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磁场与风水立向的问题

 懂得所以舍得 2016-04-12

地磁场与立向的问题
风水的具体操作中,大家都知道立向,如座什么向什么,有以八卦论之,有以廿四山论之,有以六十四卦论之,有以六十四卦爻位论之,有于以周天三百六十度论之,六十分金。百二十分金等等、而测向之工具,现在大家都是使用罗盘来定向,而现在所用的旱罗盘,是靠磁性来测定的。
罗盘又是通过对地球磁场的测量,即南极北极点来定其座向。大家知道,地磁场是有移动变化的,即有其不稳定的状态。现在科学界已知地球磁场点每时每刻都在移动,现今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移运,每年约向西北方向移运四十公里,所以用罗盘来定向的数据是磁北数据,因时间的不同,其同点测量的数据不同。〈如大家可去测量一下几十年前的房子或坟墓,如以前有定向数据记录的,现在有了变化。〉又因具体的测量点不同,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其磁偏又有不同。所以现代科学界有磁北与真北之分,磁北是地磁的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动,而真北是怛定的,也是真正的北极点。
地理北是指地球上沿经线指向北极方向的切线。如果把这条切线看成向量,地球看成是理想的球体,可以认为地球上只有赤道上的地理北的指向是相同的,其他任何两点的地理北向都不相同。南极点任何经线都指向北(其实这一点上北向与地球的地轴是垂直的,在惯性空间上看,是不指向北的),北极点任何经线都指南(同样,这一点的南也是与地轴垂直的)。连接南极点与北极点的轴线是地球的自转轴,即使使用天文时间度量,也是长期稳定的。
连接地磁北与地磁南的连线是地球磁场轴,与地球内部结构有关,并不是长期稳定的。磁传感器指的是磁北,就是常用的磁铁式的指南针指的北向。地磁在全球并不是均匀分布,磁北受地理环境影响,也受电磁环境影响。磁北不是真北,但是磁北与真北有固定的转换关系。
真北的定义有很多。在GPS应用中,真北指的是北极星的方向。因为地球直径相对地球与北极星的举例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将地球看成理想的球体,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真北都是同一指向。也有人将这种真北称为天文北。在惯性导航中,真北很多时候和地理北不加区别,一般惯导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真北就是指地北。在惯导中,北就是指地理北。用指南针测定的南北是碰北。与真北有误差,不同地域,不同地点,其误差值不一样。这被称为磁偏角。

事实上,在地球中的磁场南北点,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动的,

有关科學家称,地球的磁北極正在從北美向西向偏移,五十年後, 阿拉斯加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極光。磁北会移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過去一個世紀來,地球磁極的移動確實在加速,不過關於地球磁場有一天會崩潰的憂慮,還是過分杞人憂天。眼前比較實際的擔心是,阿拉斯加說不定在幾十年之後,就再也看不到極光了,以後要看極光,可能得到西伯利亞或是歐洲了

因地磁场的偏移性,在地球的不同测量点,不同测量点其与地磁点的方位夹角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经纬度的测量点,其与地球磁场点的夹角不同,这种差异被普遍认为叫磁偏角。又因地磁本身的移动,所以在不同时期,同一测量点的磁偏角度也有变化。不是偏东就是偏西,现在偏西,将来就会偏东。

地球赤道附近的磁偏较小,高纬度地区磁偏高些,在地球北极附近,磁偏会相差90度,在极点,磁偏会相差180度,完全成倒置过来的状态。

其实现在所用的罗盘,称为旱罗盘,另外还有水罗盘,二者都靠地磁来定向。在发明使用旱罗盘之前,地师用日规、一名日晷又名土圭,来定向的,也可用来定时辰。也称为为了天文定位,因日昝操作较麻烦,又要有太阳的日子才能测量,但日规所测之向是真北之向。根据史料记载,旱罗盘最早在宋朝时才用于风水测向。

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在地面上直立一支竿子,这一种装置称为日圭<日晷〉,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春秋左传』中,其时间为周僖公五年,相当于西元前654年,『钦定书经图说』卷一尧典中也有夏至致日圆,表示传说人物义叔利用表竿日圆,义叔利用表竿和土圭测量夏至正午太阳影子的长度,验证了日圭确有久远的历史。最早的遗址则应是『周公测景台』使用的年代约在西元前1100年。 利用日圭观察太阳投射的影子,能在一天之中以影子的长短定时刻,影子最短为正午;在不同的日子间则能以正午竿影的长短定四时与一年的长度(岁实)。早期以日圭测硬主要在测定季节以定农事,所以对每日时刻的测量并不太重视。到了汉朝,分时的制度已经形成,十二时辰已经确立起来,日圭才有了计时的功能,但因为日影会随太阳位置(赤赤纬)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故难以正确的显示时刻。

利用表竿和土圭测量早晨日出时表杆的影子与下午日落时表杆的影子,就能算出当地的真北。

古代日晷仪


秦汉时期测向的工具叫“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磁勺形狀像瓢勺,地盤內圓外方,刻有天干、地支和八卦表示的24個方位,中心圓面下凹,把磁勺放在中心圓上,靜止時,勺柄總是指向南方

羅盤是指南針與刻度盤相結合的產物。刻度盤在中國產生於先秦時期,但羅盤只有在磁針誕生之後才有可能問世。羅盤最初被稱為“地螺”,盤面是圓形的,上有方向刻度,當中又有旱羅盤和水羅盤之分。

羅盤最先被堪輿家用於相墓、相宅、看风水上,最早也只是在元、宋时期开始。1985年在江西臨川一座葬於公元1198年的宋墓裡,出土了兩個張仙人瓷俑,瓷俑右手持羅盤,從它豎持羅盤和羅盤的磁針中央有轉動中心來看,這應該是旱羅盤,而安裝磁針的方式可能是回旋樞軸。旱羅盤最遲產生於12世紀下半葉,沈括和陳元靚所說的絲懸磁針和指南龜都是旱羅盤的始祖。

具體說來,在北宋以前,主要是使用天文定位,磁性定位工具根本就不是主要的方位指示工具。在北宋、尤其是北宋中後期以後,磁性定位工具才逐漸發展起來,而且在技術上作了很大的改進,成為人們主要依賴的方位指示工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时发现地磁偏角早 400年。
沈括 詳細地介紹了四種磁針裝置技術的實驗,其中用燈心草之類纖細的可漂浮物体負載磁針的水浮法,應用的最廣泛。這種漂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針,被稱為“ 水針 ”

水浮針 是航海指南針的鼻祖。 北宋宣和 五年(西元1123年)出使高麗的徐竟 ,在海上航行時就已使用“ 指南浮針 ”。最初使用的水針,并沒有固

的方位盤。當浮針與古地盤結合在一起時,就出現了水羅盤 。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記述的“ 地螺 ”,也就是最早的羅盤名稱

此种指南針瓷盤直徑十厘米,應用于北宋時期。它是將一支磁化了的鋼針,穿過兩段燈心草中,放入一個盛水的瓷盤中,浮予水面,針尖指示南方,故稱水浮法指南針 。因它可以在船上使用,不怕輕微晃動,所以在航海中得到廣泛之使用,從而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南宋咸淳 年間(西元1265 — 西元1274年),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提到的“ 針盤 ”,是航海史中使用羅盤的最早記載。當時遠航商船上,設有火長專門看守指南針。到了元代 ,更有專門放置羅盤的“ 針房 ”,那是閑人不得入內的。 明代 大航海家 鄭和 率領的船隊“ 下西洋 ”,羅盤立下了大功。羅盤指引航線,進哪個港口,轉哪個海囗,以及如何避開礁石淺灘,都用指南針來確定。所以,人們把航線稱做針路 ,并根據它來繪制航海圖,或者寫成了詳細記述針路的專書,稱做 針經 ,也叫 針譜 、 針簿 。 中國 自 宋朝 就有了針路的記載和繪製的航海圖。蜚聲中外的明代 【鄭和航海圖】和【兩種海道針經】,詳細記錄了 中國 船舶航行在東北亞、東南亞、印度洋直到北非的航線,寫下了十五世紀世界航線技術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