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_徐林芬

 昵称30501711 2016-04-11
最近连续接待了多位不想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智力发展良好,成绩优异,还有因为成绩优秀而跳级的,但这些孩子都不想上学,或对上学感到痛苦和恐惧,或发展出身心的症状来逃离上学。到了这个时候,家长们通常就慌了阵脚,这时候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可是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已经形成不健康的身心,那么,不经过心理结构的重建,是不容易自行康复的,即使能够,也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
虽然问题的显现在青春期,但是,根源是在幼年,只不过这个时候问题才会显现而已。然而,这个时候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孩子的思维、人格都已经形成,如同小树苗根已经长歪了,现在要扶正,需要更长的时间、耐心。
怎样的成长环境会导致这些情况呢?我对这些孩子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都有问题。这些孩子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对其他人的态度特别敏感,若有某一同学表现出对其没有十分友好,就受不了,会在心里生出种种揣测,也容易因此产生对上学的畏惧。
那么,孩子脆弱的玻璃心是怎么来的呢?
玻璃心孩子的父母通常是不擅长沟通的,同时没有给孩子创造很多和同伴玩耍、交往的机会,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大人一起的。当孩子间缺乏互相交流,就无法形成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格。
一个孩子小学时跳级二次,到了高一的时候出现不想上学,成绩仍然不错,但是人际关系问题显现了。家长不知道,孩子应该与别的孩子一起长大,以为孩子只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孩子就可以被培养成一个出色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向同伴学习、与同伴交流是要通常从幼儿期开始的,是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自然获得的,不是成人可以教会的,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不平等的,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同。孩子如同没有养成与自己的年龄相符的社会性,就无法融入同龄人中间。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证实,同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中产生的问题,比如,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拥有同伴的友谊也可以成长得很健康。然而,现在城市家庭的孩子,整天被作业、成人的呵护以及各类电子产品包围,少有和同伴自由玩耍的机会,既自大、自我中心又脆弱。事实上,不只孩子,成人也都自大又脆弱,我们越来越少向邻居求助,请求别人帮忙,当这样做的时候,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担心令对方讨厌自己,或感觉自己低三下四而感觉受伤,当家长这样做的时候,孩子自己也学到了不去麻烦别人,无法锻炼出人际沟通能力。
如果只有父母陪孩子玩,孩子则只能在父母的监控之下活动,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渐渐地,孩子就会变成不会自己做主的人。独生子女的情况又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过度,孩子日常生活中缺乏天然的同伴,如果家长不善于创造孩子和其他同样玩耍的机会,孩子就不容易学到社交能力。
这些孩子的父母们根本没有料想到这会成为问题。他们自己的童年兄弟姐妹成群,整天和伙伴们缠在一起,父母基本不管,环境弥补了父母们教育付出的不足,虽然学习成绩上并不一定都很好,但心理问题比较少。在我童年的时候,基本没有父母在身边,我周六放学回家,经常邻居家随便吃,那个时候乡下家家都不关门,平时随意串门,孤独的时候,就出来邻居家,有时候一待一整天,在小朋友家吃住,没人管,但是开心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而现在的家长没有这种便利,这也是现代人普遍感到心累、孤独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夫妻之间的情感亲密不够。在夫妻关系中不能得到依赖的人,通常会依赖孩子。虽然有些父母表面上看没有依赖孩子,没有对孩子提很多要求,但是孩子的成长、学习成绩、课外兴趣以及运动技能上,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他们靠这些获得安全感。
当夫妻情感不亲密,他们感到不快乐,则孩子对父母的脸色特别敏感,很难养成自主性。
不安全感强烈的父母,则会拼命地抓住孩子。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孩子,以此获得安慰,当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做时,他们就会感到伤心,孩子就这样逐渐失去自主性,甚至变得不爱说话,他们会变得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
父母一整天都待在孩子身边,不断地教他弹琴、背诗、下棋等等也是属于心理虐待。(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