漠,但他母亲是浙江人。并且郭靖的重要的客体当中有没有江南人啊?江南七怪是他师傅吧,也是江南人。所以郭靖对江南口音的异常熟悉,无意识当中产生了亲密感,这样他愿意花这么大价钱请着人家吃饭。


       吃饭的过程当中,“小叫化子”跟郭靖高谈阔论,谈吐非常的隽雅,谈起了江南的风土人情。这都是郭靖的老祖宗生活的地方,他爸爸生活过的地方,他没有去过的。所以他一边听着,表面上是暗暗称奇,觉得看你穿的破衣烂衫,没想到你这么有学问,其实内在的潜意识在发生着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4、投射了缺失的部分


       郭靖也跟她说自己的事情了,说这一些男孩子好玩的事情:在草原、大漠如何去捉雕、捕狼、打架……这些也都是黄蓉所没有体会过的。黄蓉生活的环境:桃花岛经济开发区,接触到的都是哑仆。她爸爸黄药师用的的都是一堆仆人,刺聋刺哑的仆人,她哪里接触过这些……


       所以说,现实当中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发生着互补,同时潜意识当中也在发生着互补。投射性认同,有时候我们往向外投射的是自己难以耐受的部分,还有些时候,我们往向外投射的是什么?是我们缺失的一部分。


      那个小黄蓉受了这个照料之后,受用得不得了。两个人在一起谈一谈说菜凉了,不好吃。郭靖说:“撤下去重热。”黄蓉说:“不要,现在菜冷了,再热就不好吃了,叫他们重做。”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很多需求的孩子——人家根本就没管什么光盘行动,什么不要浪费,不要铺张,一律不管。


      她就要着完全满足的一顿饭,这有点像个孩子,不管否吃得下了,都要的那种感觉。黄蓉缺什么?黄蓉的爸爸有很多的技能,是个名牌的武术大家,有很多的技能教给她。但是这个父亲在照料她的时候,有时候态度难免粗暴。


     你看黄药师的性格,他的学生淘气,把他的书偷走了,他干了一件什么事儿?他没能惩罚那到淘气的学生,迁怒于人,把没淘气那些学生的腿给打折了。从性格上看,他能对黄蓉这么包容吗?不能的,不可能对黄蓉那么包容。


      黄蓉为什么打扮成“小叫化子”逃出来?在桃花岛上,小姑娘闲着没有事情做,去跟人家玩去了:岛上囚禁着老顽童周伯通,她去跟人玩一玩。她父亲生气,骂她了,把她骂出来了。那郭靖身上有什么?郭靖在这一段对待她的时候,体现了她父亲性格当中缺少的那一个部分。这部分让她体验到了,所以她愿意跟郭靖交往。


      这种交往还在继续,彼此间的吸引力大得了不得。不一会儿吃完了饭,两个人要告别,郭靖站在那里目送她。黄蓉被冷风一吹,一缩脖。郭靖看见了,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脱下来,披在她身上了。这个对待的过程了不得,饿了有饭吃,有人打你时我来保护你,你冷了有衣服穿,那是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啊,足够好的妈妈呀。(听众笑声)


5、情感缺失的弥补

 

      推食以食之,解衣以衣之。黄蓉这下不走了,旁边还有一个酒楼——长庆楼,我现在又有点饿了,我们再去吃吧。


      他两人刚吃了19两8钱4分银子的饭,能饿吗?有好事者算过那顿饭多少钱,按照当时的银价,折算成米价,然后再折算成金价,再折算成现在的购买力。两个人,就那第一顿饭,花掉了14000多人民币。(听众笑声)就看这数字能饿吗?不饿为啥还要一起再到另一家酒楼继续吃饭去?另一个地方饿,意识的层面和身体的层面不饿,潜意识中情感缺失的那一部分,需要补偿的那个部分饿。


      黄蓉感知到了苗头了,这个人能给我。然后提出来,两个人到了另一个大酒楼去。这回黄蓉没有乱叫酒菜,只要了4盘精细的点心,要了壶龙井茶,两个人又开始坐在那滔滔不绝的在那谈论一阵儿。


      谈了一阵黄蓉发现,郭靖特别喜欢自己的马,于是又把郭靖的马给要走了。你看这个妹妹,当时马上就换了行头了,穿着皮草,开着跑车就走了……(听众笑声)这次初识,两个人的关系建立下来了。

 

6、关系中的外显和内隐

 

      所以我们在看一对情侣时,觉得两个人表面上合不合适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人潜意识当中,肯定有“钩子”在那挂着呢。


       有些咨询师,看到人家伴侣来到咨询室里来。一听,人家整天打得头破血流,或者整天吵得翻天覆地的,就有些担心。担心两人吵黄了、打黄了。其实,那些吵黄了、打黄了的人,是单独到你这里来的。那些没吵黄、没打黄的人,才跑到这里来做伴侣治疗。

   而且我们还是需要目标中立和关系中立的,未来人家两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关系,选择是分手还是继续在一起,那也是人家两个人,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而做出决定的事情,那不是我们所做决定的事情。


我就说直觉上的担心,一看到看人家夫妻两个人吵架就担心。一想,中国有句话”劝和不劝离”,就在担心人家两个人的关系会怎么样。其实,有些时候我觉得大可放心,两个人一起既然到你这里来了,表面上呈现的是一方控诉另一方,或者两个人在表达着冲突。在潜意识当中,还是本着解决问题来的。两个人当中一定有什么“钩”,在那个地方牢牢的挂住。


黄蓉揣走了郭靖两锭金子,要走了郭靖的“跑车”,穿走了郭靖的貂皮大衣,走了……(听众笑声)会一去不复返吗?不会,她不像我们微信上的好多伙伴,领了你的红包,就跟你说拜拜了。有的时候甚至拜拜都没有,就不敢露面了,黄蓉没有这样做……。

 

7、相互间潜意识中的互补性

    

      黄蓉后来再度露面的时候,重现的潜意识相互间的互补性更强。黄蓉再一次露面的时候,换了打扮了,不是一身叫花子的打扮了。这一次,黄蓉穿了一袭白衫,金环束发的就出来了。和郭靖再一次见面,这回见面,又发生着彼此间潜意识的交流和互动……


       郭靖对黄蓉说:“我以前一直叫你黄兄弟,这回你变成了这么漂亮的小姑娘,我叫你啥呢?叫黄贤妹吧。”黄蓉说了一句原话说,你别叫我黄贤妹,你叫我蓉儿吧,我爸爸就是这么叫我。所以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的潜意识的互动,有假设还要有证据,人家的原话可以作为证据。此刻,在黄蓉内心当中,是何等的亲密感,希望对方用爸爸对自己的称呼来称呼自己。在那个时候,潜意识当中的投射性认同正在发生,投射郭靖做为一个,能够弥补现实中父亲的不足部分的角色。


接下来,郭靖有没有认同?郭靖也是有认同的:前一段时间请黄蓉去吃饭,黄兄弟点了那么多好吃的菜,这个人品味不错,属于美食达人级别的。(听众笑声)投射性认同,别人投射出来一个角色,认同者以什么方式认同?TA可能以对方:尚未言说的,潜意识当中期待的反应形式去反应。


郭靖从包里边,砰,掏出一包点心来,递给黄蓉。这点心真是郭靖专门给黄蓉拿的,在赵王府顺手拿来的。精细点心,他觉得黄兄弟没吃过,给黄蓉带过来的。结果呢,已经都压扁了。郭靖把点心给黄蓉递过去了,他说:“我给你带了包点心。”结果一看,点心已经都压扁了,不能吃了!郭靖一边说:“不能吃了”,一边就要往湖里扔。人家黄蓉一下子就把点心拿过来说:“别,我吃。”然后黄蓉吃了几口,眼圈就红了。黄蓉红着眼圈,从怀里面掏出丝巾,把点心包住了,并且说道:“我留下慢慢吃。”黄蓉缺吃的吗?不缺吃的,几个压扁了的点心,她为啥要包起来呀?留住这份感情和关爱。我们看她的自己的语言,她说了一句话:“我从小就没有了妈,从来就没有人这么惦记过我”。


      


在这里面,潜意识当中的互动和补偿,在另一个方面替代了母亲角色不足的感觉。五大三粗的汉子,未来的郭大侠,在这里一方面对于人家来说,既弥补了黄蓉的父亲性格当中不足的那一面,另一个方面也弥补了黄蓉从小缺失的那种母爱。郭靖未来照顾他的这位蓉妹妹,照顾的确实是很细心很细心哦!


      那我们就说,我刚才讲的是郭靖对黄蓉,那黄蓉对郭靖呢?她对郭靖起到了什么作用?伴侣间如果关系能够维系下去,很多的潜意识的互动是相互的。两个人可能在相互间,弥补着对方的缺失,或者是在承载着对方的某种伤痕。


      郭靖缺啥?郭靖的父亲死得早,郭靖缺少一个父亲。后来也有人替代他父亲的角色,你比如说江南七怪教育了他,甚至他的母亲也会跟他言说一个父亲,多么忠义的一个父亲。通过这样的现实互动中,郭靖会内化一部分父亲的角色。同时,在他后来的成长过程当中,黄蓉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起着类似的作用。黄蓉除了弥补郭靖的母亲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和性格方面的不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起了父亲的作用。

   

8、通过心理机制,形成伴侣间的联合特性


       黄蓉吃完了郭靖的点心,说:“我给你唱个曲儿吧。”就唱了一段曲子。郭靖听黄蓉唱得好听,不懂什么意思。黄蓉说了一句话,说一句什么话?这个曲是辛弃疾,辛大人的曲子,我爸爸说辛大人是一个好官,我们北方沦陷了,岳爷爷他们都给金人害了,现下只有辛大人,还在意图收复失地!


      郭靖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后来怎么成为了郭大侠?那个时候,他和蓉儿刚认识的时候,他还不是郭大侠呢。他对这个如何去爱国爱民,如何去义守襄阳,还没有这个打算过。当时作者金庸就写了:“郭靖虽然常听人家说起来金人的残暴,掠杀百姓,但终究自小生长在蒙古,家国之痛在他并不深切!”这一句话,已经道破了两个人的互补性:到后来,你看两个人同闯江湖的时候,郭靖的那位蓉儿,一步一步的陪伴着他,提升武功增加他的硬实力;获得武穆遗书,学习兵法;最后陪伴着他去义守襄阳,两个人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关系模式。


      这个关系模式是什么呢?在彼此互补着对方缺失的部分的同时,促进着彼此之间的人格成长。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共同的人格。例如郭靖、黄蓉之间的共同的人格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直至竭尽所能去完成共同生活目标乃至大的理想的一种人格。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这个伴侣之间的共同人格,是通过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形成。形成一个伴侣之间的相处模式,形成了伴侣间的一些行为特点,形成了伴侣间的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情绪反应方式。也就是伴侣间关关系里的一个联合的,共有的特性。


那么这些特性是通过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你比如说这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所说到的相互间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


由此可见,伴侣间的共同人格的形成过程,是通过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内摄的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摄了的,父亲和母亲缺失的部分,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系中的双方,彼此间在弥补着对方内摄的那个客体的缺失感的同时,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合体。这个紧密的联合体,以一些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了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新的模式,蕴含着两个人之间共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方式,这就是伴侣间的共同人格。这个共同人格起着什么作用呢?我们看郭靖和黄蓉,他们各自都有丧失的和缺失的关系,借由这两个人的伴侣关系,去弥补了缺失的关系或者延续了他们已有的关系。同时也促进彼此的改变,使对方的人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变成了两个人更适合在一起生活的这样的两个个体。


9、伴侣间共同人格的功能

 

彼此间相互的心理机制的使用,对双方的人格发展,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用着彼此内心期待的那种方式去对待彼此。使双方在关系中,对彼此内心缺失的部分有所补偿。


然而,当内心的期待不被满足的时候,两个人之间会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作为咨询师,在伴侣辅导中,会去探讨伴侣之间发生的现实互动,以及通过现实互动,所呈现出来这个共同的特性。


我们咨询师在与伴侣工作时,需要识别相互发生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我们咨询师需要做的是两个人之间的观察性自我的角色,起到观察性自我的作用。


我们去帮助关系的双方,意识到,关系当中没有意识到的部分。例如:这一次,黄蓉想吃四鲜果、四干果,两甜酸,四蜜饯的需求被满足了。靖哥哥对蓉儿来说是好的。明儿,如果蓉儿想吃别的,没有被满足。她可能会认为你靖哥哥是完全坏的。所以我们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陪伴双方意识到,对方可能是满足了自己哪个部分,那满足的部分,弥补了自己内心当中的哪部分缺失。然后对方如果要是没有满足我们的时候,他触及到了自己哪个部分的情绪开关。就这样,逐渐的让两个人知道潜意识当中未知的互动,让这些互动意识化。那样两个人之间生活的期待、彼此相处方式,才能够更符合现实,这就是婚姻和伴侣治疗时做的事情。


我说这话的时候,龚利琴博士看了我一眼,她是个很有经验的伴侣辅导师,平时龚博士的工作,也是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当看到双方的关系当中共有模式的时候,我们要试图探索的是:双方潜意识当中的互动,以便于帮助伴侣间的潜意识的互动实现意识化。便于双方,做出两个人更符合现实关系的,更利于发展更符合现实关系的互动模式。


那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下面,我们有请张天布教授。张老师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是我的老师,我在中德班学习时的中方老师。

 

  精彩互动

 

张天布:刚才你说,有请教授,有请老师的时候,我觉着在这个时候,好像从心理的关系,从内心的关系讲,就有点不对。那是现实的,好像是我的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但是刚才那个时候,那个心里头的那种关系是什么:我坐在下面真是犹如一个学生,我真是非常专注和认真的听着你的讲座,真的让我茅塞顿开。


       郝滨老师用的这个素材也是非常好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小说,而且是部经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说我们会多人对它很熟悉,很有共感。同时,结合了你这样的一个解释,给了我们一个心理动力学的视角。


       那好,我现在作为一个学生和听众我要请教你一下。你能不能,或者说给你个机会让你来改编这个故事。咱们重来一个电视剧版本,就犹如说我们在做治疗,人家就是一出戏,你就是一个编剧,原来是有剧本的,对吧,找咱们,咱实际是给人改编剧本的,你能把这两个再给他改编一下,如果给你机会你来改编的时候,你能改编成什么样子?


郝滨:(笑)是把我刚才邀请您上台的剧情改编一下,还是把《射雕英雄传》改编一下?


张天布:不不不,把黄蓉和郭靖的剧情改编一下。改编一下看还能改编成啥样?

我觉得咱们一块改编也行,今天晚上这么多人。也可以帮着咱们改编。

郝滨:我觉得张老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些愿望,是什么呢?当我们碰到一对伴侣的时候,我们坐在那里,试图由我们去改变那两个人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情绪反应模式。试图由我们来做编剧,或者是做导演,来改变人家的关系模式。如果要是这样做了,那我可能是个好导演,好编剧,但是我可能是一个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张老师出了一题,看他的学生是不是好咨询师,那咱们作为咨询师应该做的是什么?应该是本着一种中立的态度,去和这个两个人在一起。给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分析性空间,看着两个人潜意识当中的部分,如何在这个分析性的空间呈现。到后来,随着两个人彼此的人格发展和成长,一个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另一个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至于两个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作出选择以及相处。两个成熟的个体之间会有他们的答案。(听众掌声)好了,谢谢。


张老师我们要不要听下面的人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想法?让我们两人来和大家互动一下,交流一下。


张天布:好,交流一下。

 

郝滨:为了大家提问样子,不被录下来。我们录像就到此为止,然后下面我们进行更安全的互动交流,好不好?

 

听众:好……



郝滨:好,张老师,咱们坐这吧。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法或者观点,我们就今天的话题聊一聊。

 

张天布:引起了沉思!引起了窃喜……

 

听众: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伴侣之间是部分满足,那还有部分是冲突的,那怎么办呢?我就是想问一下,有一部分他是分不开的,他是满足的,但是另一部分,可能还有一部分是不满足的,相互是非常冲突的,怎么办?

 

郝滨:大家想听郝滨讲问题的部分,相应的来说是比较满足的,我们有没有想听天布老师讲他的部分的需求呢?

 

听众:有,……

 

郝滨:那部分满足没满足啊?

 

听众:没有……

 

郝滨:没满足,那就赶紧满足一下,我们就听听张老师讲讲好不好?

 

张天布:你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题,那么,我们建议,这个版,下一次集训的晚间演讲,《射雕英雄传》第二集,伴侣之间关系的演讲。也可以讲杨过和小龙女,那就是一半满足一半没满足,郝滨老师去把这个话题连续讲下去。怎们样,好不好?

 

郝滨:下一次讲座安排到了5月14日晚间,我在北京讲。我这一次讲座在上海讲,大家看到的是现场,下一次讲座,我讲关系中的潜意识互动,会讲到这个问题,就是满足的部分和不满足的部分。然后大家如果不能到北京去,我们就看视频就好了。我来讲这个部分,也可能讲到杨过和小龙女,杨过和小龙女的潜意识互动。

 

张天布:大家看,这就是潜意识的投射,潜意识的互补。

 

郝滨:是啊!我们跟你说过这个主题,事先没有说过,我要讲杨过和小龙女。

 

张天布:你确实没说。

 

郝滨:天地良心啊!确实没说过!(众笑)

 

张天布:您提到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我们联系到,那一段里头就是有爱恨交织的。永远是从头到尾一直到最后,都是在爱恨交织的,这一对儿是相对比较美满,互相满足的比较充分,但是那一段,就是永远处在爱恨交织中间。

 

郝滨:其实,我们现实关系当中,他一定会有这样的关系。在任何关系当中,也一定会有满足的部分和不满足的部分。既有满足的部分,也有不满足的部分,这份关系才真实。


      有的时候尽管我们去认同对方的投射,一定要去做对方理想化的那个人。但是现实当中可不可能完成啊?现实当中他是一定不能完成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开一个心理学的会议。一个人出了一道题,说是把你们心目当中的理想的爸爸妈妈,母亲的形象写出来,你们用什么词去形容TA?


      我看这个人写了5个,那人写了8个,那人写了6个,一共集合起来好几百个词,集合起来这些词我没看完,眼泪就下来了.如果在人世间,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具备这张A4纸上,罗列出的所有特质,那么这个人,要么是观音菩萨,要么是谁?

 

张天布:圣母玛利亚。(众笑)


郝滨:作为我们现实当中的人,无论我们如何的去努力,如何的去试图符合对方的要求,我们永远也不会是完全符合对方理想化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我们内心当中,完全符合理想化自我的那个人。 


       我们做精神分析的过程,也是使我们逐渐逐渐的,去溶解无意识当中,关于理想化的幻想;去逐渐逐渐的认识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真实的对方;乃至于一个真实的伴侣,还有一段真实的关系。我这么回答你可不可以?

 

听众: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您刚刚那这个娃娃一层一层的拨开。您是说,这个内化的人,是从小主要的抚养人,给投射。那就是,在伴侣关系中,能不能哪一方做出努力,去改变这种被内化的人格呢?您刚才说一层一层的,我其实挺好奇的,但是没有太深入的理解。

 

郝滨:当然了,婚姻家庭治疗师干的,也有一部分是这个事。而且两个人在关系当中的互动,彼此间也一定在某一方面变成了另一个人。就是一方面我们在伴侣之间,我们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另一个方面我们在逐渐逐渐的可能会变成更适合这份关系的那个人,或者说是更排斥这个关系的那个人。


      你看有的时候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呀,例如:一个小女孩要找男朋友,偷偷的跟自己闺蜜说,我可千万别找我爸爸那样的。然后她找了一个男朋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自己真的找了一个像她爸爸那样的。有可能在找的时候,无意识当中找了一个跟他爸爸有相同特质的人,也有可能在和男朋友的互动当中,通过某些防御机制的作用,让对方具有了她内心当中排斥的那个人的特质,所以说婚姻关系是改变人的。


      我们人,一部分是天生的那个“我”,一部分是我们和环境,和他人互动当中,在那些关系中形成的“我”。天生的那个“我”和关系当中形成的那个“我”,和到一起,才是个“我”。

 

听众:谢谢

 

张天布:或者可以说,这个女孩本来是不想找爸爸这样的人,结果后来找了个对象,也不知道是这个对象骨子里就像他爸爸,还是后来她把他变成她爸爸。

 

听众:有个可能是女孩把他变成了她爸爸。

 

张天布:有这个可能,都有,这两种因素都有。好的,大家看来还是意犹未尽,那么如果你还意犹未尽,且听5月分解,好吧?

 

郝滨: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谢谢大家。(众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