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历史丨清代科举考试要用什么字体?

 雪溪人家 2016-04-12

作者:不言


科举及其阅卷在唐宋两代走上制度化完善的进程。先是在唐朝有了匿名阅卷的“糊名”之策,后为防止在考官根据学生的笔迹或者事先约定的标记进行辨认,以私取舍,又创立“誊录”之法,由专人重新抄录试卷再行审阅。由于考官评卷时看到的只是誊录卷,故“认识字画之弊始终”。



誊录卷


然而清代的殿试中并不实行誊录制度,所以贡士们的书法能不能入皇帝的眼,也就无形中成了一条非常带有主观性的取士标准。王士祯断语“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士子们必定要钻研一番皇帝们的喜好,以便投其所好:“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习欧阳书者。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戍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最爱到处留墨迹的乾隆皇帝“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抵以自己最擅长的“黑、光、匀”为主,陈康祺颇有微词地表示“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



毕沅真迹


不过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毕沅实属特例。毕沅早年入职军机处,当时军机处需值夜班,殿试前夜,本应一同值守的诸重光、童凤三准备脚底抹油回去复习,便挤兑毕沅书法太差难以中试,多复习一晚也是白瞎:“余辈尚善书,傥获隽,可望前列,须回寓偃息,并候榜发。湘衡书法中下,即中试,讵有一甲望耶?”毕沅大概也觉得无言以对,只好苦逼地独自顶班。恰此夜送来一份关于在新疆屯田事宜的报告,无聊之时他翻来覆去整整研究了一宿。谁知殿试的策问考的就是这问题!因为毕沅相当于提前看到了考题又见到了参考答案,自然奏对称旨,被皇帝亲自拔擢为状元。作为早一年入军机处、却晚一年中状元的同僚赵翼来说,简直要把这件事当作“傻人有傻福”记:“倘揭晓之夕湘衡竟不代直,则无由知屯田事。以书法断之,其卷必不能在十本内,而龙头竟属桐屿矣。”


说来赵翼特爱科举之中行文书法的梗。据其《檐曝杂记》记清代殿试送卷头的“潜规则”:“殿试前,有才之士例须奔竞,以所拟对策首三十余行,先缮写送诸公之门。卷内有当切题处固不能预拟,而颂圣数语则不拘何题皆可通用也。谓之‘送卷头’。延揽者即以是默识之。”这本来是让考官先熟悉笔迹,结果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乾隆二十八年,两个本有实力中试的褚廷樟和董潮也循例送了卷头,没想到当年的主考刘统勋、刘纶都是过于的耿直boy,阅卷之时先行将褚、董两人的卷子撤出十名之外,赵翼云“因营求而失之者也”。



赵翼著《瓯北集》


凭啥赵翼老说人风凉话?是因为人家有傲娇的资本。别人送卷头,赵翼偏不想人认出他的字迹。前科状元榜眼皆为军机中书,同任此职的赵翼为避“历科鼎甲皆为军机所占”之物议,特改惯用字体,阅卷时考官刘统勋、刘纶寻遍诸卷,欲将其卷置十名之外,但拟定的第一名刘纶还是怀疑是赵翼,而与之相识多年、算得上半个“恩师”的刘统勋则没想到他换了字体,还拍胸脯保证:“赵云崧字迹,虽烧灰,亦可认,此必非也。”哪想到拆封之后,赫然发现还是赵翼。经此,赵翼号称“声名益著”。


参考:余少平《清代“状元夫人”考》、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


趣历史·征稿启事


1、来稿必须为原创、首发文章;字数在1000左右宜,配图三张,署名及微信号。

2、主题以明清史为中心,优质稿件可适当放开时间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