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宗林散文:重返映秀

 阅读人生988 2016-04-11
去年“5·12”那场劫难几乎将映秀从地图上抹去! 
    当巴山蜀地还在震颤之中,我便奉命率队赴川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对灾区同胞雪上加霜。我们工作的区域是广元市下辖的几个重灾县,同事们对不能在震中工作深感遗憾。 
    震区、震中、震源,强度、烈度……这些在教科书上常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对地质专家们有着强大的诱惑力,他们强烈要求到震中映秀去,现场体验地心的怒吼、岩浆的喷发后的情景! 
    车出成都,走救灾车辆的专用道,一个时辰就到了都江堰。而都江堰至映秀仅30多公里,越野车却艰难地爬行了4个多小时,沿途所见,惨不忍睹!抵达映秀,其惨状更使我们目瞪口呆,秀丽的江畔小镇被夷为平地,满脸稚气的小战士们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搬动着石块砖砾,幸存者们用悲戚的泪水期盼废墟下奇迹的再现! 
    一年过去了。因那场特大灾难而闻名于世的映秀,通过努力获得了新生吗?那些在我们心灵深处牵挂的受灾同胞,正在以怎样的状态面对人生? 
    仍然从成都出发,走的却是都映高速,道路两厢田野葱茏,房舍俨然,春的勃勃生机取代了家破人亡的重重阴霾,仅用一个小时就走完了去年4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条在震前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在地震的瞬间被摧毁,外国专家乐观估计,重建通车至少需要3年,但建设者们硬是以钢铁般的意志,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打通了这条救灾重建的生命线,再创了中国式奇迹! 
    整个映秀就是一个大工地,运输车辆你追我赶,脚手架上的工人们用嘶哑的声音在吆喝着、催促着,为了一桶晚到的砂浆在骂着粗话,就连那滔滔的岷江也在用拍岸的涛声为建设者助威呐喊! 
    向泽朗,一个典型的康巴汉子:敦实的身材,古铜色的皮肤,洪钟般的嗓音,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不屈的血性。灾后重建的大幕拉开后,老向便从四川省民委人事处长的岗位上转任汶川县委常委,负责统筹映秀镇的灾民安置工作。他卷铺盖住到了映秀的建设工地上,没日没夜,没假没节,一年下来,腰带长了一截,体重减了12公斤,眼圈多了一层,只是双目仍那么有神。儿子高考那几天,他正忙碌在建设工地的塌方现场,只能用电话鼓励和嘱托。“我理解您,我一定考好。”孩子安慰爸爸。多懂事的孩子!分别匆忙,忘了索要老向的电话,不知这可爱的孩子是否以如愿的录取通知书填补了父亲的遗憾和歉疚! 
    映秀镇漩口中学,作为强震破坏性标本已经深烙在人们脑海,成为国人永恒的记忆!走进这所学校,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在汉白玉的地震纪念钟基座上敬献一束淡黄的菊花,低头静默,以最简单的仪式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中央已经决定,要在北川县城和映秀镇建地震博物馆,对有保存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加以保护、维修和利用,而地震后的漩口中学最具典型性。 
    陪同我们参观的是一位叫陈燕的美丽村姑,听她那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还以为她来自省城专业旅行社。其实她的家就在震源点牛圈沟里,随着地表14公里深处的岩浆瞬间喷发,她的3间木屋连同78岁的老奶奶被埋在60多米厚的震源石里。她告诉我,每次陪客人到漩口中学,她都向每一位客人讲述一个相同的故事:她的班主任,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教师,已从摇摇欲坠的教室里带出了两批学生,就在教室即将垮塌的瞬间,老师义无反顾第三次冲了进去……我想,那位可敬的班主任一定会在她学生一次次讲述中得到永生。 
    攀谈中,我问陈燕,反复讲述那些锥心的故事,心灵的负重怎堪承受?她回答我,“生命不能复制,流逝的东西不能追回,总理嘱咐我们,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我没有理由沉陷在悲痛中不能自拔。”接着,她手指渔子溪村山后那块台地(地震遇难者公墓),“比起他们来,我是幸运的!” 
    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和创造。悟出了生命的真谛,就能从梦魇中走出来。陈燕不就代表着映秀,映秀不就代表着整个灾区吗! 
    我心中的映秀,不屈的映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