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氏入川三百载 白手起家成望族

 崔季廊坊 2016-04-11



崔氏入川三百载     白手起家成望族



四川崔氏族人,主要来源于广东,系姜太公第九代孙季子后裔。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张献忠剿四川”和“清军大战四川”两次毁灭性的战乱和兵灾。继之而来的是多年大瘟疫,人口大减,至康熙王朝末期(18世纪20年代),天府之国的蜀郡(时含云南昭通地区),地域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真是沃野千里,荒无人烟。当时成都平原,号称金温江银郫县的温江县死来只剩四人。清政府为了巩固其西南边陲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搞了个带强治性的大移民,将南中国人口较多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农民,大量迁移到蜀郡,史称“湖广填四川”。因此,四川崔氏族人大多是由“湖广填四川”而来的。他们多说广东客家语。



粤稽崔氏入川始祖崔子裕、崔子祯和崔斯玑,为同一祖公即福广第七世崔富后裔。前二人为大房杨氏所生后代,后一人为二房廖氏所生后代。子裕、子祯于清朝康熙戊戌57年(公元1718年),携家带口,由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出发,经湖南、贵州至蜀。遥遥数千里,历时二月余,披星戴月,步旅艰辛,行至蜀南资州(今资中县),已囊袋空空,便放弃到“一碗泥巴一碗饭”的成都西坝,落脚于资西河子江(今资中县板栗桠),开荒种地,艰苦创业。全家老少,奋发图强,或农或商或工,经营有方,时运顺达,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已人财兴旺,在资威一带广置产业,成为名门殷实之家。其弟崔子祯,定居资州罗泉井四眼桥,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崔富二房所生后代崔斯玑,于雍正丁未年(公元1727年),此时他已六十高龄,妻子钟氏49岁,携带5个儿子及孙辈,由广东惠州(今惠州市)迁移至蜀。定居创业于资州,继垂统于威邑新乡(今威远观英滩镇)蓝沟。不多年,人丁兴旺,财势倾乡,亦为资威一带望族。儿孙分家,各自向外发展,又形成几大支,置产建祠,自成一派。



四川资威崔氏立谱于闵之宁化石壁,从第1世崔世忠(季子后裔)诞生之年即元朝至正甲串(1344)年算起,到2010年已666年。其中居闵(福建)时间(1344 - 1438)94年;居粤(广东)时间(1438 -1718)或(1438 - 1727)280年(崔子裕、崔子祯族群)或289年(崔斯玑族群)。来川居住至今,崔子裕、崔子祯族群已有292年,崔斯玑族群已有283年。



威远大屋基、蓝沟崔氏,各自立谱,订出族人排序字辈。大屋基入川始祖第17世崔子裕、崔子祯,人川发展后,延续字辈为:“子成光言廷,清正芳泽扬,益太永兴祥,嘉士新生盛,国中绍明良。”共25字。1990年续编族谱,又续增了班辈20字,即“平华天甫昌;江和炜信章。宏达奎玙敬;师凯卓建刚。”入川290余年,已繁衍后人14代。到2010年,已到31世即“祥”字辈了。蓝沟崔氏人川始祖为崔斯玑。入川发展后,续订字辈为:“列祖奇斯奕,成元文德明,荣开华国士,秀启盛朝英,万世多长发,一廷兆大兴,光川香绍久,致锡凤家春。”共40字。到2010年,已排到“秀”字辈即27世了。这一支入川280年,已繁衍后人12代。过去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大房、二房的后裔,互相歧视,互不买账,闹不团结,严重影响了四川崔氏宗族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据有关史料记载,粤东崔氏有往移湖南、江西、贵州等省的。移蜀部分,到蜀后分往金堂、中江、绵州(今绵阳市)、成都、资州(今资中县)、简州(今简阳市)、石柱(今重庆石柱县)以及北京等地很不少。由于近300年来的繁衍发展,崔氏族人分散很广,四川省、重庆市各州市县都有不少姓崔的人,无法统计。同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清朝康乾时期的大移民,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外省往四川大后方的大撤退,都有不少外省崔氏族人迁入四川。迁入四川的崔姓,有的发展成了小族群。据社科院、民政部门有关专家分析估计,四川和重庆(原属四川省)姓崔的人,大概有4万5千至5万人,约占四川、重庆总人口l亿3千多万的千分之四。



总的看来,川、渝崔氏族群在川中和川西地区较多。至解放前(1949年),仅四川资中、威远两县境内,就有大小崔氏族群11支,且各支都建有宗祠,并有一定的祠产(田地)。其中:威远县境内有大屋基、蓝沟、高屋基、糯米厂、芹香庙大松树等5家崔氏祠堂;资中县境内有周家碥、朱家坝、崔家沟、四眼桥、崔家山、马家沟等6家崔氏祠堂。各个祠堂的族人,年年清明节前都要集会,上坟、祭祖,选举会首,彰显节孝、学子,训教不规族人。这11支族群中,数大屋基祠堂崔氏最旺,人口最多,财力最强。



四川威远大屋基崔氏,在川、渝许许多多的崔氏族群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里不免费点笔墨、口舌,作一简单叙述。本氏族人川始祖崔子裕,有四个儿子,分为四大房,共有祠产田地上百亩,每年可收租谷七八十石(1石= 300市斤),作为各大房做清明会、秋节会等等活动费用。特别要介绍的是,民国26年,在族人贤达崔民师、崔化成、崔泽耀等人的倡议和主持下,对祠堂族人活动的一些规定作了改变。(一)将每年的清明会、上坟、祭祖的大队人马,改为各小房派1名代表参加。(二)各大房每年清明会,男人全部参加,女人限未出嫁的女孩,吃会席2天,十月的秋季会,吃会席1天,全免了,改为只给操办人员普通伙食。(三)原来祠堂3年1次庆坛神、唱大戏三天(晚),且招待看戏入夜宵(外姓同等),改为5年1次,免去看戏人夜宵。(四)每10年1次清明节前组团回广东祭祖,原各大房各选派代表2人改为1人(费用祠堂出)。这一改变,每年节省黄谷四五十石。族会将节省下来的钱(黄谷),用来办学堂和资助崔氏贫困学生升学读书。在资威边界处芹香乡崔古坳(又名崔贡坳)新建了一所全新的小学堂,楼上楼下有教室8间,有办公室和宿舍8间,有礼堂、操场。桌椅板凳、设备全新。教学一切费用由大屋基祠堂出。当地诸氏百姓的孩子入该学堂读书,一律不收学杂费。该学堂在行政和业务上,完全受政府领导,并命名为“威远县芹香乡第八国民小学”(当时百姓又称为崔家学堂)。由于经费有保障,该学堂一直办得较红火。至解放,该学堂培养出上百名中学生和中师生。


解放前,资威崔氏族人,有的办教育培养人才,有的开矿山,有的办铁厂,有的开作坊,对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川崔氏宗族族长崔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