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irsnapsalot @ flickr) 当亲师担心孩子在健康、学习、情绪、人际、品格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想方设法要提升各种能力时,这些新兴教育问题最新的共同解药,就是运动。 除了身体健康,运动能够带来的好处,超乎你的想象。 ●好处一:运动提升学习力 大脑的研究证明,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锻炼大脑。哈佛医学院精神科临床助理教授约翰.瑞提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到,运动刺激大脑神经树突增长,从根本强化大脑功能。 刘影梅分享几项可以“愈动愈聪明”的运动,如网球、桌球、羽球等,因球的落点多元,充分刺激脑神经,球员必须眼捷手快,投入高度专注,分秒都在反应;想赢球还必须有很快的决策速度,归纳对手打球习惯。 ●好处二:运动培养品格力 对自己,运动可以锻炼意志力与耐力。 “运动教你如何竞争、如何反击、如何获得胜利,它是让你建立信心最根本的方法。”美国女网名将大威廉斯曾著作分享,她在运动中学会了诸多人生课题:专注与纪律、面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全力以赴的态度,以及谦卑。 对他人,运动教会孩子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与运动家精神。 在运动中,大家彼此分享,建立友谊,从不同面向认识自己,体认到自己的极限。为了赢得比赛,孩子必须和队友沟通讨论,想策略。无论输赢,孩子会知道,运动场上没有永远的成功。如何面对成功、处理失败是终究要学会的课题。 品格与价值的教育很难“说给孩子”,但在每一场观赏或亲身经历的赛事中,运动都提供了最佳的机会教育。 陈美燕一家人有共同看运动比赛的习惯,从比赛中,他跟青少年儿子谈怎么面对竞争?如何处理输赢?有没有比输赢更重要的事?担任大学教授的她也上网下载比赛影片,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 ●好处三:运动帮助好情绪 新北市光荣初中校长杨尚青发现,运动对初中学生的情绪及压力舒缓很有帮助。“初中时期荷尔蒙分泌旺盛,运动会让精神活络,生活比较不烦闷,也因为运动需要专注投入,可以转移情绪。” 早期的研究指出,有氧运动具有转移情绪的功用,可以抒解压力。近几年来的大脑研究发现,运动时大脑充满了脑啡,可以减低疼痛并产生愉悦感。 忧郁症的研究也发现,运动几乎在各个层面都能抵抗忧郁,许多精神科医师甚至开始将运动加入忧郁症的治疗项目中。 每种运动让人感到快乐的程度不同。刘影梅指出,当一个人从事跑步、游泳、骑单车等动作简单但反复的运动时,会“愈动愈快乐”。这些运动使大脑大量分泌脑啡,心神进入到与打坐入定相似的状态,感觉平静快乐。 (Photo by H?kan Dahlstr?m @ flickr) 五行动方案,培养爱运动小孩 爱孩子,就送给他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家长不妨从几个行动开始,打造家庭规律运动的习惯,一起来培养爱运动小孩。 ●行动一:打击“不动”比运动更重要 最新的观念是,关于肥胖,“不动”比“运动”的影响更大。一个初三学生可能一周运动时间多达三小时,但因为多数时间是“久坐不动”,他还是可能在一个月内胖三公斤。反之,这个初三学生的爸爸虽然每周运动不到一小时,却因为业务工作性质要东奔西跑,反而不容易胖。 最好的状况是以身作则,当个喜欢运动、也享受运动的父母。但如果你真的很不喜欢运动,就改变生活型态,多用走路、爬楼梯来增加活动量;或从郊游、骑自行车等喜欢的休闲活动开始。 最重要的是,你也愿意为营造爱运动的家庭而努力。 ●行动二:让不爱运动的小孩从“玩”开始 喜欢玩、喜欢身体活动是每个小孩的天性。如果孩子还小,顺势而为带着他去“玩”那项运动。 台北市玉成附幼老师刘惠如从小孩四岁就带他去游泳池玩水。玩了半年,孩子看见游泳队的哥哥姊姊们很厉害,主动要求学游泳,刘惠如才帮他找老师,“只要他不怕水,觉得好玩,很快就学会了。” 培养运动习惯的过程要切记:兴趣比技巧更重要,不要强求一蹴可几,也不要期待孩子在运动方面多强。你不是要训练运动选手,而是希望培养一个终身有运动习惯、热爱运动的人。 有些女孩不爱运动,其实是没有找到适合她的运动种类。女孩不爱冲撞,或许跳舞、溜冰、游泳会比较适合。刘影梅曾和学生杨雅岚到学校推广体育活动,发现踢键子、跳绳等民俗运动,女孩的接受度高,长高效果也很好。 其他像飞盘、扯铃、呼拉圈都是体积小、技术门坎低的运动,放一些在后车厢,全家出游时就可以走到哪运动到哪。 ●行动三:教练+社团+比赛,让宅小孩关掉电脑 即使你擅长某项运动,要教会孩子那项运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技术门坎很高,如游泳、溜冰等。 为孩子找有专业教练的体能班,一来避免运动伤害,二来通常也会有其他小孩一起学,最后会成为彼此的运动伙伴。 但是慎选教练很重要,不好的教练可能只注重技巧、高压练习,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不妨先去试上一、两堂,看看教练的教育理念是否与你相符?孩子是不是喜欢上他的课? 如果可以加入运动社团,持续运动的意愿会比较高。很多孩子即使长大了仍愿意去运动,是因为他对团体有归属感。 孩子有兴趣的运动,记得留意相关比赛。竞赛会让他有期待、有目标的努力。很多运动精神,像坚持、毅力、团队,都是在比赛时才比较容易被激发出来。 ●行动四:帮孩子选择适合的运动 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每个孩子。专家提供以下建议,帮助你为不同气质的孩子选择适性的运动:
●行动五:时间零存整付,达到运动效果 早期推广的“有效规律运动”指的是“运动三三三”:每周运动三次、每次运动三〇分、每分钟心跳一三〇下。但现在有更简单的方式。 协助提升中小学生健康体位的刘影梅指出,运动三十分钟可用累积的方式零存整付,每次十分钟就有效果。一般人也不容易在运动中计算心跳,比较简单的指标是运动时“说话会喘”。简言之,每天只要累计三十分钟“说话会喘”的活动,每周三次,就是规律运动。 刘影梅建议另一个更简单的做法:“运动二一〇”:一周七天,每天“累计”三十分钟运动即可。天天做到不难,只要改变生活型态,例如改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即可。 爱孩子,就送他可以陪伴他一生、受益无穷的好习惯。打造“运动家庭”,是每个父母都应当立即“起而行”的优质教养处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