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孤独而沧桑的诗人

 昵称C95uyiRv 2020-10-21

除了阅读别无他物

关于作品:

《一首诗的散文》,是作者针对古典诗词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系列作品。一首诗词,一篇散文,计划100篇,用现代的眼光、视角解读,挖掘自己的体会。既可以让读者学到知识,又可以给读者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孟浩然的羁旅之思

作者:毕海平

编辑:小    鹿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这首诗可谓是写羁旅之思中的上品。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写羁旅之思最好的一首,其实不然,当你对这两首诗去细细品读后,会发现孟浩然对于羁旅的愁思是多么痛的领悟。
        在我看来,马致远的羁旅之思更多的还是思乡占主导,诗中很多意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孟浩然不同,在《宿建德江》中,思乡只是一小部分,更多得是羁旅途中内心深处的感慨。


        天色黄昏,鸟儿归巢,牛羊入栏,夕阳西下时,本应该回到温暖的家,或者是回到自己理想的港湾。可是诗人还在夜色中划动着小舟,晚霞泻在江面上,格外的刺眼,诗人还不知道今夜该何去何从,只能朝着前面一个小岛上划去,他吃力地向前划,夜色全倒映在建德江。忽然想起这条河,似乎没有尽头,看不见江岸,水面波浪凌乱,看着自己的小舟,诗人想到了自己。

        于是他放慢了船速,他在思考。
        当年意气风发去长安,这个让他充满希望的大唐天下,可是他受挫了,得罪了皇帝,只能远走他乡,颠沛流离。十几年的漂泊生活,让他白了些许头发,也让他积累成疾,他的心确实累了,其实他不想过如此的生活,可是又很无奈。仿佛自己就是这只小舟,在人生的江湖里漂泊不定,找不到依靠、归宿,连眼前的小岛也只是暂停之地,他多么希望登上一片厚实的土地,在那里播种自己的希望。可是他终究是个过客,而不是归人。

        新愁,就这样一层层被这样的黄昏拨开了,看着慢慢落下的太阳,再看看自己沧桑的身影,他知道自己看了,就像西斜的落日,望着烟雾缭绕的江面,他的视线很小,仿佛前路很渺茫,于是他心中多年积累的愁思,化作了漫江的雾气、江水、晚霞……
        他想家了,就像建德江的这座孤岛。

        背井离乡几十年,终究还是在这样一个夜里思念,他太孤独了。眼下的秋日,在他眼里是多么的悲凉,原野茫茫无际,树叶早被秋风扫落,孤立立的树丫多么凄苦,原处的天空还是小时候的天空,却似乎比树还低,让诗人看不清它的模样。对于这样一种场景,只有切身体会的人才明白。当你置身于一个空荡荡的街道,晚上的寒风,树与灯的影子,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那种孤独、寂寞、惆怅、伤感、无奈全都爬了出来,让你的心都呼吸急促,更何况在一个四处无人的茫茫原野,这种凄凉可想而知。“天低树”看似不合理,却透着诗人多少感情。

        诗人一边划着小舟,一边注视着水里的月亮,清澈的江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一生,仿佛自己站在云间,站在真实的月亮身边,它多么的多情、亲切,就像母亲的眼睛,可是船桨一动,月亮就碎了,本来稍微安慰的心又添了愁。“月近人”里面透着是诗人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能把羁旅之思写得如此深刻恐怕只有孟浩然,这和他的一生经历分不开,他是不能复制的,在他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所以读这首诗我很有感触。

        不得不说孟浩然是孤独的诗人,是沧桑的诗人。他把自己旅途的一切感受都给了建德江;给了那江里的小岛,小舟;给了那岸边的树,给了天空,烟雾,月亮……

<完>

本文由【现代散文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1、作者;2、来源:现代散文网(ID:xiandaisanwenwa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